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中国青年报:皮都水头镇忍痛进行环境保卫战

2005年03月21日 09:19
朱丽亚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期待新思路,改革期待新突破,开放期待新局面。可以预想,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会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带来多么深刻的变化。

    伟大的理论催生伟大的实践。一年多来,全国各地进行着无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宝贵探索。这些探索生动而新鲜。观念的裂变、行动的果敢、断腕的痛苦、顿悟的欢快———这些都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

    今年,我们计划派出6组记者,奔赴全国31个省市区,进行四轮实地采访。从今天起,本报分“东部新跨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4个专题,进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报道。

    我们将尽量真实生动地反映各地实践的情况,记录下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和事。我们希望与我们的读者一起见证这一伟大的变革。
 

    一个资源小省却成了经济大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省创造了被誉为“浙江模式”的神话。但辉煌、成功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污染,像一只巨大的黑手,侵袭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轻工业发达的浙江大地。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浙江各地纷纷开展了环境保卫战。

    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就是一个缩影。

    痛苦抉择:这张“皮”要还是不要

    2003年,对号称“中国皮都”的水头镇来说是痛苦的———曾经给水头镇带来滚滚财富和巨大荣誉的猪皮革制造业,给水头人出了一道难题:由于环境受到污染,这张“皮”要还是不要?

    这是一个两难之选,但他们必须作出抉择。用中共平阳县委书记戴祝水的话说:要这张皮,水头人就要痛肚皮(饮水被污染);丢掉这张皮,水头人就要饿肚皮(影响经济发展)。

    水头镇的制革业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末年,水头人就开始了制革生产。清朝光绪年间,水头人王怀成发明了一种可以把一张猪皮剖成3层的剖皮刀,水头镇由此逐渐出现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转鼓(一种制革用的工具),每家都是一个小型加工厂的局面。

    到2002年,水头镇制革基地占地2.5平方公里,拥有转鼓3300多个,年加工猪皮革1.2亿标准张,年总产值达37.29亿元,皮革及相关产业税收达3.5亿元,产品大部分远销俄罗斯、美国、西班牙、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头镇制革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生皮交易市场、猪皮革集散地和加工场。2001年,水头镇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皮都”。

    制革业带给水头人的并不只是财富和荣耀。由于基地内分布着大大小小1200多家制革企业,其中大部分是用木头和油毛毡搭建的家庭作坊,生产方式陈旧,导致制革产生的污水肆意横流,使得与之紧紧相邻的鳌江水由清澈变得乌黑,并散发着浓浓的恶臭。2003年8月,水头镇制革基地被列入全国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同年9月,又被浙江省列为浙江九大严重污染环境案件之一。

    水头人陷入了困境。两种不同意见在激烈地交锋———有人认为,水头制革业污染很难根治,不如全面封杀,彻底遏制污染源。还有人则认为,如果扔掉这张皮,彻底放弃这个产业,水头镇数万人的生计怎么办?就算这张皮不在平阳生产,这个产业还会转移到别处,污染也会继续扩散!

    最终,平阳县委、县政府达成了共识:一个合格的、有执政能力的政府,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决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不顾长远利益。这张数万人赖以生存的皮还得要,但污染一定要根治。

    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水头镇的治污工作就一直在进行。1998年,平阳县还专门成立了水头制革污水处理工程指挥部,筹措了300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一座日处理污水能力2.5万吨的1号污水处理厂。但相对很多小企业主环保意识淡薄而言,这是杯水车薪,鳌江水的污染不仅没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

    这一次,平阳县委、县政府是动了真格的了。

    令行禁止:“谁先改造完成,谁先恢复生产”

    在水头,如今有几句话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是我们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我们”,“背水一战治污水,保住水头一张皮”———这是平阳县委、县政府在此次治污整治行动中的宣传口号。

    2003年,平阳县委、县政府召开的集中性宣传活动共有5次,动员大会20余次,座谈会100余次,工作例会5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6万余份,每家企业平均走访次数达7次以上。“对水头制革污染整治工作不惜一切代价,不惜牺牲GDP和财政收入”。

    2003年11月,水头镇治污开始了第一仗———限产轮产,即根据污水处理实行轮片生产,实行“有多少治污能力,安排多少生产”。同年底,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平阳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水头制革基地改造的意见》等文件,在污水处理能力具备的前提下,实行“谁先改造完成,谁先恢复生产”的政策,并从第二阶段开始,对未完成改造的企业实行无限期停产。

    根据县里提出的每家企业的转鼓数量必须超过15个、污水必须统一处理,实现达标排放的要求,一些小企业自愿将各自的零星转鼓合并在一起,联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创业。到2004年8月底,水头镇原有的1261家企业中,有1054家完成了重组,组成了162家新的制革企业。

    企业规模做大,污染问题也容易解决了。

    从2004年5月开始,平阳县坚决实行令行禁止,要求没有改造的制革厂无限期停产,“谁先整治好,谁先开工”。利益是最有力的杠杆。这一措施,使原先处于观望状态的部分企业主感到“早改造早受益,不改造没出路”,于是纷纷动手拆旧棚、盖厂房、添设备、赶工期。据统计,在这一行动中,水头镇制革基地共拆除油毛毡厂房51万平方米,竣工验收新建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厂房33万平方米,另有16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

    污水处理工程也在加快建设。政府投资兴建了2号污水处理厂,另外5个由企业自建的污水处理厂也先后建成。

    平阳县副县长陈景宝说:“据初步统计,2003年水头镇实行限产轮产,造成税收减少1.3亿元;2004年实行限产轮产和停产改造,造成税收减少1.5亿元。要说心疼谁都心疼,但对水头镇来说,这也是一次产业提升、上规模、上层次的机会。”

    平阳县治污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要在2003年底前,达到实现基地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第二步是在2005年内,实现制革基地污染情况全面整治的目标;第三步则是要在2010年实现制革产业全面升级,企业档次及环保水平全面提高,建成生态型、循环式、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的工业化基地。

    科学决策:皮革向深加工发展

    据当地一位干部介绍,水头制革基地虽然产量巨大,但生产的大多是初级产品,利润不高。这种生产水平,把污染留给了自己,把更多的利润让给了产业链的下家。

    因此,在治污的同时,平阳县委、县政府四处寻找投资,利用土地、供电等扶持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带动示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革产业,推行清洁化生产,引导皮革向深加工发展。

    林圣雄是被平阳县政府吸引回乡投资的最大的民营企业家。他创办的圣雄皮业公司是一家引进国家“863”项目、生产无铬鞣牛皮的企业。林圣雄说,他之所以回来投资,一方面是想为家乡的环保事业作点贡献,另一方面作为商人,他也考虑经济效益,引进先进的无铬鞣生产技术,效益比传统的生产方式好很多。投资3亿多元的圣雄皮业公司,从2003年8月开始建设,如今已开工生产,产品大部分出口欧洲,今年的产值预计5亿元,明年将达到15亿元,利润率在20%左右。

    除了圣雄皮业外,水头镇已经涌现出了奋起、万里马等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皮件企业。侨信等公司也正从以往的猪皮加工向皮件行业转产,促进了制革产业层次的提升。

    同样可喜的是,水头镇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税收减少上亿元之后,今年的财政收入预计将达到10亿元。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鳌江水,比治理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还很混浊,但已由黑色变成了黄色。

    “只有当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提高了,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污染,水头才能彻底摘掉‘国’字号的污染源帽子。”平阳县副县长陈景宝说。

    在水头镇的镇口,竖立着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皮都———水头。记者离开水头镇时发现,在这块牌子的背面还有一行大字———水头明天会更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