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自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称和黄)正式达成初步意向,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合资期限为50年。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对记者说:“这对于中药挺进国际市场极为有利。“ 在一个多月前,也就是4月30日,欧盟在官方网站公布了《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并宣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据业内人士分析,该《指令》与两年前的《指令(草案)》的内容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条件。 国内的推动和国际的拉动,能否让中药国际化就此浮出水面?此前,中药国际化一路走来,做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梦”—“配方颗粒梦”、“指纹图谱梦“、“GAP梦”,每一个“梦”都是对中药自身的标准进行改革。今年,中药国际化开始了它的“资本梦”。 催生第一个FDA认证的中药? 业内人士猜想,不论是此次与和黄联手的白云山中药厂,还是此前与和黄牵手的同仁堂,或者更早与和黄合作的上海中药一厂,都垂涎和黄在国外的分销渠道。与和黄携手便于将本企业的中成药销往国际市场,好歹是迈出了中药国际化的第一步。 然而,记者在和黄的网站上找不到任何有关零售药店的信息,而其主营的5大板块(港口、电讯、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倒是个个在全球称雄。这是令人感到蹊跷的一件事。 记者通过采访得知,和黄在欧洲的零售药店是从2001年的下半年开始组建的,从历史的渊源来看,与其主营的5大板块相比有云泥之别,在此之前,除了旗下“屈臣氏”可以卖药以外,其余的经营项目通通跟药品沾不上边。所以,上述判断未免浮于表面。 据了解,和黄自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在欧洲建立零售药店—“和黄药业大药房”,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在零售行业(非药品零售)多年的经验和管理能力,在短短2年半时间里,就开设了1000多家门店。中药企业与之合作,看中的正是和黄的资本扩张实力以及分销的经验和管理水平。换句话说,随着和黄涉及中药领域渐深,和黄极有可能在近几年内将药品分销网络迅速在全球铺开,这才是“白云山中药厂”们看中的前景。而且和黄药业大药房所经营的商品绝大多数都是我国生产的中成药,目前经营效益良好。 然而,建立完善的分销网络,却还算不上是中药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我们一直在做着改变中药标准的努力,正是因为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太低。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即便《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大幅度降低了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标准,但如果不能摆脱外人眼中作坊式生产的印象,我国中药要想借道澳大利亚进军国际市场,仍然十分艰难。 可以说,如果这一点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分销渠道也是枉然。和黄的介入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因为和黄在国际上的品牌和信誉将帮助中药在国际市场建立中药良好的整体形象,从而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这才是我国中药企业频频与和黄联手的深层原因,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没有人相信和黄会是作坊式生产。 提高国际认知度、建立分销网络、提升中药标准,显然是中药国际化必经的道路。但是,我们仅有的一次功败垂成的例子却与上述三个因素毫无关系。数年前,我国某种中成药差一点就通过美国FDA认证,堂而皇之地进入国际市场,但最后却因资金不足,退出了临床试验。我国中药界事后反省,要让一个中成药通过美国FDA认证,至少需要1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中药企业似乎没有一家能具备这种实力。 可是,和黄不同!10亿元人民币和黄绝对掏得起。诚然,lO个亿对任何企业都不是小数目,但中药企业的国际化梦想却将因和黄的资本实力变得“一切皆有可能”。 介于以上种种原因,有人猜想:如果中国诞生了一个通过了美国FDA认证的中成药,那么这个产品可能来自于和黄。 和黄的“中药国际化情结” 自2001年3月和黄总投资2.4亿元与广州美晨成立“和黄健宝”,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先后向内地东、北、南三个方向伸出资本运作之手,架构其“中药梦”。据和黄一内部管理人员透露,和黄正在“密谋”收购西部一中药厂,初步实现对内地中药企业的全方位介入。 据消息人士透露,和黄(中国)公司 (小和)已经把在内地的5大主营板块全部移交到香港总部(大和),而一心一意运作其在内地的中药板块。这一非同寻常的运营转变,足以见证和黄在中药领域的“野心”之大。有专业人士预见,未来,和黄必将把“和黄健宝”、“上海和黄药业”、“同仁堂和记”和“白云山和记”的销售捏在一块成立独立的销售公司,因为“整个和黄是一个国际概念”! 其实,和黄入主同仁堂之后就已经可以称为内地中药市场的“老大”,然而,和黄几年来一直不停地进行资本运作,说明其目标不在于做中国的中成药老大,而是世界中成药老大,最起码是全球中成药企业的巨头之一。事实上,和黄已经将医药保健板块列为继其主营的5大板块之后第6大板块。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和黄5大板块中的任何一个板块都已经成为世界上同行业的翘楚,假以时日,作为第6大板块的医药保健板块是否也能成为医药行业的世界巨头? 和黄作为外行进入中药领域,对于具体的市场不可能看得很准,但看到了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巨大的潜力。事实上,当年和黄入主上海中药一厂时,上海中药一厂的品种并不是全国最好的,但这并不影响和黄注资的决心。果然,随后不久,和黄就在上海张江建立了和黄药业研究所,进行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美国FDA标准的研究。 与同仁堂的合作也是如此。2003年12月12日,和黄注资1.17亿美元与同仁堂组成“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公司”,双方各占 49%的股权。该投资公司与其他合资公司不同的是,和黄此番注资并没有圈定特定的投资领域。它的意义就如李楚源所分析的“在找到合适的项目之前,这笔资金不会正式启动”。而我们知道,同仁堂的品牌和许多产品都是中国中药市场的榜样,如果和黄仅仅是看到同仁堂的产品所具有的市场前景,显然不必做出这种“舍近求远”的行为。 和黄在中药领域的数次注资,绝不是纯粹的资本行为,还有一种深厚的“中药国际化情结”。据传,在此番与白云山中药厂的合作谈判中,和黄本欲将广药集团旗下的所有中药板块一齐盘下,却不想染指以生产西药为主的制药行业。据了解,在近几年来,浙江、江苏、四川等地的制药企业主动上门要与和黄合作时,都因为其非中药企业而遭拒绝。 和黄的“中药梦”可以成就中药的“国际化”之梦吗?
摘自:唐汉中医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