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评论 > 正文
 
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联想收购前途殊难预料

2004年12月09日 16:17
    “要是IBM笔记本电脑上印着联想的LOGO,那我肯定不会用的。”这是吉米,我的上司,一个美国佬今天在听说联想收购IBM电脑之后,对我说的话。看来,老外的民族情绪也还挺强的。

    不过,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从感情上来说,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真是挺让人高兴的。终于有中国的企业能够收购美国企业,而且还是全球最大的IT公司的业务了,这一点联想挺了不起的。但是从收购本身来看,前景并不是太乐观。其中,文化冲突恐怕就是一道无形的槛,要想迈过去还真是挺难的。

    IBM是一家注重平等、更高自由度等企业文化的跨国知识型企业,而联想则是以市场能力为本的中国本土强势控制力企业,两种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此次收购的最大变数。如何处理好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企业的员工的文化融合将是联想首先面对的问题。但联想从来没有任何国际化管理经验,也缺乏国际化管理人才,这些问题估计都会比较棘手。

    举个例子,在国内聘用的经理人的企业家精神比较强,只要下达了任务指标及日程表,他们可以没日没夜地苦干,但在面对更重视生活质量的西方职业经理人时,联想恐怕一时还不知道该不该像激励国内经理那样去激励他们?联想到底该如何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实文化冲突不光反映在东西方企业之间,就算是美国本地企业的合并,也存在着种种文化冲突。前两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到现在就成了反面教材。美国在线是现代媒体的代表,时代华纳是传统媒体的老将,两家企业的经营方式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集团管理层缺乏跨行业管理及整合的经验,双方一直存在着隔阂与冲突。

    合并之初,美国在线的股东持有新集团55%的股权,其管理人员在新集团中占据了主要领导位置,有如美国在线吞并了时代华纳。时代华纳的员工由此痛恨美国在线的同事,而美国在线的人开始时还能反唇相讥,其后随着美国在线亏损越来越大,他们又越来越抬不起头来。内部矛盾对合并效果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各部门根本不能从大局出发而合作,只知道为本部门的利益而争斗。结果效率低下,广告效果也不好,合同金额大幅缩减。

    利益是文化的一个具象表征。从现实的利益角度来看,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还得面临一个实际问题,例如联想多数员工的工资目前还处在每月四五千元的水平,而IBM员工每月的薪资可能都是数千美金基至更高。这种薪资鸿沟导致了企业内员工心理的不平衡,并进而以降薪、裁人表象化了。但是美国的劳务保障考虑很周全,估计联想要想裁掉IBM人员并不容易,首先IBM会考虑到不想给自己找太多麻烦,肯定会和联想以合同方式确保现有人员的稳定;另外,即使联想万不得已要裁员,恐怕就得支出巨额雇佣违约金。况且,人事变动中联想究竟流失了多少客户关系与无形资产,似乎更难估量。

    再看看1987年台湾宏基公司收购美国康点公司,当时收购后的康点公司发生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危机,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流失严重,而宏基公司又缺乏国际企业管理人才,无法派员填补此成长的缺口。现在的联想全是本土化人才,高层管理皆来自联想内部,完全缺乏国际企业管理人才。可以想象,在收购IBM电脑业务之后,联想一方面要留住IBM原有人才,一方面又要加强控制权,很可能派嫡系掌控IBM领导权。这样一来,人才冲突在所难免。

    IBM总部位于北卡罗来那州,北卡罗来那是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占据相当优势的一个州,民风相对比较保守,我真是很难想像当地IBM职员对突如其来的中国老板的态度。

    真心希望联想能躲过文化冲突这一劫!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