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出国 > 正文
 
圆桌论坛:海归这些年

2004年10月27日 15:26
曹增光

    出场人物:

    王立平

    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

    王辉耀

    欧美同学会商务会长

    高翔

    当当网副总裁

    王鑫

    中国搜索网副总裁

    冯蔚东

    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小兵

    双汇软件总裁


    记者:海归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有没有具体概念上的定义?海归的规模有多大?

    王立平:海归的官方定义是指海外归国留学人员,海外归国留学人员由国家有规定标准,第一条就是在海外获得大学以上的学历的归国人员;第二条就是在海外做访问学者一年以上的回来,你是不是属于海外留学人员,判断标准一个是否在国外拿了文凭,第二个就是要拿大使馆或者是国家有关人事部门出具的证书,你才能享受海归的政策优惠。最近这些年,有些小孩出去读书,拿不着文凭又回来,这不是海归。实际上技术也没有学好,所以回来也很难有发展机会。

    王辉耀:关于海归数据统计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教育部统计出国人数是70万,回国是17万多,我觉得这个数字是值得商榷的。出国的数据很好统计,每年都是10万,但是回国怎么统计?出国数据可以到使馆去查证,但是回国数据就比较难。据我所知,主要是在各个使领馆去登记,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海归去登记过。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而且这个统计还漏掉了一些“海鸟”,就是两边飞的这种。有的人一年有几个月在国内,这部分人也没有统计到。

    记者:海归回国创业的诱因是什么?

    王立平:尽管大家归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最本质和核心的原因就是发展机会。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事业和发展机会。现在西方有些国家经济不景气,有些公司出现大规模裁员等等现象,而中国经济则这边风景独好,再加上我们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那么回来之后面临一个急剧增长的市场,这正好是一个机遇,又有政府大力支持,国内的环境很好。

    王辉耀:我是1993年回国的,参与了欧美同学会商务会,欧美同学会是一个由各行各业的人组成的组织,现在有一万多人。现在中国经济开始腾飞了,中国今年的进出口可能要超过1万亿,所以很多时候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构成了海归高潮的兴起,大概是从1990年代开始。刚才也谈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海归有很强的使命感,我觉得21世纪的海归和以往的海归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目的更明确,就是回国创业。

    刘小兵:我认为还有一个最根本原因,在国外,你的社会地位始终得不到很好的承认,不像在国内。因为人吃饱喝足以后,就需要有一点精神上的东西。所以很多海外留学人员,即使在国外发展的很好,但仍然选择归国。

    记者:能否谈谈海归变“海待”这个现象?是什么因素导致出现“海待”问题?

    王立平:海归变海待,找不着工作,恐怕是在层次稍微低一点的归国人员中出现的。相比之下,1980年代那批海归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他们有很强的优势。第一,起码在国外读一个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位;第二在国外的大公司工作了若干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包括管理和技术经验;第三,有一部分人有知识产权;第四,有一部分人积累了资金。所以回国后要么就凭着自己的本事加盟大企业,要么创办自己的公司。基本上没有所谓的“海待”问题。

    王辉耀:这实际上有媒体炒作的成分,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目前,中国人口受教育的比例还不到5%,美国是50%,所以我们很难相信,如果这个人在国外拿了真正的学位回来,又懂英语,懂国外的文化、管理,会在中国找不到工作?中国又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需要有关部门和媒体朋友来探讨。

    我觉得海待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政府的政策优惠还不是很对口,或者说是海归的局限性,目前海归去的地方最多的还是外企。海归在外企才会受到重视,发挥最大的潜能。比如说微软和摩托罗拉有很多海归,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企业、民营企业对海归还不够重视。当然这里边涉及到一些待遇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问题。

    记者:政府对海归创业的政策优惠有哪些?这些政策是否与海归的期望相吻合?

