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药国际化探讨 > 正文
 
中药走向国际的若干策略与途径(一)

2004年04月03日 16:22

    近10年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天然药物并竞相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不仅给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国的一些中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薏苡仁注射液、威麦宁胶囊均于近年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FDA)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中药产业已经开始在探索中走向国际。
一、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已形成了三大植物药市场,即以日、韩为主的中草药 (包括汉方药、韩药)市场,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草药市场和以中国大陆和国外华裔社区为中心的中药传统市场。其中日、韩传统医药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制药工业竞争力,汉方药、韩药市场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美、欧草药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很多大型跨国制药公司正在积极争夺这个市场;国际上以华裔及华裔社区为中心的中药传统市场虽然很大,但受到了日、韩和欧美医药公司日益强烈的冲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药市场,同时也是需求潜力最大的天然药物市场。但在国际天然药物贸易中,中国仅占其中的5%,且多以药材、饮片等为主。质量稳定、符合现代生活习惯和要求的“现代中药”极少,因此我国也一直无法改变以药材资源输出为主的尴尬境地。据统计,2000年我国药品销售收入为1750亿元 (仅相当于世界制药十强中一家公司的年销售额),其中出口额为320亿元,国内药品销售总额为1430亿元;中成药品销售额为 355亿元,占药品销售额的 25%,中成药占整个国内药品消费市场的四分之一。与其相比,目前美国的医疗健康市场总消费额约为l万亿美元($1 trillion annually as heah—hcare expendi—tures),其中常规的西医药市场占 97%。
    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的困境还不仅仅如此。近年来,国外制药公司日益瞄准我国以中药为基础的庞大的天然药物市场,开始涉足中草药的开发与研究,并加大在大陆地区的投资合作。外国资本对国内中药产业的冲击作用正日益凸显,2002年我国中成药企业年末资产中三资企业占27%,饮片企业中三资企业占有比例超过95%。在我国中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对国内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我国的国家产业政策上看,争取在五年内培育20个左右具有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争取有2~3个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到2010年,我国中药在国际中草药市场的份额要从目前的3~5%提高到 15%。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还是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以食品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进入国际消费市场尽管受到的监管较少,但面临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许多中药品种还主要出现在唐人街的小店铺,使用者也多是华人社区的成员。在最近十年里成百上千家美国、日本、韩国的华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中、小公司“涌人”食品补充剂市场销售中药、植物提取物,而一些拥有全国甚至全球分销网络的大型制药公司也积极参与进来瓜分保健品市场的份额。这使得食品补充剂促销、广告和分销的投入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低。同时由于市场的增长和产品不良反应增多,消费者对良莠不齐的产品开始产生顾虑,FDA开始逐步加强监管力度。植物药市场尽管受到FDA严格的监管、需要较长的开发期,但它面临的是成熟的市场和高额的投资回报、以及消费者和金融投资者的广泛支持。应该说,我们只有将传统中药开发成植物药使其进入西方的成药市场,被主流社会所接受,才能对中药国际化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鉴于美国文化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在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对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药物期望较大,也鉴于美国市场按食品补充剂销售的金额比西欧各国总和还大,在西方国家中,应当选择美国市场为突破口,将我们的植物药推进去。
  二、植物药进入美国市场的
    策略和方法
    美国FDA于2001年8月公布的“植物药开发指南(草案)”( Guidance for industry:Botanicaldrug products)对植物药在美国上市提供了指导性文件。新方法的变化主要在于:首先,植物药中单个植物或多个植物中存在的多组分化学物质无须进一步纯化,无须对每一个组分中以分辨和进行药效研究,也就是说经合理组方的复方中药是可以接受的;其次,药物化学、生产和控制(CMC)方面的要求被延伸到原药材资源要符合GAP的要求;药物的临床前试验的时间顺序、范围可作调整,部分临床前评价工作可以与临床研究同时开展甚至滞后于临床;在植物药评价中将使用有别于化学药物的数据和观察指标;如果该植物药的制备和给药方式与以前民间使用方法一致,对于小范围的临床研究申请,不要求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此外,植物药获美国FDA的临床许可和新药批准还将依据该植物药以前的民间或临床使用历史一the past history;临床范围和规模一scales 0f the trial;该植物药(从以前使用方剂到现有形式)的改变程度一the degree 0fmodification(from past)和治疗的新颖性一novelty of the therapy。因此,植物药在美国申请临床需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收集好该药物以前研究和使用情况的历史资料(evidence 0f prioruse);第二是完善从药材种植到药物制剂的所有化学、生产和控制等药学资料(detailed CMC in—formation);第三是把握好药理和安全评价工作(assurance frompharmacology/toxicology data);第四是精心设计并正确操作好临床研究计划(adequate and wellcon—trolled clinical development plan)。
     我们认为,一个中草药制剂作为植物药进入欧美市场采用的工作策略应包括:
     (1)组织一个高效、多学科、拥有部分具备国外相关领域工作背景的人员参与的工作小组;
     (2)选择西药的治疗弱项、中药的治疗强项作为产品立项基础:
     (3)选择简单的中药配方(单味或不超过四、五味的组方),不宜选择含动物药的配方;
     (4)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旦确定了“候选”产品,应尽快将大致的组方、提取和制剂方法、中药指纹图谱及其相关内容、药物使用方法等申请国外专利,在专利受理后立项;
     (5)尽量收集现有的中文临床前和临床资料;
     (6)制定合理、可行的开发方案;
     (7)争取获得国外制药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参与;
     (8)采用国际标准完成临床前研究(包括CMC、安全性评价等);
     (9)把握合适的时机向所在国药品管理机构(如FDA)递交IND (临床申请)或NDA(新药证书)。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考虑新药开发时间长、耗资多,在向国际市场推出植物新药的同时,更要重视和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论项目的起始资金有多少,随着工作的推进,一定要建立持续的、强有力的融资能力、尤其是“境外”融资能力,确保新药开发全过程具备充裕的资金支持;二是要借助国外公司资源使项目在境外“生根发芽”,新药开发、注册、生产和销售中“本土化”程度高,项目才能尽快进入国际游戏规则和工作路线,成功希望也就越大。我国制药企业以前的一些国际化尝试均未最终成功,可能是以上两方面工作没有抓好。

 

摘自:唐汉中医药网

来源:秦脉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