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西部劲唱“禁牧歌”

2005年07月27日 14:07
    "挥动鞭儿响四方,赶着牛羊满坡跑",曾经是我国西部地区放牧的真实写照。而今,随着一场禁牧保生态的"绿色革命"席卷越来越多的省区,大批牛羊告别天然草场到农区"定居"。

    据《2004年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到2004年底,全国禁牧面积超过4亿亩,2000多万头牲畜从天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圈养,项目区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另据统计,近年西部退牧还草工程共治理严重退化或沙化草原约1.9亿亩。

    我国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长期以来,由于滥垦乱挖、超载过牧,这里的草地90%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退化和沙化现象,甚至大面积沦为鲜见生机的沙地。各地政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遏制草原退化,但是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而草原退化引发的沙尘暴也已成为国人最“头痛”的环境问题。

    "禁牧是当前最快捷有效的生态工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说。早在1998年,陕西省吴旗县就率先实施了全境禁牧。这个县3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今植被已经普遍恢复,林草覆盖率达到了49.6%,比禁牧前净增20多个百分点。

    为根本上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2003年国家在继续推进退耕还林的同时,又在西部地区的退化草原推行退牧还草工程。农牧民每退牧封育一亩草地,政府给予2.75公斤粮食的补贴,连续兑现5年,并尽可能安排小额贷款扶持舍饲养殖。宁夏、新疆、内蒙古等11个西部省区借政策东风,陆续在全境或者部分地区展开封山禁牧工作。

    当年5月1日,全国十大牧区之一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禁牧,将全区10个县(市)、100余万人口放牧的290万只羊转为舍饲养殖,让3480万亩草原"休养生息"。据宁夏农牧厅分类监测,目前全区已有2800万亩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固定沙丘;草原整体植被覆盖度比禁牧前提高30%以上,单位面积产草量增加了3倍多。

    禁牧的生态效果显而易见,但关闭了通往天然草场的"大门",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如何解决?一些禁牧较早地区的实践经验是:"牧羊人"变"养羊人"。

    陕西省吴旗县全境禁牧后,积极推广既利于生态保护又利于农民增收的舍饲养殖方式,引进适合舍饲的优质绵羊品种小尾寒羊,当年就处理掉了20万只山羊。结果,全县的养羊业非但没有萎缩,养羊户反而比禁牧前增加了40%左右。

    "过去总认为羊群越大越赚钱,如今总算开窍了。"宁夏海原县兴隆乡农民田志云说。封山禁牧后,田志云卖掉家里的100只山羊,种草饲养了6只小尾寒羊,结果羊群小了,收入却多了:过去,每年100只山羊的各种纯收入7000元左右,现在6只小尾寒羊仅卖羊羔的收入,每年就有7000元。
来源:新华网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