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格林柯尔神秘崛起 > 正文
 
顾氏制冷理论争议多 格林柯尔神话迷雾重重

2001年12月08日 14:21
庞义成
    -顾氏理论争议多

    -制冷剂疑有泡沫

    -购并科龙突生变数

    格林柯尔总裁顾雏军突然名声大振缘于两件事,一是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顾雏军位居第20名,资产市值19.6亿元;二是宣布斥资5.6亿元收购科龙电器20.6%的股权,成为新任大股东。

    看起来这是一个科技神话。但是事情真是那么简单吗?

    12年前的风暴

    顾雏军第一次出现在公开的报道中,应该是1989年1月6日。这一天,首都两份大报同时推出一条特大新闻:北京华?集团董事长、30岁的能源工程师顾雏军,发明了“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目前世界上“所有制冷、空调、热泵及热流体循环中最佳的热力循环系统”。

    如果顾氏理论能够成立,则意味着热力学理论将被改写。用中国制冷学会秘书长曹德胜的话说:“那是要得诺贝尔奖的。”接下来,国内制冷学界的大部分专家对此投了反对票,这场辩论一直持续到1996年,最终导致了国内制冷学界与顾氏长达10年之久的对立。

    “顾氏循环是怎么回事,1994年就有定论,”顾的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教授吕灿仁说,“我的看法它是骗人的。”

    1994年8月13日,《上海科技报》发表了记者朱克华的文章:《一个神话的破灭——顾氏循环的前前后后》。这篇文章及随后举行的“清除伪劣科技‘顾氏循环’座谈会”对顾雏军及其公司发生了重大影响,并导致其于1995年先后两次对相关单位及个人提出了“侵害名誉权”指控。

    顾氏企业神秘长大

    顾雏军的人生指向在1996年前十分清晰。但是在1996年后,一切变得神秘起来。

    “后来他撤诉了,然后就好像消失了一样,”现于《上海劳动报》供职的朱克华回忆说,“听说有关领导关注了此事,我们就没有再继续扩大事态。”根据朱的表述,1996年之后,学界关于顾氏理论的争执终于平息下来,而顾雏军则正式淡出了学界,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顾雏军发起来了。

    对此,顾雏军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我始终认为我发明的制冷剂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冷剂,直到1996年春天,杜邦公司市场部主任公开表态:‘除了格林柯尔制冷剂是节能产品外,我不相信任何制冷剂是节能的。’由此我发明的制冷剂产品地位争论有了最后的结局。”

    尽管早在1989年顾的华?集团就已经成立,后来在广东惠州注册了惠州华?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小康牌”家用空调。1997年后,顾雏军重返国内,在天津开发区设立了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一出手就是5000万美元,顾氏个人出资额达到了4250万美元——他真的开始有钱了。

    所谓海外市场在哪里

    在格林柯尔的宣传材料中,四种“环保制冷剂”的ASHRAE(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编号分别为R405、AR411A、R411B和R411C。格林柯尔称这四种制冷剂受到多家政府的推荐,在海外拥有了大批长期商用用户。由于海外市场对其制冷剂的高度认可,格林柯尔在短短几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杜邦和帝国化工的全球第三大制冷剂制造商”。

    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吗?一家大型跨国化工集团的代表说:“在国际制冷产业界,并没有听说格林柯尔的位置如此靠前。”根据北京市制冷学会提供的资料,美国政府已于1996年2月8日发布公告,将R405A作为“不接受的替代物”。而ASHRAE对另外三种制冷剂的态度是:由于其主要成分均为R22(HCFC—22),故不能作为R22的替代物。

    根据曹德胜的估计,目前国内制冷剂年消耗量为3万到4万吨之间,格林柯尔制冷剂所占份额“很小很小,只有千把吨”。

    但是这“千把吨”的销量,却支撑起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056)神奇的业绩。据该公司2000年年报和2001年中报显示,其销售收入和利润连续两年保持了超过60%的增长,2001年统计“截至6月底,纯利达1.49亿元人民币”,业绩高居香港创业板之冠。业内人士估算,格林柯尔制冷剂国内市场销售价在每公斤100元左右,按照一年1000吨的销量计算,则其全年销售收入应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即便算上替换工程费(据格林柯尔称不收用户工程费),收入也不应该超过1.5亿元,何况是纯利润?

    科龙游戏

    关于格林柯尔收购科龙,最令人震惊的说法来自《财经》杂志。该杂志在11月20日称:截至11月15日,格林柯尔的(收购)资金还未到位。格林柯尔正在多方筹措,准备以科龙股权为质押,从顺德当地的金融机构贷出数额相当大的款项。另外,格林柯尔方面提出新的付款方式,想用部分格林柯尔股权交换科龙股权,此项建议已被拒绝。

    假设上述报道属实,则“科龙收购案”的大致“玩法”如下:先签署收购协议,然后吸引新闻界造势形成既成事实,接着向对方提出压迫性条件,降低收购成本。

    如果收购科龙成功,顾氏不仅将一举打破国内制冷设备制造业对格林柯尔制冷剂的封锁,并且得到了一个操作国内上市公司的机会。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呢?仍然是迷雾重重。

    关于格林柯尔

    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于2000年7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其良好的行业前景以及极强的综合竞争力,发行时受到市场抢购。

    自1998年开始,中国限制和禁止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呼声日高,中国政府开始了分行业逐步分批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生产的进程。为配合中国政府加快淘汰氟利昂的步伐,格林柯尔集团相继在北京、广东、海南和湖北投入巨资建立了以替代氟利昂为己任的四家高科技环保工程公司。

    今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龙电器)正式宣告第一大股东即将易主。在这次股权转让中,科龙电器公司法人股东——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把总计20447.5755万股的法人股份转让给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完成交易的过户手续后,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将持有科龙电器20.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将降为13.46%,为第二大股东。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