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药材生产概况
日本国幅员狭小,汉方药材多为天然植物药,需要大量栽培土地,加之日本政府在这方面重视开发不够,因而长期以来,日本绝大部分汉方药材需要进口。80年代初,随着汉方医学的复兴,日本科技厅看到汉方药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需要上涨的势头,曾组织汉方药资源调研的课题,但收效甚微,汉方药材自供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改变。198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协同厚生省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发展汉方药材生产的五年计划。为了实施这一计划,日本政府当年一就提供了2000万日元,主要用于农水和厚生两省的指导、选择、生药材加工设备购置等。该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日本药用植物栽培业的发展。
目前日本自己生产的(包括野生和栽培的)生药材约100种。按国内种植作物合同书规定种植的药材有地黄、牛膝、嫩草、半夏、桔梗、黄柏、黄茂、黄羊、吴某英、龙胆草、花椒、芍药、紫苏叶、生姜、远志、川穹、大黄、当归、薄荷、北沙参、苍术、牡丹、柴胡等。种植面积4000公顷,年产量为51000吨。此外,为了开发生药资源,日本学者采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手段进行了选拔优良品种,育种及栽培移植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将佐渡苍术移植于奈良县的十津川村,并顺利地进行了培育,并于1992年7好,在国立卫生试验所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厂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二届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讨论会,除北海道试验场、筑波试验场。伊豆试验场和歌山试验场、种子岛试验场派出代表参加外,厚生省官员及有关药学教授也出席了该讨论会,共同讨论如何使双方药获得增产。目前日本已建成约3万平方米的汉方药材科学专业种植园,移植、培育了黄连、日本芍药、浙贝母、白蓝、乌药、川穹、山茶英、日本当归等约500多个品种,其中有些品种已有新的突破。
日本中药市场概况
最近有关公司派出推销考察小组,对日本中药市场进行了考察了解,总的印象是,日本正在出现中药商品消费热。主要需求表现在
1.药材进口
长期以来,日本汉方药材大约有85%依赖进口(主要来源中国)。近年来由于汉方制剂生产发展迅速,使中药材压制剂消耗上成数十倍的增长,并有继续上升之趋势。如地黄丸的主要成分地黄、山药、山荚肉、牡丹皮、获菩、泽泻等中药材年需求量均超过100吨。因此,我国中药行业应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开拓日本中药市场,促进我国与日本国中药材贸易。
2.治疗疑难病症的中成药
目前在日本市场上可见的由我国直接生产、输入或经日方重新包装销售的产品有近100多种,大致分为:补益性药物如三鞭丸、人参鹿茸丸、海马补肾丸、十全大补丸、首乌延寿片等;治疗常见病药物如华伦膏、天津感冒片、鼻渊丸、槐角丸、麻杏止咳片等;特色强、无同类商品的如冠元颗粒,舒筋丸等。但缺少对疑难病症有效的中成药。日本现有糖尿病患者600万,痛风、衰老、肥胖、癌症、艾滋病、骨质疏松症等也有上升的趋势,因此非常需要能治疗这些病症的中成药。但目前日本政府对中成药规定很严,加上中成药需自费,因此中成药进入日本市场非常困难。日本现有药店约6万家,经营我国中成药的药店则不过千余家。此外,以民间贸易方式输入及合资生产中成药的株式会社,大大小小约有10来家,其中以星火、松蒲会社为代表,如星火药业株式会社从我国进口中成药品约40种,在中成药贸易方面首屈一指。该会社是日本第一家经厚生省允许,由合法途径从我国输入中成药的会社。此外,星火会社还与我国共同开发了日本目前市场上销售额最大的中成药�一冠元颗粒。这是我国出口中成药中从生产到包装,一直到位销往国际市场的第一个产品。国内现有中成药上千种,在面向国际市场的药品选择上,要瞄准目标,定向开发。谁开发出了有疗效的新药,谁就能占领市场。
3.以草药为原料的保健滋补营养品:
目前日本国内有草药专业商店约300家,在城乡许多较大的百货商店里都设有与草药有关的商品专柜。据报载目前日本草药爱好者越来越多,特别是妇女对草药的爱好越来越浓。为了适应这一迅猛发展的市场大潮,日本有关行业不失时机地将草药拓展用于食品调味调料,用于美容健肤的化妆品以及有关浴液,用于防病、治病的芳香疗法的草药商品不断推向市场,使日本草药商品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000多亿日元。1994年日本干草药进口量约1000吨,价值600亿日元。在日本专业商店里草药保健食品、草药茶、草药化妆品、草药香波、草药蜡烛、草药驱蝇驱蚊品几乎随处可见,并且渗透到每个家庭。中国的健康保健饮料乌龙茶、杜仲茶等都已进入自动售货机阶段。尤其是101毛发再生精、海藻减肥皂等甚至达到了轰动效应。最近日本钟纺公司又率先将中草药、植物香料等进行技术处理,加入纯棉和纯毛衣料中,正以“健康纤维”的消费观念给世界各地消费者带来生活享受。因此,有关专家指出,开拓日本中药材特别是草药市场大有可为。
日本对进口中药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如对于进口中药饮片(生药)大多进行以下项目的试验:①对外观性状纯度按生药规格通则进行鉴别。②化验检查项目有灰分、酸不溶灰分、水分、含菌量等。③浸膏量的测定,如水浸膏、醇浸膏、醚浸膏等。④精油含量测定。
