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网特稿 > 正文
 
投洽会选择厦门 厦门选择世界

2004年09月11日 12:57
殷陆君 王薇薇
    20多年前,提到厦门,人们会说"经济特区"。20年后的今天,提起这个美丽的鹭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会说"投洽会"。

    与"广交会"、"高交会"齐名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作为中国唯一以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为主题的国际性投资促进活动,位列国家主办的三大交易会之一,虽然今年才举办七届,却已经是国内享誉、国际知名。

    这样一个中国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什么长在了"并不起眼"的厦门?也许正像看着她长大的人所说的,厦门养育了"投洽会",而"投洽会"成就了厦门。

    投洽会为何落户厦门:因为厦门有"十福"

    被称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厦门"9·8"刚刚举办七届,但回顾其历史轨迹,却不仅只这六年。曾有人说,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走过的历程,其实就是中国对外开放20多年的历史进程的浓缩和折射。

     1987年9月8日,为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四个地市人民政府在厦门经济特区组织举办了"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会",也就是第一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也就是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雏形。当时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的王龙雏记忆犹新,虽然取得的成果在今天看来可能微不足道,签约项目只有54项,合同利用外资也只有4600万美元,外贸成交额也只有7500万美元,但这一尝试,却为福建乃至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页。而正是从这一刻起,厦门也注定和投洽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之所以出现以"吸引外资"为主题的经贸洽谈会,应该说正是发端于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中央决定把经济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岛131平方公里作为经济特区,特区开始了对外开放和交流的艰苦探索。1985年6月29日,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指出,"厦门特区应当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特区,并加强同福建省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和技术协作,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区内的工业建设要逐步做到以利用外资为主,产品要以大部分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积极扩大,外汇收支要致力于及早实现自身平衡,进而为国家作贡献。"

    正是从1987年的那个秋日开始,"98"在厦门人眼里、在中国人眼里、乃至在海外人士眼里具有了更多的含义。十年福洽会,海内外的投资者、贸易商,纷至杳来,政府官员、中介机构从幕后走上前台。聚集在以阿拉伯数字"98"和福洽会英文缩写FFIIT组合的旗帜下,一手带着项目,一手牵引着外资,带着"就发久发"的美好心愿和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光荣梦想,奔向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

    十年福洽会,一半的时间在夯实地基,从一个自发的地区性招商引资专题会逐步发展成为辐射华南东南地区的集投资、洽谈、经贸于一体的经贸盛会。另一半的时间在加固墙体,1991年,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在第五届福洽会开幕式上宣布,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被国家确定为口岸性经贸洽谈会上。鲜明的招商引资主题、日益扩大的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的会展质量、与日同升的影响力,福洽会终于"修成"中国重要的区域性经贸盛会。

    被简称为"厦门98"的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第十届后实现了高平台上的新跨跃。1997年1月15日,正式升格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成为中国唯一的以投资合作为主题的全国性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中国投洽会的举办地也就顺理成章的落在了原来的举办地厦门。

    投洽会为何长驻厦门:因为世界有"慧眼"

    跻身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列的厦门,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走在了全国对外开放的前列,又借助投洽会搭建的"舞台",将外商投资中国的脚步首先引到了厦门。但机会不会让一家独享,厦门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容量小、经济总量不大等发展经济的先天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其他省市的逐渐崛起,使得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投洽会虽然源于"厦交会","出生"在厦门,但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内多个省市觊觎,中国投洽会能否在厦门落地生根,让世人关注。 

    正是在这漫天的刀光剑影中,不事张扬的厦门似乎是"兵不血刃"的与投洽会融成一体,使厦门与投洽会血脉相连。

    "招"商"引"资,如何招?如何引?美丽的厦门先给投洽会悄悄的披上了靓丽的"外衣"。已经有太多美丽的形容词曾装点过这个东南岛城,厦门的美是柔和的,鹭岛厦门,浪漫厦门,温馨厦门,绿色厦门,人居厦门,都很恰如其分,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国际花园城市,颗颗明珠镶在厦门头顶。然而感染人至深的,曾有人这样总结过"凡是来过厦门的、没有来过厦门的、或是第一次来厦门的海内外朋友,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厦门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样说,厦门是他见过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一个在新加坡旅居六年的华人,竟然觉得厦门比新加坡还干净……

