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四年再造“一个重庆工业”

2005年04月25日 11:46
任卫东 吕国庆 秦亚洲
    “与2000年相比,2004年重庆工业实现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总产值、销售收入均翻了一番。”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

    帆1月27日发布了这条新闻。

    这一数据,相当于4年再造了“一个重庆工业”,提前3年达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07年翻一番的目标。

    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是怎么走出工业“亏损严重、包袱沉重”困境的呢?

    “病人背死人”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上世纪末重庆国有工业企业负担沉重、“一个不如一个”的境遇。从1996年起,重庆工业连续4年亏损,最严重的1997年,全市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超过60%,亏损额高达23亿元。

    “病情”重,“病症”还不少: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下岗职工增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大……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如何走出谷底、迈向新生,是重庆面临的艰难历史任务。

    重庆直辖之后,市委、市政府针对实际,持之以恒地实施了两大战役,从经济结构到经济发展理念,全面进行调整。

    第一大战役,是实施“七个一批”工程:兼并破产淘汰一批,消灭部分亏损源;债转股搞活一批,重钢、西南铝、川维等企业由此实现扭亏为盈;技术改造提高一批,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强内部管理转化一批,产生了庆铃质量管理、太极营销管理、长安现场管理等成功经验;军民品分线解脱一批,减负增效减损;中小企业改制脱困一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使中小企业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扶优扶强壮大一批,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引导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加快市场、产品和资本的扩张。

    第二大战役是实施“三大基础”工程,优化产业结构:一是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建立国有经济的退出通道,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通过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整合资源,优化资产结构;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过剩能力和落后工艺、产品。二是建立先进的技术进步体系,包括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中介机构为主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产学研结合。与此同时,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科技支撑体系。三是建立灵活的经济运营机制,一方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股份制改造以及一系列配套改革。

     2000年,重庆工业实现整体扭亏为盈。此后,工业经济一年一个台阶,一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目前,重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从2000年的70%以上下降到50%多,净资产回报率则从1%左右上升到9%。

    记者在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看到,这个曾经一度陷入破产边缘的我国最大的铝加工企业,如今展现出勃勃生机。总经理赵世庆告诉记者,200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17.24%;出口创汇6705万美元,同比增长59.53%。

    黄奇帆说,重庆工业的发展,首先是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用好了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第二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第三是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来源:新华网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