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网特稿 > 正文
 
透过厦门解读会展业的发展规律

2004年09月09日 11:45
殷陆君
    发展会展业,必须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厦门发展会展业,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因为要发挥了厦门作为对台的重要窗口优势和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作用,厦门在发展会展经济中先行一步,透过厦门会展业近20年发展的轨迹,可以解读出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某些规律,而这些被称为经验或教训的点点滴滴,正好可以折射出中国会展经济的历程和背影。

    发展会展业,必须量力而行,因时利导,先培植项目再建立中心。先有项目再建中心,先建中心再找项目是各地发展会展经济的两种模式,对于对一些历史形成的中心城市而言,建立大型场馆是必要的。比如北京的会展场地就严重不足。但对于多数城市而言,中心建好了却找不到合适而又足够的展会是普遍性的问题。厦门在发展会展经济中走了一条先利用现在场馆寻找项目,办出特色形成项目后再建中心的路子,实践证明,先有项目后有中心一条正确路子,厦门在找到"投洽会"和"台交会"两个大主题后,根据市场的发展决定建设当时国际领先的厦门会展中心。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集展览、会议、信息、商贸洽谈、酒店为一体,并配套旅游、餐饮、广告、他、仓储等服务的大型现代化展览馆,风景秀丽、交通便捷。这一由填海造地的首期占地47万平方米的浩大工程确实是巧夺天工,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呈白鹭展翅式伸展于碧波绿地间,如茵绿草从海滨奔来眼底,相距仅4600米之远即与小金门岛遥望,会展广场更显气势非凡。这一工程具有一定超前性,为厦门会展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会展业,必须用体制的力量,保护会议的主题独立性。成功的展会必然有好的主题。目前中国几乎每个月每个城市都有展会,有时一个展览中心同时迎来由不同组织者举办的同一主题的展会。展商不知参加哪个展会,结果一些展商干脆不参加,造成展会质量下降。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个展会成功,可能遭遇模仿,这种模仿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展会水准不高,主题雷同的展会太多,纷乱无序;规模偏小,国际影响力差;专业观众少,成交额小,展会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缺乏行业管理,展览市场存在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厦门市及时建立了《会展业行规行约》,要求企业自律,同时专门成立会展办对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调控,在提高展览中心使用率的同时注重培养有潜力的品牌。为了加强重大会展的协调管理,厦门市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牵头的会展业发展协调小组,负责协调重点、难点问题,成立了会展办协调重大活动,积极组织、申办重大会展。成立了贸发局、工商局、会展协会等分工合作、各施其责的机制。厦门由市长亲自挂帅的会展保障体系更是全国肯定,兄弟城市称道,每到大型活动,市直各相关部门将组成综合保障委员会,负责安全、接待、宣传、气氛、卫生、住宿、通关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确保大型会展安全、健康、快速地运行的体制,已经成为厦门会展"遇大事而有平和、遇大会有激情、遇大展而有静气"的良性运行"王牌"。

    发展会展业,必须尊重展会专业的周期率。不同行业的设备和服务更新周期不同,那么主题会展也有相应的周期。比如石材展,由于厦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基地,因此有条件办展,但是石材市场款式和价格一般为两年相对较稳定期,厦门国际石材展就确定为二年一次,而以机电为主题的台交会则因机电更新速度快,定于一年一次,并约定速成为机电产品推出新产品最频繁的四五月间,因此受到专业人士的积极评价。同样地,德国举办的以基础设施如建筑设施等为主题的国际展会,由于建筑等设备的更新周期比较慢,设为3年一届。而一些消费品比如时装的更新周期则要短得多。展会的时效性有时成为展会效果的标杆,有着20多年的德国专家恩格特默尔指出,有的展会如果是两年一次,则必须保证在会前会后6个月都没有相同类型的展会。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朱晓明坦率承认,展会审批政出多门,同一主题的展览你办我办他也办,看似热闹,实际收效甚微,已成为制约上海乃到至全国会展的一个通病。上海目前举办的国际性展会,在数量上相当于德国一年的举办次数,但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差距较大。管理体制、行业自律机制和规范是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从这方面来说,厦门和其他兄弟城市一样,提高对专业会展的科学认识,前面的路还很长。

    发展会展业,必须形成培养人才的机制。这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瓶颈"。由于我国对会展经济研究起步较晚,各地都缺乏真正懂会展业的人才。据估算,全国办展单位多达上万家,但专业会展人才很少。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展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展览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展览组织者、展览管理者、施工人员还是为展览提供其他服务的人员的素质总体来看都有相当大差距。因此,我们不仅要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会展人才,还要善于培养专业的展览型人才。可喜的是,厦门为此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到新加坡、香港、美国等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去学习取经,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的交流和沟通,取长补短。特别是厦门大学在新的学科中设置了会展专业班,对于培养会展管理人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