    厦门的美自然有天生丽质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经过雕琢,厦门自己曾有一比:"要把厦门建成为一个精雕细刻的盆景,经得起人们用显微镜放大来观看。"一些投洽会的常客发现,每次来厦门,年年岁岁会相似,岁岁年年"厦"不同。每次到厦门总有新的感受,道路更加宽阔了,进出岛快捷方便,西海域的海面更加澄清。首先是厦禾路.湖滨南路.湖滨北路,已成为标准示范路。档次更高的莲岳路.湖里大道.东渡路,把湖里这个特区发祥地提升到了现代物流枢纽。这个时候,厦门已经不是瞄准中国水平,而是瞄准亚洲.世界水平。海沧大桥这座世界长度排名前三的跨海大桥,飞架东西,不但使厦门增加了一道壮丽的风景油画,更吹响了建设厦门"浦东"的号角,勾起了到特区淘金的创业几多梦想!福厦高速,石鼓山立交桥,更多更新的公路,使厦门有了多条沟通岛内外的通道。东通道.海湾大道勾勒出厦门海湾的优美弧线。高崎国际机场,规模.体量当时排名全国前四,几年过去其吞吐量客运货运相加排名前八。更不用说那如诗如画的环岛路了,43公里即将全线贯通,数座造型各异的桥把环线串成一条珍珠项链,处处是景,点点生情。今年98通车的演武路桥是世界上最贴近海面的桥,海拔才3米,涨潮时,车在桥上行,可以听见轻抚桥底的潮声,入夜,如长虹卧波,如银线飘动,远看,灯光灿若繁星,如天上的街市。每年98,厦门都有新的标准更高.设计更新的交通亮点出现眼前,让人惊喜:厦门现代都市的风韵真迷人!正在进行的海湾型城市建设,闪展腾挪,把厦门岛腾出来空腹待蓄,腾出更多的容积去进行高品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提升功能,拓宽骨架,厦门岛几年过后又是一片新天地。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厦门更是与投洽会相依相生,在不断磨合中寻找到最契合的协调关系。由于经济特区的关系,厦门较早的开始吸引利用外资,每届投洽会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远的不说,近瞧第五届,利用外资8亿多美元,第六届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截止2002年,厦门市共累计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714个,合同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而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31家在厦门投资4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三资企业在厦门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构筑了适应外商投资企业经营和厦门市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体制环境。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港台投资贸易占较大比重等厦门经济特点与投洽会"以招商引资为主题,以内外贸易为辅助,以多元化展示为依托,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为特色"等发展走向浑然一体。

    投洽会正式命名的时候,也正是中国会展业萌发初期。由于多年举办投洽会的缘故,厦门的会展业在不自觉中发展起来,已成长为中国会展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发展到今天的会展业,很多城市会提到"1:9"理论,但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会展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而忽略了会议展览本身。而厦门则是在"1"上面做足了文章,因而也就较早的捋顺了会展业发展的思路。反过来,这也促进了厦门举办投洽会水平的不断提高。

    可以说,投洽会推动着厦门快速发展的步伐,在举办福洽会和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17年中,厦门在不断长高扩大变靓。"厦门要以小搏大,以海取胜,把海湾文章做大,主动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沟通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常带一张地图在身的厦门市委书记郑立中对厦门的定位有着专家般的清醒和智慧。

    投洽会为何新意盎然:因为厦门有"动力"

    1997年,"9·8"金钥匙最顶端的齿标由代表"中国"的英文字母"C"取代了代表"福建"的"F",宣告着首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正式诞生,"投洽会"由口岸性向国家级全面升级;

