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报道 > 正文
 
香港教训值得中小板借鉴

2004年07月19日 08:39
温天络
    正如市场所料,中小企业板新八股登场首日便一路急涨,一如当年香港创业板刚刚推出时。毫无疑问,单纯看新八股首日的表现,无论是整体成交量还是涨幅,相信都可以在中国证券史留下一个记录。

    不过令市场颇感意外的是,中小板亮相的第二个交易日,新八股便几乎全线跌停,总成交额也较首日大幅萎缩九成。更令人吃惊的是,江苏琼花上市不到半月即遭深交所谴责,成为中小板开板以来第一宗欠缺诚信的违规个案。

    从最初推出时被寄予厚望,到目前市场开始担心中小板企业会否延续内地主板上市公司的老问题,中小板近期跌宕起伏的走势不禁令人联想到香港创业板初期的发展。

    香港创业板1999年11月中旬开板,前两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已转至主板)上市首日涨幅分别高达六成及八成。翌年,在美国科网股热潮带动下,不少科网股也蜂拥上市,例如TOM集团、新意网及香港网等。

    可以说,香港创业板开设之初,发行的前10家公司均受到了市场狂热的追捧,股价一天一个样。由于市场高度疯狂,当时就全凭概念、全凭炒作,投资者根本不管买进来的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事后来看,很多公司客观上是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管理和资源配备上根本跟不上上市公司的发展及内部治理结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才得到改善。随着全球科网股泡沫破裂及9家公司先后转往主板,香港创业板交投转淡。

    香港创业板的历史说明,股价长远表现是要靠企业的基本因素支撑的。现在一直不景气的香港创业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了风险投资的后遗症。在香港创业板开设之初,一些本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往往靠找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在上市前入股,然后再利用投资者对创业板的狂热之情进行炒作并套现。由于没有明确的主业作支撑,这种炒作难以持久。从香港创业板的教训看,我认为中小板不应被看成是为风险投资提供的退出平台,中小企业板的集资不可能代替风险投资,在这方面,中小企业板切忌重走香港创业板的老路。

    其实,对于在中小板登陆的首批公司将受到追捧市场早有预料。不过如果上中小板的公司不具备增长条件,而单靠概念来盲目炒作的话,那么中小板也会像当年的香港创业板一样,行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一直认为,中小板的发展应该借鉴香港的经验———这其中包括保荐人的作业也包括投资者的心态。

    对于中小企业板推出后对香港创业板的影响,笔者以为,由于中小板的上市门槛仍维持在内地主板标准,远高于香港创业板市场,因此香港创业板至少短期内不必为分流资金和争取上市资源而担忧。其实,内地有大批民营企业符合上市要求,加上香港作为亚太区内重要金融中心,资金进出自由,相信仍然是企业集资的首选之一,两个板块之间短期内不会出现正面的竞争。

    (作者为京华山一投资银行总部主管)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