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中央台专稿:吉林篇 金色致富路

2005年04月15日 11:11
章恒 刘源源 夏威
    穿行在广袤的松辽平原上,只见一垄垄玉米地正从残退的冬雪下探出头来,急迫地等待新一年的开犁播种。

    吉林,中国的大粮仓。400万公顷的优质玉米,使松辽平原成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一穗穗玉米串起了吉林农业发展的兴衰成败。粮食丰产,农民更要丰收。

    走进九台市土门岭镇农民苑利平的家,她正在盘算着把今年玉米的种植地再增加几亩。由于和企业签好了销售订单,苑利平种的粘玉米不但不愁卖,而且卖得高,一穗3毛多钱,是原先价钱的好几倍。

    苑利平说,“现在我们就象工人一样,田间地头成为了天景公司的第一车间,每年给他们生产粘玉米。现在,我们靠着这棵大树也好乘凉,也成为我们的摇钱树,收入得到了保证,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曾经难卖贱卖的玉米成了香馍馍,成千上万象苑利平一样的庄稼户成了农业工人。金色的玉米正孕育着吉林农业的一场革命。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说,“要把农业真正发展起来,必须放到工业化进程当中去思考、去谋划。工业来拉动农业,农业有了市场,农业一定要走产业化的路子。”

    “各位听众,我现在是在吉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春大成集团的原料存放地。在我眼前,金灿灿的玉米正在沿着一条条传送带流向粮仓。”

    总经理纪建平指着7、8个6米多高的粮堆说,这样的粮堆一个就有两万多吨。他说:“小小的玉米我们不能小看,作用和价值相当可观。它现在完全是一个工业原料,能够生产出几千个产品来,包括变性淀粉、淀粉糖、化工产品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

    由“原粮”转化为“原料”,小小的玉米粒一下子成了金米粒。过去作为普通粮食的“大苞米”不种了,“庄稼人”按照饲料加工、工业原料的需要,发展高油、高蛋白、高淀粉等新品种,成五倍、十倍地提升玉米附加值。连吉林人自己都很惊奇:短短几年,黑土地上竟齐刷刷地冒出这么多玉米深加工企业:长春大成玉米化工、红嘴玉米深加工、梨树新龙10万吨酒精、黄龙系列玉米加工……

    同样的变革彻底颠覆了吉林人从关内背肉的历史,“粮仓变肉库”,“粮仓变奶海”使得吉林人越来越自信地进入国内外牲畜产品竞争的大卖场。500万吨“玉米饲料”撑起的是286亿畜牧总产值,几乎占据了吉林农业的半壁江山,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三年高居全国第一。在养牛专业户超万家,人均牧业收入上千元的榆树市五棵树镇,养牛户王刚正在牛圈里忙上忙下,他告诉记者,“省里的皓月集团,把我们的养牛业给带起来了,镇上许多农民都跟"皓月"签了合同,牛有了地方卖,农民养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王刚所说的皓月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肉牛生产企业,它每年可转化粮食、秸杆300多万吨,带动了30万农民从事养牛业。在吉林,位居全国前列的畜牧业龙头企业,远不止三、五家。最大的肉鸡出口企业,肉鸡加工能力超过1亿只的吉林德大;年加工能力超过1亿只的吉林德来鹅业……这些数字今后将会更高。吉林省省长王珉说:“今年我们新立了一个开支项目,主要是为了增加农产品转化,通过3年贴息100个亿,来支持40个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通过过腹转让,我们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一个加工,一个转化,犹如玉米经济的两个翅膀,正提携着更多的王刚和苑利平们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一年28亿元的增收,让百万吉林农民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实惠。
来源:中国广播网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