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中央台专稿]甘肃:一条河的衰与兴

2005年04月25日 11:57
孟永辉 焦健 张宇 夏威
    “水从门前过,不用就是错”,身在黑河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沙漠边缘的张掖人一直有的是“水乡人”的感觉。然而突然有一天,当奔腾的黑河水失去了生机,当干涸的下游成为了戈壁,张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河的关系。

    在张掖市古浪村采访,一块写着“农民用水者协会水费公开栏”的牌子格外醒目,牌子上详细的记着这个村每家的用的水量和所交的水费。村民徐吉荣说,公开用水数让大伙无形中有了节水意识。户与户之间要对比一下,要算一下帐,为什么我浇十亩地是500块钱,他浇十亩地是400块钱,为什么我要比他多交钱?一对比头脑里就有了节水意识,他自己节水等于节约了自己的钱。

    说起节水省钱,这在张掖也就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事。黑河,我国西部地区一条生命之河,流经干旱少水的青海、甘肃、内蒙三省区。当清澈的黑河水流到张掖,也就进入到它平坦的中段,城市与河水的命运连到了一起。作为西部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张掖人不乏用水的理由。张掖以甘肃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粮。但“金张掖”的名号是建立在对黑河水的过度开采上。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浪费严重。有人曾算个一笔帐,张掖市粮食及各类农作物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95%以上,而农业用水每方的产出只有2.8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上游紧吃,下游吃紧,张掖对黑河水资源的利用一度占到了全流域的83%,这直接导致下游水流细若游丝。干涸的居延海和萎缩的额济纳绿洲成了影响我国北方200万平方公里的沙尘源地。

    在张掖市石岗礅示范园里,田间地头立着一排排塑料大棚,农户赵崇向记者演示了大棚里的滴罐设备,一拧开龙头,水顺着主管流进每一个分管再流进地垄。他说,“漫灌的时候,要400方到500方水,但是滴罐的时候,最起码节约百分之七八十的水量。”

    从2001年起,张掖人不得不同以往毫无顾忌的用水方式说再见。全国首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确定在张掖市。水权制度改革将全市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层层分解,实行总量控制,最后,配水到户,落实到地头。用水户根据用水定额购买水票,灌区的管理人员以水票作为供水的依据。

    在张掖市王其闸村,村民李荣贵一家经营着10来亩耕地,他配置的水权,比原来实际用水量少了一半。如果像以前那样大水漫灌,最多只够浇5亩地。为了节水,李荣贵把费水的大块田都改成了省水的小块地。他对记者说:“原来的时候一亩地都在170方水甚至180方水,现在大块划了小块,水的利用率一提高,一亩地有个120方水就下来了。我用的少我就交的钱少嘛,一亩地就减了30块钱,负担也就减轻了。”

    节水产生的经济效益,让张掖人开始在自己的地头上琢磨起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尽快实现由产粮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仅去年一年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

    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刘斌向记者介绍,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仅张掖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三年来,用水下降54%,农民纯收入达到3274元,较以前净增182元。

    甘肃省东乡自治县牙塘水库拉闸放水!军乐声持续数秒压混当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26万群众半个世纪的盼水梦圆梦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内蒙额济纳绿洲,已是一片葱绿,张掖每年节约下来的近10亿立方黑河水,激起的水花,让下游断流十年的居迎海生机重现。 
来源:中国广播网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