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厦门全景 > 正文
 
行政区划

2004年09月06日 11:43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

  以下数据为行政区划调整前数据

  厦门市现辖有思明、开元、鼓浪屿、湖里、集美、杏林、同安七个区。其中厦门本岛内的思明、开元、鼓浪屿、湖里四个区为经济特区。思明区以商业闹市区为主;开元区以工厂区和新市区为主;鼓浪屿区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湖里区则是新兴的工业投资区。岛外的集美区以农业为主,包括以旅游、教育为主的著名侨乡集美镇;杏林区是已具一定规模的工业区和台商投资区。同安区则是全市的农副产品基地和轻工、食品行业的原料基地。

  思明区

  思明区是厦门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厦门岛东南部,东、北面与开元区毗邻,西、南面临鹭江,与鼓浪屿隔海相望。全区总面积20.48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面积4.24平方公里,农村及山地面积16.24平方公里。下辖文安、思明、中华、厦港、滨海五个街道办事处,设有58个居委会和曾厝垵、黄厝两个行政村。总人口1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00人。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作为抗清复明基地,永历九年,厦门改为“思明洲”,即思念明朝的意思,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思明”地名。民国元年(1912年),厦门设思明县。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1950年本区被命名为思明区。1953年4月,经市委批准,思明区公所改为思明区人民政府。

  思明区地处繁华闹市,与金门诸岛隔海相望。辖区内有誉满东南亚的南普陀寺,有拥有“世界第一古炮王”而著称于世的胡里山炮台,以及华侨博物院、郑成功演武场遗址、鲁迅纪念馆、鸿山公园、人类博物馆等自然人文景观。早在十八世纪,这里已是“近城烟雨千家市,绕岸风樯百货居”的主要商品集散地,辖区内的太古码头在一百多年前就是“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如今,被誉为“中华十大名街”之一的中山路和“三优街”思明南北路纵横交措穿区而过,是厦门市商业最为繁华的地带。新建成的环岛路以其旖旎的亚热带海滨风光,吸引了许许多多海内外的宾客。思明区越来越成为厦门市重要的商贸旅游区之一。

  几年来,思明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增强城区整体实力为目标,抓住机遇,创新机制,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制定并实施了“工业外移,改造旧城,开发东部,振兴思明”的经济发展战略,根据辖区特点,提出了“培植优化第一产业,调整拓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方针,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外引内联为突破,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高效益、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新格局。1999年,全区(区属)国内生产总值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5。财政收入2.28亿元,比增11.33%,其中本级财政收入1.78亿元,比增25.42%。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硕果累累。近年来,思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城区示范单位”、“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单位”、“全国城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区”、“创建文明城区竞赛优胜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区”等、“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区标兵”等荣誉称号。

  开元区

  开元区是厦门市的中心城区,倚山傍海,风景秀丽,全区面积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7万,下辖鹭江、公园、梧村、员当、嘉莲、莲前六个街道,99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是厦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元区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九五"期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42亿元(现价),比增18.3%,三次产业结构为0.5:41.3: 58.2。完成财政收入6.94亿元,比增27.7%,年净增加额连续两年超1.5亿元。引进外资项目总投资额1.36亿美元,比增150%;内联项目总投资额14.40亿元人民币(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的投资总额达10.31亿元);企业出口创汇2.44亿美元,比增44.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0亿元,比增15.5%。

  开元区确立了"突出发展重点,扩大三产舞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规模经济"、"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百舸争流"的发展方向,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取得明显成效。第三产业从1999年起在经济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全区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质的转变,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科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先后两次获?quot;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光荣称号,一批列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的高科技项目进驻开元,并在其东部初现光电产业城的雏形。开元科技园被纳入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享受火炬高新区政策辐射区的相关政策;开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列入全省首批重点"中心"。开元科技孵化中心已有2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孵化,其中有3家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家企业列入科技部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个博士后流动站,成为发展科技型企业、进行科技招商的重要基地。骨干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显突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达70%,商业年营业额上亿元的企业9家。非公有制经济在二、三产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约50%左右,个体私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特别是在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中占重要地位。农村工作稳定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完成仙岳村改造,西郭旧村改造进入二期实施阶段,洪山柄旧村改造项目列入特区20周年开工工程,新潘宅旧村改造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有效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近年来,开元区先后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城市计划生育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省创建文明县区竞赛先进区”、“全省双拥模范区”、“全省文化市管理先进单位”、“市文明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开元区已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区域内既有繁华的老城区,又有近年新建的新市区,还有具有发展潜力的东部开发地区,基础设施完善,海陆空交通便捷,通讯网络发达,旅游资源丰富。本区开发的开元工业园、兴安工业园、前埔及洪文工业小区初具规模,一批客商已在园区落户,大展宏图。洪山柄、新潘宅农村城市化改造及莲坂旧城改造,将为东部的繁荣带来新的商机。目前,开元区已拥有市政府赋予的外商投资生产性项目和外商投资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娱乐服务业的审批权。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成立区招商服务中心、区外商投诉协调处理中心等机构,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开元区热情而真诚地欢迎海内外工商人士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特别希望在以下方面精诚合作:一、兴办光电、信息、IT、网络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和印刷包装、家具装饰、服装鞋帽等低污染的工业项目;二、参与旧城及农村城市化改造和工业小区、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三、兴办有特色的商贸、餐饮、娱乐、旅游、仓储运输、社区服务等行业;四、参与改造和经营老企业;五、合作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鼓浪屿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与厦门一江之隔,素有“海上花园”、“音乐之岛”、“钢琴之乡”、“万国建筑博览会”等美誉,面积1.78平方公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操练水师,以收复台湾。岛上无车马喧嚣,有“步行岛”之说,漫步街巷,琴声悠扬不绝。岛上居民酷爱钢琴和小提琴,全岛拥有钢琴两百多架,其密度列全国之首,故有“音乐之岛”的美称。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殖民统治历史,把鼓浪屿塑造成一个诸多国家风格,不同时代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会”。有传统的飞檐庙宇,也有闽南的院落平房,更有千姿百态的欧式建筑。