    1998年,参加投洽会的成员单位首次涵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投洽会由区域性向全国性转变的历史进程;

    1999年,投洽会吸引了一大批境外世界知名媒体首次前来报道,中国跨国公司抢滩"投洽会",投洽会朝国际经贸盛会迈进;

    2000年,首次举办国际投资论坛,并使之成为中国利用外资政策与信息发布的最高讲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论坛,提升了投洽会的国际知名度,首次将投资洽谈与贸易分开,突出投资洽谈特色;

    2001年,首次将促进双向投资与合作列为重点,积极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同时,投洽会还首次设立了汽车、IT、化工三大主题展区;

    2002年,首次设置行业招商馆,按投资行业布展;首次设立服务贸易展区;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正式成为投洽会协办单位,国际机构首次参与大会组织工作;

    2003年,第七届投洽会即将开幕,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将首次在投洽会期间公布……

    望着这一个个"第一次",你不得不惊诧于投洽会的不断"翻新"和与时俱进。投洽会举办的这几年正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与世界经济体制加快对接的新时期,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透过投洽会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走势,坚定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信心。投洽会根据时势的发展,不断创新提高,内容由最初的单向吸引外资"请进来"发展到现在的包括鼓励中国对海外的投资"走出去"的双向投资;信息发布层次从过去的一般性政策披露发展为国际招商论坛;运作机制由过去的单纯靠政府推动丰富为政府推动为主、吸收中介机构进行市场运作,与国际通行的招商惯例运作相适应。

    厦门"9·8"名声在外,但会议一届比一届难做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推动投洽会不断向前、新意盎然?看来足够的动力必不可少。

    经过多年的经营,投洽会已经成为厦门最亮的名片。她大大提高了厦门的海内外知名度,促进厦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改善和发展环境,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十几年来,投洽会已经成为厦门最具影响、最具特色的,成为厦门全市、包括海外的朋友们最具凝聚力的活动。正因为如此,厦门市领导再三强调,这个名片不能丢。如果不珍惜它,再从头做起,想要取得今天的知名度,就不知要花多少倍的努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投洽会越办越成熟规范,越办越符合国际惯例。

    有压力才有动力,动力是让厦门快速发展的源泉不断涌流,让人民财富不断堆积。历经百折不催,方能一往无前。目前,厦门投洽会需要把品牌擦得更加亮。在外部,资源的分散和流失冲击着投洽会的资源优势。哈交会、乌交会、广交会、上海华东交易会、工业博览会,北京的科技周等等,还有许多固定不固定的展览会议分割着有限的外商投资数目。如果稍有一点懈怠,没有新东西吸引人,就只会在时间的竞争中被慢慢掏空。在内部,对投洽会麻木和敷衍的情绪在悄悄弥漫。一旦失去了创业时的新鲜感、兴奋点,一切都会变得习以为常。一旦失去前进的推动力,投洽会就会变成只是年年必做的常规动作,已经嗅不到自主创新的气息。厦门市委.市政府经常提醒自己,告诫居住小岛一域的厦门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主动进,快速进,才能永挺潮头,特区才能总是傲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是先发先至蓄先势。正是有这样的种种压力,厦门才会不断地为投洽会绞尽脑汁,时刻提醒自己不懈怠,为投洽会向更高层次跃进积聚力量。

    近日,在联合国发表的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统计报告中,厦门被列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之一。厦门,潜力依然。从下面的一组资料中就可略见端倪:最近两年,厦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均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首位;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工业利润、财政总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都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53.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的68.7%;在经济日报披露的国内权威部门和权威经济传媒数次组织的全国大中城市综合竞争力点评中,厦门都位居十强之列,有一次竟然还排在第五位,去年金秋,戴上了国际花园城市最大组第一名的桂冠,超过芝加哥,当然也超过欧亚许多响当当的名城,厦门啊,总是在不禁意中,让世界刮目相看!

