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人民日报:东部新跨越协调篇 携手并肩铸辉煌

2005年03月22日 08:44
朱隽 江夏 白天亮 姜洁
    东方归来满眼春,说的是东部的勃勃生机让人难忘。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东部一路领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样是东部地区无法回避的课题。

    一路采访下来,东部的干部很少对过往的成就沾沾自喜,他们更多的是在反省过去、审视现在、思索未来的发展之路———怎样能使“东部快车”走得既快又稳又持久?如何让东部的发展更加协调?

    城乡协调发展:增强辐射功能,带动农村发展

    有人说,“上海”有两层含义:一是6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另一是6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前者,是人们印象中的繁华都市;后者,则是包含了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大上海。

    东部同样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经济飞速发展,充满竞争活力的都市东部,另一个是包含了都市和广袤乡村的大东部。当东部的繁华都市已经跨进现代化门槛,在东部比较贫穷的乡村,仍然有不少农民迫切需要解决通路、通水、读书、看病的问题。

    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东部地区的新局面。东部各省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让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让城市的医疗、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保证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让路通到村口,把水接到家中。福建计划分别用5年和7年的时间,完成7000多个行政村的供水工程建设,让省内每个行政村都有路面硬化的公路通往乡镇或主要干线。这意味着将有1400万农民喝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多年来因山海阻隔而困窘的山区农民的生活方式将发生质的改变。

    失地农民长远的利益保障机制如何建立?在上海,“小城镇社会保险”让失地农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劳保”待遇:生病有医保,养老有养老金。“以前都是养儿防老,现在有了‘镇保’,到了指定年龄,就能拿到养老金,我还有啥后顾之忧?”松江区北干山村的王菊芳说。和她同村的高永平,两年前不幸得了尿毒症,每年光是做血液透析就得4.6万元。一个月将近5000块钱的医药费,“镇保”出大头儿,他只要拿1500元就行了。拿着那张“社保卡”,他一个劲地说:“要是没有政府,早就没有我了。”截至2004年底,上海郊区已有58.7万农民进入“镇保”体系。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条件,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姜映梅对记者说,“去年我们投入近3亿元改造乡村学校的面貌。现在你到苏北去看,我敢说最漂亮的房子是乡村学校。”在淮安市涟水县麻垛镇,姜映梅的话得到了印证。麻垛中心小学,距离涟水县城有40多公里。麻垛并不富庶,乡亲们住的都是简陋的平房,但这所小学拥有3栋3层的新楼和平整的操场,教室里有干净的课桌椅和新换的白炽灯,计算机房里配有30台电脑。

    城乡就业壁垒逐步打破,广东省广州、珠海等8城市制定出台了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措施。全省共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80个,就业基地42个,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90%。

    区域协调发展:依托各自优势实现互动双赢

    放眼东部,广东不再是一枝独秀,浙江、江苏、山东等强劲的发展势头,使东部各省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整体优势日益凸显。

    但是,当苏州的人均GDP达到5万多元的时候,对岸的宿迁市人均GDP只有苏州的1/9,隔一道长江,苏南苏北的发展差距显而易见;山水相连的广东和福建,面临着同样的发展“瓶颈”:山区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

    缩小差距,协调发展,成为东部人的现实选择。架桥修路,改善基础设施,跨江联动、山海协作,项目带动、产业转移,立足各自优势,东部遍开区域合作之花。

    江阴、靖江,隔江相望,如今一座跨江大桥将她们紧密相连。江苏省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长江两岸跨江联动的路子,两地投资兴建的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已初见雏形。扬子江船厂、阳光服饰等江阴企业跨江而来,入驻园区。苏南、苏中、苏北,领跑、奋起、紧追,通过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的“四大转移”,江苏三大区域的发展步伐正在逐步协调。

    为了山与海的协调,广东和福建两省都在大念“山海经”。依托山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沿海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实现梯度转移,让山区的产品“出山入海”。山海协作中,福建130多家沿海企业为山区提供4万多个用工岗位;自2000年开始,两年一届的广东“山洽会”至今已签订实业型合作项目1245项,签约金额接近1100亿元,为山区输出劳动力超过45万人。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有人说,在工业化时代,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是一对“孪生兄弟”。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居高不下,人均环境容量日渐缩小。发达国家上百年逐步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东部近20多年的迅猛发展中已集中产生。

    如何破解发展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矛盾?东部地区响亮地提出:保护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营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小康,又要健康。

    无锡依太湖而建,因水而美,也因水而富。但是前些年蠡湖(太湖内湖)污染却非常严重。痛定思痛,无锡做出了“建设生态型湖滨城市”的重大决策。几年过去,水质好了,水变清了,沿湖岸线是大片敞开式绿地,无锡像个大花园。

    也许不会有人相信,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的厦门市,曾经一度污水横流、垃圾围城。为恢复生态环境,厦门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如今,厦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超过94%,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37%。

    为了保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南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摆脱“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恶性循环,闯出一条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型发展道路。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提高海南的吸引力、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观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东部人正在协调发展实践中谋求新的跨越!
来源:人民日报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