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非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南极洲 
饮食 住宿 交通   购物 风情
 
 您的位置是:非洲 > 撒哈拉大沙漠
撒哈拉沙漠
2003-12-19 14:06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西自大西洋,东进尼罗河,北起阿特拉斯山麓,南至苏丹,东西四干八百公里,面积七百余平方公里。阿特拉斯山隔开了撒哈拉沙漠,以北一变而为地中海盎绿、明朗的景观。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耳、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加等观光地区,均集中于此。

    自古以来,撒哈拉这个枯寂的大自然,便拒绝人们生存于其中。风声、沙动,支配著这个壮观的世界,风的侵蚀,沙粒的堆积,造成了这个极乾燥的地表。在这片广大的地域,绿洲的出现,往往是沙漠旅行者最渴望的乐园。随著沙漠自然生态的不同,沙漠上的居民从事各种农耕或杂粮栽培,更有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沙漠民族的艰辛生活,将这个无生气的沙漠,点缀了一些热闹。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气候炎热乾燥。然而,令现代人迷惑不懈的是:在这极端乾旱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矿地,竟然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大型壁画,就是这远古文明的结晶。

    人们不仅对这些壁画的绘制年代难以稽考,而且对壁画中那些奇怪形状的形象也茫然无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谜。

    一八五○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上刻有驼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一九三三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色彩雅致、调和,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非常卓越,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可以相当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画上有有划著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

    所谓“沙漠化”指的就是土地上的生物。其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而会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沙漠化最明显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南侧的撒黑尔。此地的北部,以游牧或放牧的型态饲养著羊和骆驼,把整个地区的植物都吃光了,导致土地光秃秃的一片。而较为湿阔的南部,则因家畜过度繁殖,再加上原本不过方寸小的耕地,禁不起接连不断的耕作,整个地区逐渐变成不毛之地。

    再加上水源不足,人们开始挖掘井水,当人群因水源而聚集,豢养的家畜也就多了起来,又再次加速了环境的恶化,促成沙漠化,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该区人民生活普遍过得很困苦。撒哈拉沙漠没有雨季,所以不会降雨,但只要是有任何一点点的水气,冗睡在地底下的植物就会争著冒出新芽,但很快的,又会过度放牧的家畜吃光了…所以沙漠化的土质现在仍在无声无息的扩大中…
  

    降水量少而变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亚斯文曾有连续多年无雨的记录;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连续十七年中仅下过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阵雨,而三次总量仅0.51公釐,降水量极少。同样位于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连续四年无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阵雨就降了15公釐,在另一年的一次阵雨记录竟达63.5公釐,可见变率之大。热带沙漠的降雨多为暴发性的阵雨,往往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

    气温高、温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强,又缺乏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小,因此白天气温上升极快。在北非曾有高达58℃的记录,一般夏天的月均温大都在30℃~35℃之间,而且高温的时间很长,如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一年有五个月的月均温在30℃之上。沙漠的夜间较凉,因为整夜无云,地面辐射强,散热快,夜间最低温度一般在7℃~12℃之间,也有出现薄霜的日子。年温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温差更大,在15℃~30℃之间。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个气象测站,于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热达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温-0.6℃的记录,日温差达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袄午穿纱”来形容。

    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沙漠气候因为经常无云、风大、日照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因此蒸发力非常旺盛。可能蒸发散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达百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现2%左右的相对湿度。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是“大荒漠”的意思,面积达800万平方公里,由许多个沙漠组成,是世界上第一大流动性沙漠。
 
 
 
关于我们 内容宣言网站大事记网站攻略友情链接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