对于中成药的质量要求及主要检查项目有:①外在质量如色泽、颗粒大小是否均匀、有无霉变及沉淀等。②重量偏差。③崩解时限。④灰分、酸不溶成分。⑤重金属、砷盐及其它有机毒性成分。⑥干燥失重。⑦浸出物含量。⑧显微鉴定指标,如主要组成成分不全或超出等。⑨有效成分含量,含菌量。以上检查结果如与日本制定的标准对比,不符合者即判定为不合格。不合格退货,会造成国际市场上的不良影响。因此,国内中药生产应严格执行GMP标准,凡出口药品要按照对方的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管理。靠优质产品,提高日本中药市场占有率,以利更好地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
中医日本化阶段
从公元5世纪以后,日本通过广泛频繁的学术、人员交流不断引进中医药学,然后,从学术、临床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单纯而忠实地加以模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15世纪,正是由于这种踏实地、虚心地、长时间的学习运用,为日本汉方医学的独立发展与形成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5世纪末,田代三喜(公元1465~1537年)入明拜增月湖为师,专攻金元医学,留学12年回国后,首倡李朱医学。适逢当时日本社会盛行宋儒性理学,其弟子曲直做道三大力推广普及,并建立启迪院,教授门徒800余。李朱医学逐渐遍及日本各地,风靡一时。1571年,曲直徽道三代表作《启迪集》问世,该书引用中国医书达63种之多,其内容以引李东垣《脾胃论》、《兰室秘藏》,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为最多。但并不拘于金元医家,而是博采众长,首次提出以传统医学的理论,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表现,在此基础上察证辨治,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了日本汉方医学独立发展的基础。曲直做道三以后,追随者甚众,其弟子大多成为当时名医。江户前期以及其后约100年间道三学派,即金元医学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日本汉方医学第一支学派,即所谓“后世方派”,真正开始了中国医学日本化阶段。
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1876年),由于社会潮流的改变和自然科学的进步,宋儒性理学影响渐衰,以伊藤仁斋为首掀起一场儒学复古运动,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取代了阴阳五行思辨合理主义。与宋儒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金元医学,与当时发展的自然科学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加之统治了汉方医界百余年后的后世方派,不仅拘泥于金元医学的空头理论,而且在医疗上也出现滥用温补的弊端。这样不可避免地在医学界也掀起了复古浪潮。其代表人物是名古屋玄医(公元1628~1699年)、后藤良山(公元1659~1733年)、香川修庵、吉益东洞(公元1702~1773年)等,他们认为,古代医学是从纯粹观察和实际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没有掺杂阴阳五行思辨理论,是临床最有价值的。他们把贯穿着阴阳五行论的内经医学视为阴阳医学,把沾染了道教求仙的神农本归为神仙医学,认为他们不能与张仲景的医学相提并论。正是在这种尚古和经验实证思路,建立了古方派的学术体系。尤其是古方派是回表人物吉益东洞所测《类聚方》、《药征》等著作,即是选择《伤寒杂病论》的精髓部分,结合启身经验类编而成,使古方派发展达到顶点。此外,由于“腹诊”在《伤寒论》中多见,故东月四倡导之并将其具体化。东洞之说,不仅与当时社会和医学当回应,而且迎合了日本注重简朴务实的民族心理性格,故很快压倒众说,成了汉方医学之主流,至今不衰。靡至江户中期,古方派与后世方派互相对立,学术争鸣出医目使汉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及溪回派倾向;理论上以《伤寒论》为基本框架,并高度简单化,重方证与“方证对应”;诊断上强调腹诊的重要性;方药上表回单位。
日本的针灸、推拿管理
目前日本针灸师、推拿师尚不能得到医师待遇,只被称为“医业类似行为”。多年来日本针灸界一直强烈要求给针灸师、推拿师以医师资格,但厚生省对此一直持慎重态度。由于针灸师、推拿师没有医师的“免许证”,故只能针灸、推拿,而没有诊断和使用各种中西药物的资格,亦不能享受医疗保险。虽然自1991年1月起,经多方努力,针灸费可部分地从医疗保险中支付,但条件仍很苛刻。如必须有主治医师的诊断书、实施针灸治疗的同意书等。疾病亦限制在神经痛、类风湿、颈腕症候群、五十肩、腰痛等几个病种。
日本培养针灸师、推拿师的学校很多,且入学考试相对容易,年龄不限,经2~4年的在校学习后,即可参加国家举办的“行医资格考试”,领取针灸或推拿的许可证”。他们与医师同样具有独立开业的资格。亦可进入综合医院的“汉方科”,在医师的指导下工作,或根据病人需要,独立进行针灸推拿治疗。移民至日本的中国的中医学院毕业生,以及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大多先进入各类针灸学校学习后再参加行医资格考试。
在日本,针和灸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医术,在获取行医执照的考试时,针和灸是作为两门不同的专业来考的。如要作为针灸医生,必须分别获得针和灸的行医执照才行。如果只通过针或灸,就只能用针或灸医治疾病。针医使用灸法或灸医采用外法都被视为违法。
摘自:中医药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