  主要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海底世界、毓园、观海园旅游村、大德记海滨浴场、延平公园、鹿耳礁、郑成功纪念馆、琴园、华侨亚热带引种园、鼓声洞、八卦楼(厦门博物馆)。

  岛上旅游配套设施齐全,有各类宾馆、招待所和旅社三十多家,又有以龙头路商业街为中心的商业网点,每年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湖里区

  十年创业不寻常,湖里区由昔日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 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八五”期间,湖里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以30%以上 的幅度递增。1994年底提前一年全面超额完成区“八五”指标;1997年,全区内生产总值达14.3亿元,工农业 总产值达28.56亿元,财政收入14.9亿元。1999年全区完成区属国内生产总值21.5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6.76亿元,财政收入2.2亿元,分别比1994年增加3.2,3.25,2.74倍。湖里区成为厦门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迄今为止,全区拥有全 民集体工商企业670家,私营企业家260家,个体工商3000多家以及在辖区内近800家三资企业在我区安家落 户,开花结果,在加快经济建设同时,湖里区始终支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有效促进两个文明的同 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计生工作连续三年达标,社会治安综合 治理效果显著, 城市建设与城市卫生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前进中的湖里区,区位优越,现代化的海陆空及其它重要基础设施,如厦门国际机场,东渡深水港码头及铁路运输北等多在湖里区辖范围内,96年8月厦门被辟为两岸定点直航首批试点口岸以及在建中的湖里五通民间对台贸易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为增强发展后劲,湖里区委,区政府致力于基础设施的再建设与再完善,加快塞上仓储区,龙山工业区,天安工业区,枋湖科技园区,江头旧城改建区,“SM”商业城,五通民间对台贸易码头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步伐。几年来的经济建设,湖里区的投资软、硬环境已日臻完美,目前辖区内公路网四通八达,民用电话基本普及,水、电、煤气供给充足,通用厂房、公寓、住宅楼宇星罗棋布,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区,镇(街)、村共开辟了工业小区35个,占地面积124.5万平方米,已兴建各类厂房近60万平方米,位于厦门几何中心的江头旧城改造和台湾街的建设,带动了江头小区87万平方米土地的开发,将建成集商住、金融、贸易、住宅为一体的城市次中心。同时,湖里区先后成立了“湖里区进出口货物报验中心”、“湖里区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中心”,为外商提供“一条龙”、“全代理”服务,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

  建区十二年来,湖里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外资经济为主题,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两翼的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工业方面已逐步形成了电子、轻工、日用、塑料化工及建材等主干行业;第三产业初步形成了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主导行业,农业方面正逐步想观光旅游农业、创汇农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至1999年底,全区拥有国内工商企业2500家、三资企业1200家,总投资近18亿美元,已开工企业约800多家,投资者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电子机械、化工、轻纺、食品、建材、彩印、高新技术材料、房地产,餐饮娱乐来服务等十几个行业。97年区三资企业工业产值的92%,区内三资企业经营善普遍良好,盈利面积达80%以上,因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创办新企业或增资扩产,三资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集美区

  集美区是厦门市七个行政区之一,面积227平方公里,人口15余万人。集美是厦门经济特区进出的重要门户,厦门大桥和高崎海堤把集美与厦门岛连成一体。区政府所在地集美镇,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学村。

