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长三角渐成领跑者 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挑战

2005年02月01日 08:48
    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

    “大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将助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将为珠三角的发展拓展腹地。但合作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从2004年初我们编撰的第一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问世到现在,虽然只有近一年的时间,但是我感觉,这一年来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却十分迅速,变化很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明德评价将于3月1日正式出版的《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山东半岛等城市群的崛起,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朗。

    昨日(1月31日),记者从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拿到了该报告30万余字的全文。该《报告》的作者之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邓丽姝认为,近年来,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发和引领地区,其发展虽然出现了局部位次挪移的变化,但这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势头和潜力依然十分强劲。

    长三角已抢先一步

    《报告》的研究分析虽然大多使用的是2003年的数据,但相关人士认为,这并不影响《报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客观评价。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经济水平都有长足提升。总体上看,长三角经济实力最雄厚,发展较快,其次是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报告》分析指出,长三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速上来看,都已居三大经济圈之首,逐渐成为三大经济圈的领跑者。

    事实上,自2004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学界和有关媒体关于长三角是否已经超过珠三角的讨论便不绝于耳。记者注意到,该《报告》在多角度客观分析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态势的同时,也花了不少笔墨为长三角新的优势注脚圈评。

    《报告》认为,从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而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人均生产总值珠三角则明显优于长三角、京津冀,为长三角的1.2倍,京津冀的2倍。

    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由于北京的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生产总值中占61.4%的绝对优势,从而使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长三角和珠三角则均为“二三一”结构。

    在需求层面,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序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人均出口额由大到小排序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其中出口方面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较大。

    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其中长三角经济外向度继续大幅度提高,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增速也略高于珠三角。”

    同时,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出口略低)均已超过珠三角。这表明,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转移,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京沪穗三大核心城市各有长短

    《报告》还认为,在这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中,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最具竞争优势,明显领先于该区域内的其他核心城市。

    根据2003年的数据,上海的经济总量最大,其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远大于其他三个城市,投资和消费需求、出口、实际利用外资也居首位。相比之下,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京津冀的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虽然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有时不是非常明显。

    《报告》称,从2004年1月-9月的数据来看,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位居榜首。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二位。

    而北京与广州的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大致相当。广州的突出优势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几大城市中最高。北京在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几方面逊色于上海,居第二位,但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在几大城市中最高。天津的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北京和广州,出口额也较高,显示出其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的对外贸易。

    “与2002年相比,三大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都略有上升,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一半,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3/4.”《报告》认为,三大经济圈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加大。

    区域协作为珠三角拓展腹地

    对于珠三角而言,让其倍感忧虑的是,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地理位置优势成长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随着长三角的迅速崛起,外资不断向长三角转移,珠三角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减少,发展动力减弱。

    正如《报告》所分析的那样,长期以来,珠三角产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多为低投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渐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弱直接导致珠三角经济发展动力后劲不足。

    而从今后来看,香港发达的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会为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金等支撑,可以说,香港为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国际化重要平台。

    相比之下,长三角的竞争优势似乎比其短板更令人注目。《报告》指出,目前长三角的优势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长三角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业联系较密切,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紧密,在长三角区域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其次,中心城市上海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其他城市与上海接轨、联动发展的意识也较强。这都有利于长三角的整合和协调发展。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启动和助力,该区域一体化程度必将进一步提升。

    珠江三角洲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随着长三角竞争力的迅速提升,珠三角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将延续。外资不断向长三角转移,珠三角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减少,发展动力减弱,必将减缓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多为低投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以及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弱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动力后劲不足。

    ——“大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将助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香港发达的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会为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金等支撑,香港为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联结国际提供了重要平台。“大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会助力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提升珠三角的产业发展层次,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益的“前店后厂”。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将为珠三角的发展拓展腹地。但合作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来源:南方网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