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解读西部大开发人文篇

2005年07月25日 08:17
王晓雄
    让辽阔的西部成为人才用武之地———主持人与走西部记者的对话

    民间文化怎样传承?

    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

    主持人:佘惠敏、敖蓉,你们好!

    在第二轮采访中,你们两人辗转数千公里,走到了西部最边远的地方,就人文这一主题作了集中采访,听说你们对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发扬光大这一问题作了不少思考,能不能先就这个问题谈一下?

    敖蓉:西部民间文化是我国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源远流长,各具风俗特色,而且其中很多是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比如蒙古族的长调、陕北黄土高原的剪纸、甘肃敦煌千手观音,青藏高原的唐卡……它们不仅被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同时,正如没有信天游的陕北高原是不可想象的那样,它们的存在与那一方水土相生相伴,缺一不可。

    佘惠敏:西部是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例如云南一个省,少数民族人口达1400万,其中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就有25个,特有民族有15个,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对少数民族来说,民族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尤其当它与旅游结合起来的时候。所以现在西部各个有名的旅游胜地,几乎都有综合本地传统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娱乐节目。

    主持人:这些民间文化如何传承呢?

    敖蓉:民间文化不是流行音乐,具有一定地域风俗限制,也与新一代人的文化需求有差距,所以,如何传承这些民间文化形式并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在采访中不断问别人也问自己的问题。

    新疆的刀郎文化这几年一直是人们注目的焦点,它作为流传在新疆喀什麦盖提县的集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于一体的艺术,曾经一度面临失传危险。可喜的是,现在它又能走出农村走向世界了,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开始走向市场。我们到喀什麦盖提县采访时,弹奏乐器的几个老艺人正好不在家,他们到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演出去了,据说还专门搭了舞台,很受观众欢迎。

    佘惠敏:民族文化的传承,我觉得主要是三个方面,一靠国家扶持,二靠民间力量,三靠经济发展。我们在采访中,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反映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藏戏。藏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现在在西藏民间还是非常流行。农民愿意拿出钱来支持藏戏。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刘志群说,现在西藏有名字有影响的民间藏戏团体就有500多个。目前西藏自治区已经开始投资立项,准备投资2000万元,将藏戏团改成藏戏艺术中心。

    西部如何吸引人才?

    首要的是优惠政策

    主持人:西部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但是在西部,人才始终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请敖蓉先说说西北的情况。

    敖蓉:对西北的人才流失情况,过去有人说是“孔雀东南飞”,现在有人说连“麻雀也东南飞”了。在我们采访中了解到,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稳不住、引不进的问题比较突出,汉族专业技术骨干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大学生返回率低。新疆人事厅政策法规处韩成处长告诉我,1979年以来,大约有20万各种人才流向内地。每年考出去的大学生是1万人,但是能回来的不到一半,回来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和一些长线专业的学生,比较紧缺专业的人才能回来的寥寥无几,而且从1996年至2002年,新疆仅通过行政渠道调离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有251名。二是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少,科研和学术带头人缺乏。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的分布严重失衡,以新疆为例,全区88%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事业单位,企业仅占12%;77%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区、地两级,基层特别是南疆的艰苦边远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连乌鲁木齐海关这样的单位,也常常遇到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

    佘惠敏:西南地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生活艰苦,待遇低,还只是一个方面,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缺少人才的用武之地,在吸引人才方面与东部有一定差距。

    主持人:有一定的困难,但不是无所作为,现在国家正在加大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工作。就你们采访来看,应该着重做哪些工作?

    佘惠敏:以西藏为例,现在吸引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靠国家援藏的优惠政策。支援西部的政策给西部地区带来很多人才和资金,尽管这些人才很多只是暂时在西部干几年,但他们给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西部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也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敖蓉:西北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外来人才,新疆推出了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政策,就是允许通过市场行为吸引人才,比如说一些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请外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尽管西北两院院士不多,但是这几年来西北工作的院士数量不断上升。在培养自己的人才方面,他们打破了职称评审“单轨制”,还允许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非干部身份的各类人员评审相应的职称资格,同时鼓励企业试行兼职兼薪、协议工资制、高新技术入股和重奖制等搞活内部分配的有效形式以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

    教育事业现状如何?

    五年有了长足发展

    主持人:与人才问题联系紧密的一个方面是教育,请谈谈你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印象。

    佘惠敏:我看过一个资料,说是截至2004年底,西部大开发5年时间里,国家累计投入150多亿元,支持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西部教育的落后跟西部自然环境的恶劣有关系。比如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教育局局长王盛才说自己最怕的就是下暴雨。偏偏他们那里年降水量1800毫米,每年都会有学生上学途中在因暴雨造成的泥石流、山洪中遇难。所以现在每次下暴雨的天气预报都是当地气象局长直接第一时间发短信到他手机里,然后他赶紧通知辖区各学校做好准备。

    经过5年的西部大开发,西部的基础教育目前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比如2000年时,全国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而贵州省的“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却仅为35%。全国未实现“两基”地区的总人口数中,贵州占七分之一。经过5年的奋斗,到2004年底,贵州的“普九”人口覆盖率达82.38%,离达标只差不到3个百分点,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两基”。

    敖蓉:我所采访的吐鲁番市某实验中学是一所新建的专门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学,这里包括校长、老师很多都是从湖南的重点学校来援疆,他们和当地老师合作,拿出一套与众不同的教案,帮助学生适应汉语教学。我的感受是,这样做是非常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的。教育是能够从长远上提高地区经济实力的手段,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西部的教育事业与东部相比,存在生源、资金、硬件设施等等多方面的困难,但是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地区发展特色的教育办法,解决学生学习时的实际困难不仅见效快,而且能够从实质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来源:经济日报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