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沈阳:变“包袱”为“财富”

2005年04月15日 08:37
廖文根 吕鸿
    “不仅要把就业和再就业看成是压力,更要把它看成是发展沈阳、振兴沈阳的动力。劳动力不是包袱,而是发展沈阳的财富。”在沈阳采访就业问题,沈阳市市长陈政高的这句“名言”被广泛引用。

    在沈阳,就业和再就业被列为“一号工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到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对记者说:“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不是找市长,而是找市场”,与市民交谈,得到的是这样的答案。

    沈阳市原有一个劳动力市场,始建于1995年,场地面积仅有800平方米,且设施老化。2003年年初,沈阳市政府将市劳动大厦改扩建为一座新型的劳动力市场,新市场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设有41个服务窗口和8个功能区,在这里,求职者享受的是“一站式服务”。“硬件改善了,软件更不能含糊”。去年初,沈阳又投入资金建设劳动力市场和失业保险信息网络,实现了全市、区、县、街道、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计算机联网。据了解,今年沈阳还将新建、扩建两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劳动力市场,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平台。

    “4050”人员的就业一直是就业工作的难点,在沈阳,这部分人员可以方便地领到“饭碗”。沈阳市庄严承诺,从今年开始,对有就业要求的“4050”人员和享受低保人员,要100%提供岗位,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

    如今,就业已经列入沈阳市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之中,沈阳市要求“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