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走进环渤海 > 正文
 
中国企业家:四分五裂的环渤海经济圈

2004年12月01日 13:11
杜亮

    以一省之力打造“世界级制造基地”的山东人给了热衷于强化“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人们泼去了一盆冷水。“环渤海根本就构不成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曹广忠认为。类似的看法在被纳入“圈”中的山东人那里也普遍存在。   
 
  从理论上看,构成经济区域需要两个要件,一是“龙头”,二是“腹地”。长三角的龙头毫无疑问是上海,而腹地则在苏、浙、皖甚至更远的地区;珠三角的龙头是地理位置十分接近的香港、广州、深圳,腹地现在已经扩大到广东以外的8个省区。可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在哪里?“腹地”又在何处?从经济总量上看,北京、天津有足够的实力充当“龙头”,但是其能够辐射的“腹地”充其量只是在河北、山西和内蒙古,既到不了辽东半岛,也到不了山东半岛。而对于辽宁和山东来说,倒是大连和青岛可以与之形成“龙头”与“腹地”的关系。所以,所谓的“环渤海经济圈”到了现实中,就变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山东半岛的“去环渤海化”就成了非常自然的选择(山东人甚至创造了与之对应的“环黄海经济圈”概念;所以,在山东人的眼里,以北京、天津为首的“京津冀地区”反而是其对手而不是“兄弟”。同样的理由,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去环渤海化”也是必然的趋势。

  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曾有人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整合思路,即以“京津冀的一体”带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两翼”,但这不过是建立在“地图学”基础上的空想,显然解决不了根本性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环渤海经济圈”作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的定位只存在于统计意义之上。所以,尽管最近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内蒙古、山西七省(区市)的负责人在好事者的“撮合”下,成立了“环渤海经济合作委员会”,但是参加者亦难免各怀心思。

  退一步讲,即使大家真的有愿望整合,难度也会远远超出想象。看看“山东半岛制造基地”的例子就不难理解了:在一省范围之内,各个城市尚且互相拆台,难以协调,何况省级区域之间呢?

  “依我看来,环渤海地区的省市倒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治理污染。”曹广忠表示。这并非戏言。不久前,中国海洋检测专家曾经发出警告,“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将在十年后变成死海。”这难道不值得那些热衷于“先把经济搞上去”的地方领导们深思吗?

来源: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