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萍乡:百年老矿从地下走到地上

2005年04月04日 09:27
禹伟良 任江华
    “萍乡矿业集团煤炭资源濒于枯竭,但百年老矿已从地下走到地上!”记者到“江南煤都”萍乡探一究竟。

    “中国所有统配煤矿中,副业超过主业的仅萍矿一家。”萍矿集团公司总经理彭志祥善于用数字说话:去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煤炭销售收入仅为27%;2.6万在职员工中,一半以上靠非煤产业吃饭。

    萍矿产业转型,殊为不易。萍矿的前身是1898年投产的安源煤矿,这里是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又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

    “107年,萍矿产业都没有中断过。”彭志祥说,长期的开采,也使大多数煤矿资源濒临枯竭,年生产能力由最高峰400多万吨下降到200多万吨,“只相当北方一个小矿的产量”。2001年以来,萍矿相继有高坑煤矿等3个矿井破产。长期以来企业人员多、包袱重、效益差,17万职工和家属的就业、吃饭、稳定一直是个大问题。

    萍矿未雨绸缪,在国家和地方支持下,稳定煤炭,发展非煤产业,使大批人员转产安置。“我们没有把转产贴息贷款、政策扶持的资金吃掉,全部用于企业的转型和接替产业建设上。”彭志祥说,萍矿的玻璃产业就是靠此发展壮大的。

    走进萍乡浮法玻璃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从生产线取片。“这大都是关闭破产煤矿的下岗职工。”萍矿集团党委书记刘国清说,本来设计用机械手来取片的,但考虑到应多创造岗位,还是放弃了,“人工成本比机器高多了”。玻璃厂1400多名职工中,仅来自高坑煤矿的下岗职工就有600多人。

    发挥原材料资源优势,玻璃厂现在成了萍矿非煤产业的顶梁柱,去年销售收入4亿多元,实现利润9000多万元,占萍矿集团利润的一半多。新投资的工程玻璃厂也已正式投产,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5亿多元。

    “萍矿今后发展主要靠自身挖掘潜力。要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转变发展方式。”彭志祥介绍,近3年来,萍矿累计投入2.59亿元,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造了客车厂、制冷设备厂、3座电厂、电焊条厂、火工厂、建安总公司加工基地等一批骨干老厂;并把所属的煤矸石电场、客车空调和安源煤矿捆绑上市,共募集4亿元资金。目前萍矿正积极寻求与民营企业合作。
来源:人民日报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