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淡化"经济中心"概念 北京努力建设宜居城市

2005年03月22日 09:03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此次总体规划提出北京的城市性质是“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的城市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在这个总体规划里,“经济中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宜居城市”则首次跃入了人们的眼帘。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总规划师谈绪祥说:“在制定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对要不要写上‘经济中心’也有很多争议。最终不再写上‘经济中心’,并不是说北京就不做‘经济中心’了,‘经济中心’是大城市、省会城市本来就有的功能,没必要再强调。”

  北京过去的总体规划执行的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这个规划确定的2010年完成的大部分发展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但新的问题也开始不断涌现———城市中心区过度聚集,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

  “北京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怎么发展。”谈绪祥说,“新的规划提出应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综合了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后,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当然应该是一座适宜人居住的城市。”谈绪祥说。

    2004年,北京人享受了229个“好天气”。北京市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29天,完成了市政府年初向市民许诺的62%(227天)以上的目标。但北京通向宜居城市道路依旧艰难。来自环保部门的公开信息表明,2004年北京空气质量级别达到四级和五级的(中度和重度污染)分别有7天和8天,北京一共有17天“不适合人类居住”。

    当然,北京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1998年,北京空气质量四级和五级的天数是141天。那时候,北京1400万人一年的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里。

    中青在线/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