    与很多城市一样,厦门也在设计着自己的未来。以干实事著称的厦门市市长张昌平豪情满怀,厦门正在大力实施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退一优二扩三,形态与功能更吻合,从厦门的定位出发才能使特区二次创业再腾飞。这个"大手笔"将进一步改善厦门的投资环境,为境内外商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在厦门,大有作为。

    在这智与力的较量中,早已历经风雨的厦门人不会退缩,也没有退路,他们发动所有的可用资源去搏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因为有投洽会,厦门的今天才如此美丽!正因为"长"在厦门,投洽会的明天更是远景可期!

    四方客为何钟情厦门:因为这里最适宜人居

    审视一个城市,可以从很多各方面着手,但作为一个外乡人,对一个陌生城市的感觉可能是非常直接的。用眼看这个城市、用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呼吸,就会细品出其中不寻常。

    城市与人一样,可以通过呼吸的轻重缓急、各种频率来了解城市的内在。见过厦门的人,沉醉于她的美丽,而盘旋过一段时间、或生活在此的人,就有机会细细的体味厦门的呼吸,是柔和的、轻缓的,是绵长的。走进她,就感觉被她包裹住了,轻缓得让你似乎觉察不到,你的心与她的心共同跳动,你不会觉得你是格格不入的,是挤进来的,似乎天生就该属于这个怀抱。

    和许多海滨小城相似,厦门给人的感觉是很悠闲,遍布市区的茶馆,海边上一个接一个的别墅,你会觉得空气流动的速度都比某些城市要慢。但厦门又有不同,因为她已经朝着国际化都市的标准迈进。在看似悠闲生活的背后,是生活成本的下降,是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是生活质量的提升。而支持这些提高的就是高效的城市管理功能建设,海岛小城已经开始向着国际都市迈进。交通和卫生环境改造是近年来厦门城市管理成效较为明显的。在厦门,很少五分钟以上的堵车,没有多少自行车,也看不到闽南常见的摩托摩肩接踵,当然更没有杂乱,车畅其流,人畅其行,视线以内建筑高低错落有致,满目花木有序隔层色彩多姿,这要感谢厦门建设者的超前意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厦门市就已经开始取缔板车、三轮车,限制自行车量,大力发展公交车,同时以超前思路设计建设道路,保证道路发展与机动车增速基本平衡。高效的交通畅通,不必象北京上班前一小时挤车,下班两小时被人挤,不必"上班行色匆匆,不必下班就只能睡,明早还要赶呢",这样的快节奏,是以浪费生活成本为代价换得工作很忙的现代节奏表象。在厦门,半小时半径,人们浪费在路上的时间没有了,也就节省了生活成本,也使快节奏工作之外,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享受生活质量提升后的悠闲舒适。可能谁也无法想象,今天全国知名的"海上花园",在10多年前曾有过"美丽的脏厦门"的尴尬称号。大规模的卫生整治和城市建设整体进行。"八五"."九五"期间,厦门曾投入近7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先后完成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厦门机场.发达的公路网等一批重点工程,修建国际会展中心.银行中心.白鹭洲公园等城市标志性建筑,进行旧房改造,治理湖泊污染等,同时进行全厦门的环保意识教育,厦门人的素质在环保厦门.绿色厦门.文明厦门的推动进程中潜移默化悄悄地提升了。

    今天的厦门,让四方来客心旷神怡,让生活在厦门的人们和厦门一起不急不徐的面对挑战,厦门人用近二十年时间雕琢、调理出来的厦门"呼吸",正在今天影响着身处厦门的人们,将这容纳了厦门特别滋味的"呼吸"体系良性循环下去。

    厦门,一城滴翠在海,一海流金在城,海风柔拉绿荫,流淌醉人的温馨,一群白鹭高飞过,婷立的楼阁笑成了一座国际花园,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不断翻新的历史中,塑造了中国开放品牌的永恒!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