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广东:山海携手共谋发展

2005年03月27日 20:11
朱隽 江夏
    从地图上看,广东省就像一只展翅的雄鹰。改革开放20多年来,这只雄鹰一直在高速飞翔,经济总量全国第一、财政收入全国第一、利用外资全国第一,广东创造的多项纪录为世人瞩目。

    但仔细考量广东的经济发展,会发现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广东省山区和东西两翼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而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发展后劲不足。2004年,广东省人均GDP达到2380美元,其中珠三角人均达到5206美元,东西两翼是1250美元,而山区只有973美元,发展明显滞后。如何让这三大经济板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成为广东省努力求解的课题。

    山海携手:“山洽会”创造机遇

    广东有68个县,51个在山区,山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5.4%,人口占40.7%。山区在全省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山区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有全省的经济腾飞;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省的现代化。

    面对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缺资金、缺人才、工业基础较差的现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连续五年拿出375亿元来支持山区发展。主要用于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和教育、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加强珠三角与山区在产业、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广东省自200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山洽会”,至今已在清远、河源、韶关这三个山区市举办了三届。通过这个平台,珠三角向山区实行产业转移的步伐在加快,珠三角对山区的投资力度在加大。三届“山洽会”共签订实业型合作项目1245项,签约金额近1100亿元,其中第三届属于产业转移的实业型项目占全部项目数的78.5%,签约金额更是超过合同总额的95%。

    山靠海:山区积极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各山区县市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产业转移规律,营造“投资洼地”;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创新对接方式等等。山区急切地盼望着“出山入海”的机会。

    清远,曾经被称作靠近“金三角”的“寒极”。虽然距离广州只有60公里,但到2001年时清远的工业增速在全省还是倒数的前几名。

    为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清远降低了电价、水价,免除了行政事业收费,为客商提供最好的服务,“投资洼地”效应显现出来了。清远威利邦木业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里的投资成本确实要比珠三角低廉,这让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优势。”

    清远市经贸局局长谭强炎说:“过去办工业要‘筑巢引凤’,先建园区再招商,可建时没钱,建好又引不到投资,折腾得我们都怕了。现在我们‘引凤筑巢’,先吸引龙头企业、名牌企业来投资开发园区,再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这样不但减少了我们的投入和风险,还延长了产业链,加快了工业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不少来自香港和南海、东莞的知名企业在我们这里落了户。”

    目前,清远已经从单一的建筑陶瓷业,发展到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全面发展。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60.3%;累计完成增加值50.1亿元,同比增长49.5%,两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同年,5个山区市实现生产总值近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

    海依山:珠三角企业到山区拓展空间

    珠三角的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电力资源紧张、劳动力涨价等瓶颈;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恰好都是山区的优势。两类地区的优势互补,既可以促进山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也有利于珠三角腾出空间发展高技术、高增长、高效益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东莞石龙镇现有企业逾千家,规模较大的工厂2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100多家。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去年10月,石龙镇经贸代表团考察了韶关市始兴县的投资环境后,双方达成意向,由始兴县太平镇提供规划用地,由石龙镇自行完成园区“三通一平”,并负责对外招商和项目引进工作,双方共同管理园区,园区的产值和税收按双方约定的比例分成。在第三届“山洽会”上,深圳、佛山、中山等地与清远、韶关、河源等山区市及下属的部分县镇在会上签订了11个联手设立产业园区框架协议。

    近日,广东省出台政策措施,鼓励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及东西两翼转移。广东省经贸委助理巡视员萧学优说,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应遵循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借助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技术、充裕的资金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促进山区发展的新路。
来源:新华网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