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小岗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05年04月01日 10:02
    无论是安徽小岗村,还是河南南街村,或是山西大寨村,对于眼下许许多多的国人来说,都不是一些陌生的名字。它们的昨天在我国农村的发展史上曾经浓墨重彩地打上了厚重的烙印,而它们的今天和明天正为我国广大农村提供波澜壮阔的改革蓝本。

  人民习惯把它们称为名村,因为从一夜成名的那一刻起到现在,它们一直未离开过公众的视线,一直就处在各类舆论的漩涡中,人们在对它们的眷恋中更寄予深切的厚望。从小岗村到南街村、再到大寨村,记者的思索随着一路前行的采访步伐而从未停止。

  法律给第一个吃螃蟹的小岗村人吃上了定心丸,但此后二十余年小岗村发展缓慢

  “从南街村可以看出人的因素决定一切,学习南街要建好小岗村。”这是2002年8月27日,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团一行21人第二次到河南省漯河市南街村参观考察时所写的一段留言。当他们了解到在南街村这个集体大家庭里,村民们生老病死有依靠、免费享受十多项福利时,纷纷给予高度赞扬。

  记者不经意间从南街村人自己编的《南街村报》上发现了这则消息。相比南街村而言,小岗村人心悦诚服地承认了自己发展的滞后。

  “大包干”主要发起人之一、当时的生产队长严俊昌今年已64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毫不避讳地承认了小岗村相比其它名村的落伍。多年以后,当后起之秀、年创利税超亿元的全国最佳经济效益村———位于长江边上的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千里迢迢跑来结对子、帮助小岗村发展时,严俊昌与长江村村支书郁全和之间曾有过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郁全和说,我们所有先富起来的人和村都要感谢小岗村;没有小岗村当时先富起来,我们那里还是芦苇荡。

  严俊昌说,长江村今天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对小岗村的现状我感到有愧,这一生是还不清的。

  郁全和的话包含了对小岗村的历史评价。27年前,因为小岗村一场包产到户的冒险,掀起了波及全中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造就了我国当代改革的大趋势,为包括城市经济在内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小岗村大包干的冒险更具有法律上的深远意义。1993年、1999年的两次修宪,都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宪法,确立了“大包干”的法律地位;而2003年3月正式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不但给予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物权保护,而且严格限制了承包土地的收回与调整,从而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较以往更能摆脱政策的影响、纳入到法律保障的轨道上。

  “冒险”在人,小岗村人多年后的切身感悟印证大包干的精髓就是“人的因素决定一切”。这个由小岗村人冒险创造的“包”字,可谓博大精深,它不但在法律形式上明确了广大农民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而且用法律的手段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严俊昌曾经也为此担心过,他说:“大包干虽然好,但一开始总是有人说三道四,我们心里也直犯嘀咕,怕上边来个什么政策给反掉了。到1993年修改宪法,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了宪法,心里才算踏实下来,种起地来也敢施肥用药了。”

  法律给第一个吃螃蟹的小岗村人吃上了定心丸。然而,令严俊昌感到遗憾的是,在大包干后的20多年里,小岗村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当我国南方、华东地区一些乡镇纷纷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市场农业的时候,小岗村人却依旧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有一组对比数字能说明小岗村的滞后:当小岗村人目前依然把依靠土地进行粮食生产作为其主要收益时,在南街村,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11000多人里面,只有一支70人的农业队伍从事1000亩耕地的农场生产;而在大寨村,2004年农业的直接收入仅占到该村总收入的2%。

  还有一组数字令小岗村人更加感到汗颜:2002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就突破1个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而今,南街村在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年产值14个亿的奇迹;而到2003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离“小康”标准相距甚远。

  小岗村明天的发展之路在哪里?小岗村人开始了深思。

  大包干只能治穷,要致富还须靠可持续发展

  “大包干发源地人员,看到南街村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模式,使我们的党组织看到了前进的方向……”这是小岗村人在南街村考察学习时所留下的另一段留言。

  今天,南街村和大寨村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兴办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共谋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使集体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打上“南街村”、“大寨”商标的系列产品如今也远销全国各地、出口国外,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品牌效应。

  相比之下,小岗村缺少了大包干的时代精神,由于不懂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先后几次引来的工业项目都是无疾而终;由于不知晓法制经济的内涵,自身拥有的“小岗村”、“大包干”无形资产纷纷被毫无干系的人和企业在不同的商品上抢注商标,谋取经济利益。

  几次南街村之行让小岗村人受益匪浅,他们终于意识到,“大包干”已经不能包医百病,它是治穷的灵丹,却不是致富的宝典。解决小岗村的经济发展问题,恰恰需要的是用大包干的精神开创适合小岗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时隔27年的今天,严俊昌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小岗村今后的发展,还是要在土地上大做文章。土地应该集中经营,搞规模农业,发展高效的种植业。

  小岗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004年初,经安徽省滁州市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小岗村与滁州通力集团、江苏长江润发集团等4家公司共同投资830万元,组建了凤阳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小岗村”打上了属于自己的法律烙印。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时了解到,小岗村着手实施“凤还巢”计划,利用村里在外务工经商的80多名年轻人的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逐步摒弃一家一户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决定走农业生产集约化道路,大力推行规模经营,并借助“凤阳小岗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尽快把小岗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在长江村的帮扶下,小岗村2001年建成占地面积近80亩的优质葡萄种植示范园,目前全村108户农民90%以上都种植了葡萄,总面积达450亩。“小岗葡萄”去年获得大丰收,最高亩产达3000公斤,总产逾25万公斤,且大部分是订单销售,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人均种葡萄收入超1000元。与此同时,上海三农公司落户小岗村,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与小岗村民签订协议,培育发展“大明贡猪”的养殖基地,目前有40户农民饲养繁殖种猪,首批种猪已顺利产下两茬小猪崽,户均靠养猪增收750元。

  记者还了解到,总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20亩的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已于去年10月初动工,预计今年4月建成;小岗村将以此为依托,做好“大包干”品牌特色,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滁州市委、市政府表示,小岗是张好名片,凤阳要加快发展、滁州要加快发展,将千方百计地用法律手段维护好小岗这张牌、对外展示好小岗这张牌。

  陪同采访的凤阳县委宣传部的有关人士还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前,一场主题为“富裕起来的村子如何与时俱进,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领头羊作用”的“中国名村论坛”也将在小岗村举行。届时,华西村吴仁宝、大寨村郭凤莲和长江村郁全和都将出席,共商名村发展之计。

  可以预见,在当前新一轮农村改革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小岗村的明天依然会带给我们新的期望和惊喜。

  ■相关链接

  小岗村: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
来源:法制日报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