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呼声越来越高,中医药正在走进国际市场。中医药已为世界所共享,并在世界替代医学与疗法中、,占据前沿位置。特别是在生物医学、化学、药理学、数学、信息技术的介入下,中药作为朝阳产业,为广大投资者所瞩目。WHO邀请我国参与起草国际植物药质量标准,标志着中国中草药研究及应用在水平和地位上逐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是,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理解局限及思维观念的偏差,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抛开或偏离中医药理论指导,单纯的中药西制、中药西用,导致弃医存药趋向逐渐增大,不仅猛烈地冲击着中医药的基础及地位,同时使得中医临床疗效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严重影响了中药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新形势下,如何认识中医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科学性?中医理论能否/如何指导中药的研究与应用?中医理论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学术概念系关学科方向,学科方向系关技术政策,技术政策攸关国家利益。为此,作者就上述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并祈望同行争鸣和赐正。 一、中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中医理论是祖国医学的精髓,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是传统中医理论的基本构件。临床有效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药物作用的终极反映。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应用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符合现代临床治疗学的发展及趋向。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传统学科的中医药学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成果,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传统,应与时俱进。笔者认为,中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时代性。广义的中医理论应包括高度抽象的基本理论、独到的诊疗技术、丰富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浩如烟海的现代相关研究资料也涵盖于其中。 二、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与现代化中医药学是一门学科,其本质和主流是科学,其本质和主流是科学的。但是,由于广泛揉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医学与哲学、经验与想象、精华与糟粕,传统中医药学本身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织的综合产物,这是中医药作为国粹之优势所在,也是中医药现代化艰难之症结所在。 笔者认为,构筑中医药学基础和内核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中医理论,不仅是一个个高度抽象的医学定律,更是一个个融合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法则。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中医理论本身是一个科学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有如“八卦太极球”,运用它几乎可以“左右逢源”地解释生物界任何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可以对任何疾病进行“辩证论治”。对于大多数的宏观的、抽象的、朴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医定律和法则,试图应用包括循证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来加以诠释和翻译,在现阶段恐难以得到全面的、直接的、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事实上,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众多的自然学科的原理、假说和定律,无需也不可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一一加以论证和解析。如动植物的自然分类系统,地球起源演化的大陆漂移学说,大数学家霍金的“黑洞”理论,许多生物生理病理的分子细胞机制、药物作用机理、细胞信号转导规律等,基本上也是一些尚未得到现代科技充分验证的预言、假说或推论。 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我们不仅应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要清楚有可为、有不可为。
摘自:唐汉中医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