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西部开发:探索科学发展新思路

2005年04月19日 09:58
杜海涛 万秀斌 张志峰 王明浩
    丝绸古道,诉说着千年历史的沧桑;青藏铁路,承载着明日腾飞的梦想。

    在西部采访,处处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活跃氛围: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四川盆地到天山云端,占祖国面积71%的西部土地,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中醒来。生态治理、能源开发,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道路建设、水利改造……西部人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探索着科学发展的新思路,谱写出一曲曲大开发的豪迈乐章。

    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情景看不到了,农牧业向高效高产方向发展

    “垦山开荒,让我越开越穷;退耕还林、种草养牛,让我发家致富!”3月11日,在陕西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高坊村,62岁的村民钟开贵说起退耕还林后家里生活发生的变化,兴奋不已。

    钟开贵老人家里以前种着10多亩薄地,亩产只有几十公斤,种的多,产的少,全家5口人,一年收入不过2000元。自从村里实施了退耕还草工程,全家只留出7亩半川地种粮食,又承包了10多亩山岭薄地用来种草,并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养起了牛。去年,卖了一头牛犊子,收入2000元,仅这一项,就相当于以前种粮食一年的全部收入。

    退耕还林(草),不仅改变了钟开贵的生活,也改变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成千上万家庭送来了致富的希望。

    延安市退耕还林办公室的赵秀民告诉记者,1999年起,延安开展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到2004年底,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79.46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退耕还林后,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被少种高产、精耕细作、多种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替代。现在,全市共发展优质牧草253万亩,舍饲养羊107.6万只,建设红枣、杏树、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果作物316万亩。农民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人均超过1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大面积退耕后,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虽然减少300万亩,但由于单产提高,粮食生产总体水平没有下降,人均生产粮食仍在500公斤以上。

    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多杰才让说:“把草场禁牧休牧、减少草原人口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移民社区建设与提高牧民素质结合起来,把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与消除贫困增加收入结合起来,就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到去年底,青海省围栏总面积达到5477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1.6%。共和县恰不恰镇的东香卡村,218户居民发展大棚蔬菜249亩,建设大棚110个。3月18日,回族村民马社木在他的蔬菜大棚前,抱着刚刚收起的大萝卜,满面笑容地告诉记者:“别小看这一亩多大棚蔬菜,一年能挣4000多元。”

    速度与效益共举,开发与保护并重:让经济列车跑得既快又稳

    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突出。陕西、新疆的煤炭、石油,宁夏的煤,青海的矿盐,甘肃的有色金属,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单纯挖煤卖油、输出能源,还是有效开发、综合利用?西部人用行动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过去挖煤是为了吃饭,发展慢,效益差。现在是为了下游项目的需要。要把过去单纯的找矿挖煤,变成环环相扣的煤产业链,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益、增加附加值。”作为一家大型煤炭企业的负责人,宁夏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恕的见解很有代表性。

    陈恕告诉记者,宁东煤田是我国少有的整装煤田之一,宁煤集团坚持依靠科技,走大规模煤炭转化与深加工的道路,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一方面,利用成熟的煤化工技术,建设煤基烯烃、煤基甲醇等大型煤化工项目,将开发出来的煤炭就地转化为市场紧缺的能源及化工原料;另一方面,借助宁夏火电基地的建设,联合办电厂,变销煤为销电。目前,已开工建设电厂一座,总装机规模327万千瓦,年32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年167万吨煤基烯烃项目、83万吨/年煤基二甲醚项目正在加紧前期工作。

    为避免煤矿开采给环境造成污染,宁煤集团对煤矸石、矿井水、瓦斯进行了综合治理。他们利用煤矸石做燃料,供给企业自办的矸石电厂发电,既解决了煤矸石环境污染问题,又降低了电厂的燃料采购成本;抽放的矿井瓦斯被输送到工业锅炉和居民家中,用来取暖做饭。目前,宁煤集团白芨沟矿和汝箕沟矿的上千户职工家庭做饭取暖都用上了瓦斯燃料。

    甘肃金川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镍钴铂族生产企业,也是北方最大的铜生产企业。金川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永军说,作为老工业基地,为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一方面实施保护性开采,另一方面加紧技术改造,提高矿山回采率。目前,公司每年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不少于18亿元,矿山的回采率已达到94%。公司还努力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他们生产的手机正极材料———四氧化三钴,已占国内市场需求总量的半壁江山。

    “外引内联、东联西出”: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实施全方位改革开放

    在新疆西北部,一个地名逐渐被人们熟悉,这就是阿拉山口。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陆路口岸,去年,阿拉山口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达920多万吨。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目前,已有美克家私、新疆钢铁等327家各类企业落户阿拉山口,注册资金达4.93亿元。一个集商贸、仓储、加工、运输、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区域,正在阿拉山口形成。

    新疆经贸委主任王永明说,西部边境线漫长,口岸众多,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发展外贸经济优势得天独厚。开发西部,一方面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向国内外“借力”。

    今年3月1日,落户呼和浩特市的汉鼎光电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投资两亿美元,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达300亿元。在新疆,石油勘探企业积极参与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带动了石油勘探设备和零配件出口,近两年出口额均在2500万—3500万美元左右。在广西,荔浦县爱思特公司是专业生产木衣架的企业,该公司依靠国外的原料来源和本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专门生产木衣架出口。去年,该公司完成销售收入8680万元,上交税收960万元。

    在阔步走向国外的同时,西部人不忘发展与中东部地区的横向协作关系。

    结合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特点,宁夏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去年,仅西吉县就向北京、上海、山东、福建等地输出劳工10万人以上,创收2亿多元,劳务输出被当地农户称为“吃在外、省在家、挣了票子带回家”的铁杆庄稼。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四川省对东南沿海的资金、技术同样渴望。去年,他们先后举办了川京、川渝、川浙和西博会、花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累计引进国内省外资金480亿元。

    辽阔的西部,孕育着生机,充满着希望。
来源:人民日报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