  1992年,集美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台商投资区后,充分运用特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大力弘扬“开明、守信、竞争、开拓、奉献”的特区精神,通过实施优化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壮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促使全区经济呈现了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基本实现了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城郊封闭型经济向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特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2001年国内生产总产值达23.5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46.50亿元。市场商品丰富,集市交易活跃。第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已从1993年的19.60:47.18:33.22调整到2001年的5.79:63.98:30.23,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集美区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集美区的水、电、路、邮十分完善,为全面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交通已经形成立体式的运输网络:区域内有鹰厦铁路、324和319国道、厦漳泉高速公路、集灌和同集城市快车道以及连接324国道和同集路的孙坂公路;通讯设施先进、齐全、普及;可提供公众电报、图文传真和国际国内邮特快等通信服务;集美区的水源丰裕,水质良好,除了拥有日供水2万吨的集美自来水厂和日供水12万吨的北部新区天马自来水厂外,各镇都建有自来水厂;集美的电源充足,灌口李林220KV枢纽变电站是闽南地区最大的变电站,集美北区叶厝11万伏双回路输变电系统也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9万吨的集美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运行。同时,集美区加大投资软环境建设力度,除为外商投资建立各种服务机构和服务机制外,还出台了《集美区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协调报务工作的意见》、《集美区招商引资代理暂行办法》、《集美区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若干规定》、《集美区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若干规定》和《集美区投资项目审批二次终结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外商投资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发展,到2001年底为止,全区已有批准的三资企业367家,总投资11.56亿美元,其中有不少如TDK电子、林德工业气体、现代时装、宝龙锂离子电池等著名的国际财团、企业集团,投资上千万美元的企业有30家。外资企业在我区形成了以生产性工业项目为主体、以农业开发为基础、配套开发房地产和旅游、商业的格局。电子、轻纺、建材逐步形成我区工业的支柱产业,旅游、商贸、房地产业也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几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祥和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区”、“省级双拥模范区”二连冠、“环境保护先进区”、“国家级能源综合建设示范区”等称号,全面通过教育“两基”、农村卫生初保、计生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省级考核验收;成功举办两届旅游文化节和全区运动会,并取得良好效果;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

  集美,已由昨天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集美学村。如今,由于历史的机缘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崛起的集美终于迎来了今日的辉煌。在集美这片土地上,处处充满勃发的生机。集美区委、区政府正满怀信心,朝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为把集美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轻型工业区和富有特色的滨海文化旅游区而努力奋斗。我们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到集美来投资兴业发展,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共创美好未来。

  杏林区


  杏林区位于厦门岛的西北面,九龙江出海口,距厦门市中心18公里。全区总面积234.2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区内有杏林、海沧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

  杏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2°C,年平均降雨量1236mm,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海滩宽阔。盛产蔬菜、花卉、香蕉、龙眼、花生等,水产资源资源也十分丰富,是厦门市主要水产品生产基地,区内还有丰富的优质花岗岩和温泉、高岭土资源。

  杏林是厦门现代工业发祥地,早在五十年代就被辟为工业区,形成纺织、化工、建材、冶炼等现代工业基础。198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台商投资区后,杏林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同安区

  同安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东连泉州市的南安市,西接漳州市的长泰县,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北毗邻安溪县,西南与集美区接壤,位于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是福厦、漳泉交通的重要枢纽。

  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同安撤县设区,并于次年5月1日,正式挂牌。现同安区辖大同、马巷、大嶝、新店、内厝、新圩、洪塘、汀溪、莲花、新民、五显、西柯等12个镇和竹坝经济开发区。全区面积1079平方公里,人口55万,拥有山地70万亩,耕地31万亩,浅海滩涂25万亩,海岸线86公里。同安区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地下蕴藏的高岭土、矿泉水、花岗岩、温泉等资源,极富开采价值,幅员广阔的农村,土地肥沃,劳力丰富,盛产鱼、虾、贝、藻、药、菜。 

  基础建设: 1994-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9.8亿元,年平均增长11.9%,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发展迅速。五年来,新建和改造了梧侣22万伏,马巷11万伏,莲花、内厝、新圩、大嶝4个3.5万伏变电站。目前又在莲花镇兴建一座500千伏输变电站,一期工程装变容量为1×75万千伏安,完成大嶝二期供水工程及11个镇的自来水厂建设,城乡自来水日供水。同集路城市主干道、省道205线同安路段改线工程、国道324线改造工程、泉厦高速公路同安段工程以及同莲路、五显至竹坝路等相继通车,全区现有水泥公路23条89.1公里,是1993年的48.5倍。大嶝码头、鹭浏油码头已建成运营。程控电话扩至5万门,成为全省第十个实现村村通电话的县(区)。

  城镇建设、旧城改造力度加大。新建、改建新安洲、北环路、南门路、银湖路、轮山路、东山路等城市主干道10条,总长16.8公里。城市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营造了一个新、洁、亮、美的市容环境,先后通过了省级卫生县城和国家级卫生城区的检查验收,村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大优化全区的投资环境。
  劳力:同安区现有人口56万人,劳力资源充足,文化素质较高,招工方便,可提供富余劳力约12万人。

  开发工业区 城南工业开发区: 系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开发区,总面积1166亩,由厦门同兴开发有限公司承担成片土地开发。该开发区地处闽南厦、漳、泉中心地带,同(同安)集(集美)快速道和福厦高速公路傍区而过,交通便捷。开发区内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完善,实现“五通一平”,适合工业厂房的大面积建设。 城东开发区: 系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开发区,由厦门市同安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总面积1361亩,工业区毗邻福厦路,交通便捷。工业区已完成“五通一平”,水、电、路、通讯网络投入运行,各配套设施完善。开发区内设有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纺织等用地及生活服务配套用地,目前工业区尚有工业用地约400亩。

来源: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