    王立平:凡是海外的留学人员归国,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立一个公司,注册资本在10万元以上,我们就给予10万元以内的无偿资助。留学生回来以后大多数资金也不多,特别是那些研发企业,我们建立了针对留学人员的小额贷款,一年期一百万,只要经过担保公司的评审,获得担保之后,政府给予贴息,所有你发生的利息和保费,我们都补贴。后来回来的太多了,现在是贴息贴50%,但是保费还是全额贴。应该说门槛还是还比较宽松。

    但现在对留学生的无偿资助是政策导向型的。主要是针对海外留学人员,吸引他们回国,所以政府评估的项目非常少,我们第一认定他是不是留学人员,第二他要有一定的注册资本金,第三要有自己的团队就可以了,至于他这个项目是不是非常好,我们就评估不了了。

    现在中关村刚开始搞产权制度柜台交易,来解决风险投资退出的问题,也正在向国务院申请,最近我们准备向温家宝总理汇报一次,争取把北方地区的柜台交易建在北京中关村,这个还在向国务院争取。只有有了这个退出通道之后,风险投资才有可能和我们结合。再有一个我们现在也开始尝试接触一些风险投资机构,最近我们正在尝试跟IDG谈判,把一些好的项目和企业推荐给他们,然后由他们来沟通,争取在境外上市。

    王辉耀:现在海归创业,我知道中关村创业基金要给10万元的资金,但是现在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估系统,比如说中国留学生的基金支持,如果说中关村给10万,基金再给10万,有充足的资金这个创业的效果会更好。关键是在项目评估上,中关村现在有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来评估他这个项目是否有好的前景。

    记者:海归如何适应国内和国外生活方式上的变化?“海归”在行为举止上有鲜明的特点,比如:海龟们普遍都具备一口即使不太标准但也流畅的英文,谈话时都比较喜欢学美国人手舞足蹈的样子,耸肩、摊手、比划,以手势辅助表达。

    王鑫:我是先选择了一个纯粹的中国企业,所以当时在我的环境里,实际上说英文是不能很有效地交流。前期有很多有意思的个人经历,就是站在台上演讲的时候,有的时候会不知道某个词怎么翻译,讲出来的话往往也不是很到位。

    有些人回国以后可能不习惯国内的商业环境,生活习惯和语言上的障碍也不少,他们会去改变已有的生活习惯来适应国内环境这些都不是很难。

    冯蔚东:我觉得回国后比较深的一个感触就是这边大的环境比较缺乏信用,我刚回来的时候,去买房子,一天之内就决定买什么房子,然后交押金,第二天我同事说你去查看房产商五证有没有,后来去查了,结果就是没有。另外一个就是工作态度问题,同事开会经常说“应该是可行”,我就很不客气地说“没有应该”,是可行,就是可行,能做就能做。所以我觉得很多海归回来,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要浮躁,要能够结合中国的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记者:在商业机会选择上,现在的海归和以前相比有没有倾向性上的差别?

    王鑫:从2001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海归回来实际上是比较低调地进入到传统领域。比如我的很多朋就做房屋经纪,做消费统筹等等,做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中国实际上各行各业经济发展得都很快,比如说保险行业,在美国很少有人去保险行业,因为那是一个稳定行业。从国外受到比较好的教育的人来说,不太会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国内保险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在国内保险行业没有400年的历史,所以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都会看到海归的身影。

    记者:未来海归概念是不是会逐步消失?

    高翔:随着国内教育水平逐步的提高,可能再过十年就没有所谓的海归了。现在在英国,在德国有海归这个概念吗?他们的教育水平可能也不如美国,但是他们差距没有这么大。所以我想,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将来可能会逐渐说是哪所大学毕业的,而不是说你是从哪个国家回来的。

    冯蔚东:我个人我非常讨厌海归这个词,就是说你等于是画地为牢,我回国到一家企业以后,有一次开会,他们就称说海归或者是空降兵,我说抱歉,千万不要称我为空降兵,因为第一批空降兵大部分都是要死掉的。所以我对于海归想得不是这么多,我认为十年以后,可能海归这个词已经不存在了。

    (本访谈文字《知识经济》与书生公司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