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社评:反思增长代价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之一

2005年02月05日 10:33
本报评论员郭振清
    一个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大省,并没有因为自己即将迈向“第四个GDP过万亿元省份”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反而主动反思起取得这一经济增长成就的代价来,无疑这是具有首创意义的做法。    

    据12月7日的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时近岁末,经济大省浙江正大步迈向我国第四个国内生产总值(GDP)过万亿元的省份。盘点耕耘收获之余,这个省从上到下也在回望发展得失。前不久,该省统计部门出具的一份《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报告就直观地印证了决策层的担忧,同时也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了浙江GDP高增长所带来的负效应。

    一个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大省,并没有因为自己即将迈向“第四个GDP过万亿元省份”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反而主动反思起取得这一经济增长成就的代价来,无疑这是具有首创意义的做法。

    这首先表明,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的头脑是清醒的,思维是理性的。报道说,用“快速列车”形容浙江的经济发展一点不为过。从1978年到2003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3.1%,人均GDP从331元人民币增加到了244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位。然而,为了拉动这列“快速列车”,浙江为GDP的增长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代价呈不断增大的趋势:耕地锐减,土地拍出天价;能源紧缺,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的压力突出;出现了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尴尬现象,等等。显然,对于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致力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来说,这些不断增大的代价中,没有哪一个是可以漠然置之或是忽略不计的。

    而且,“浙江既有要素紧缺这类‘成长中的烦恼’,更有粗放经营这类‘发展中的误区’”,“要正视经济规模扩大和要素供给瓶颈‘收窄’的矛盾”……这种类似的“坦言”和“提醒”,对于那些动辄将经济增长速度等同于经济发展成就的一些人来说,无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长期以来,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奉行“GDP至上”的观念,片面地认为只要GDP升上去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污染点环境,浪费点土地,耗费点能源,算不了什么。错误地认为只要其它的社会发展指标差不多、不出大问题,就算是大发展、大进步了。在这种思维操控下,一味地求快、贪大、求洋,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下指标、追数字,成了这些地方发展过程中的通病。与之相“呼应”,诸如“高增长必然要付出高代价”、“因为有发展,所以有紧缺”、“先污染后治理”等类似的惯性思维和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一个更为普遍的现象在于,以往,一说到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我们更多的往往是着眼于今后和将来怎么做的问题,而很少有人向后看,或者说并不情愿往后看,这多少是因为在我们曾经走过的增长道路上付出了不少代价的缘故,这种代价的痛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我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因而,理性地回顾反思我们已走过的发展之路,勇敢地正视代价,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应当成为我们今天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之一。

    近现代经济发展史证明,任何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一定的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负面代价,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代价降至最小,以低代价获取较快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想干事、谋发展的政府部门而言,要想交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答卷,必须彻底改变那种“一门心思”、不计代价的经济发展思路,必须敢于并善于从反思以往增长的沉痛代价中取得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付出的代价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明知已经付出了沉痛代价,但却不予理会、漠然处之。那样一来,等待而来的可能是更加沉重的代价和更加惨痛的教训。
来源: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