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评述 | 综合报道 | 东北振兴 | 西部大开发 | 中部崛起 | 东部新跨越 | 图片中心
 
光荣与梦想 “一年三变”看东北(开局篇)

2005年04月10日 09:47
储叶来 孙英威 任鹏飞

    新华社编者按:继推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东部新跨越”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系列报道之后,本社从10日开始连续6天播发“落实科学发展观·东北振兴”系列报道。“落实科学发展观·东北振兴”系列报道分别以《开局篇》《工业篇》《农业篇》《体制篇》《创新篇》《和谐篇》,反映东北地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谋划振兴、自主创新、区域协作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中思想转变、观念更新、树立信心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这些稿件既有精彩片段采集,又有理性分析思考,从中能看到一个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充满希望的大东北。

    东北曾以“共和国工业之子”的风采,构建起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框架,如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日益强壮的体魄。奔涌的钢水,破浪的巨轮,飞驰的汽车……这里诞生了新中国无数个第一。

  但是,曾经罩满光环的大东北,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一度削弱了往日风华。200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启动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再一次被推上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前台,进入了改革攻坚的主战场,再一次担负起促进发展的重任。

  鸡年春日,我们踏访白山黑水、辽河两岸,明显感受到这里一年之间的“三大变化”。

  成就:从李庆先买房看开局

  洁净舒适的房间布置,体现了房屋主人对生活的细致追求。沈阳机床集团公司10车间36岁的工人李庆先,前不久搬进了新买的商品房。

  提起自己的新房,李庆先感慨地说:“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为什么呢?因为有了东北振兴,我们企业效益大大好转,工人收入大幅增加,我现在的月收入达2000多元,比过去翻了两倍,银行愿意贷款给我们工人了,否则上哪里买房去?”

  李庆先的一番话,既透露着往日的辛酸,又预示着东北振兴的良好开局。一年来,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均出现了新气象。

  2004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

  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三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231万吨,增长15.3%。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的增幅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三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3000元,增长16.7%,扣除价格因素后,增幅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继辽宁之后,2004年,国家在黑龙江、吉林两省推广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按照5%起步,做实个人账户,中央财政累计补助了约18.2亿元。对已实现再就业的国有困难企业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要的经济补偿金,中央财政也给予了大额度的补助。

  观念:破除“等、靠、要” 苦干求腾飞

  来东北采访前,有人曾提醒记者,到这里采访可能碰到两大棘手问题:一是难以找到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原因是他们大都“跑部、进京”,要项目、要资金、要政策去了;二是喜欢借记者之笔反映当地如何困难,希望上级给予支持等等。

  记者到实地采访,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记者几乎没有碰到一例“等、靠、要”的呼吁者,看到的却是一片奔波忙碌抓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景象。

  记者在沈阳机床集团公司采访的当天,正逢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刚参加完闭幕会,沈阳机床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便登上赴日本的飞机,去那里与另一家机床企业谈判兼并事宜。沈阳机床集团公司纪委书记张伟明说:“我们机床厂经营一度处于低谷状态,但是我们3万人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转变观念,大力创新,目前企业进入世界前列。”

  记者接触的政府领导和企业界人士认为,目前东北地区的企业素质普遍偏低,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到企业员工,从企业的管理到企业文化,都与发达地区的企业有较大差距,这些东西不是靠向国家要政策、要钱就能改变的。

  黑龙江省澳利达医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周有财说:“东北的企业再也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等、靠、要,要解决好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内部挖潜,提高自身素质,国家的政策和投入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益。”

  信心:抓机遇,重振雄风会有时

  沈阳市和平区李桂娟大妈的丈夫早年因病去世,自己守着看自行车的活儿,靠微薄的收入和当地民政部门照顾拉扯两个儿子长大。面对记者,李大妈以自信的口吻说:“我大儿子刚工作,小儿子明年研究生毕业,我的生活很快就会摆脱困难了!因为两个儿子又一次赶上发展好时候,他们一定能在自己岗位上有所作为。”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国宝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东北地区最大的变化是东北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从失落、埋怨转变为树立信心,谋求发展,人人在盼振兴,谈振兴。

  记者在东北地区采访,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透露着对未来振兴的强烈期盼,都有着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行驶在长春市街头上,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吉林省发展经济,省委、省政府提出‘快走’变‘快跑’,这就像跑出租车,跑得快且稳,才能挣到更多的钱。”

  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告诉记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东北人民是个极大鼓舞,重拾了再振雄风的信心。但我们既不能唱高调、喊口号,也不能消极等待,要时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当前需要在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中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的教育,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营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调整改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保证调整改造的顺利进行。

  承载着昔日的光荣与梦想,东北站在新的起点上,正谋求着更高的超越。

来源:新华网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 网站大事记 网站攻略 广告服务 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