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翁":我用明天赌今天 |
|
2004年11月25日 14:46 |
|
许娓 |
|
收入不少,存款却不多;有房有车,却背着巨额的债务。在大中城市,这样一个群体正变得越来越庞大———
有一个故事曾经很流行,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中国老太太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钱,最终买下了一所属于自己的新房子,但是还没来得及搬进去就不行了,临死时她幸福地说:“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子了……”美国老太太则在年轻就靠贷款住上了新房子,在临死时也幸福地说:“终于还清了所有贷款……”
好像就是从这个经典故事开始,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接受美国老太太的生活方式,它颠覆性地改变了许多人的传统观念。如今,向银行贷款几十万元买房买车,提前享受生活已成为都市很多年轻人的必然选择,这批负债消费人士被戏称为“负翁”。有调查表明,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钱”,48%的人不为自己成为“负翁”担忧,已经成为“负翁”的都市人群已经达到34%。
“负翁”——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挣钱为什么?当然是为了消费!不然,让人民币躺在银行里等着变质?
“为什么不贷款?你看那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末了可能由于物价等原因,钱不值钱了,白白过了一辈子清贫的日子。我年轻,我能挣钱,贷款让我享受超越目前水准的生活。”
——听听,这就是新生“负翁”们的宣言。
都市“负翁”的主体,年龄一般在20岁到35岁之间,月收入在3000元—10000元之间,他们迫切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眼前经济实力不济但预期良好,于是通过向银行贷款,提前购买了房子或车子等大宗消费品,提前消费提前享受。
曾先生是京城IT业工程师,月收入在5位数以上,和女友是标准的小资人士——逛宜家、看《时尚》、泡星巴克。两年前,他们北二环边上买了一个100多平米的房子,买房、装修掏空了他所有的存款。没钱买家具,正好一朋友要出国变卖家具,他去拉了一车回来,才算有个“家”的架子。女友玩笑:“生活从CD变成了大宝。”但这种情况仅持续了一年,紧随着他所做项目的市场回报,他也得到了职位的提拔,以及厚厚的年终奖金。曾先生表示,按揭实际上就是给自己一点压力,适度压力可以刺激人更好地工作,甚至激活个人的能力。
当记者问及,IT行业虽然目前收入不错,贷款20年,可能存在潜在风险,是否担心过这个问题?曾先生坦言,IT业至少5-10年内不会衰落,即使衰落,现在任何单位都缺不了信息技术。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我的收入肯定是递增的,钱只会越来越多,而且不瞒你说,我还在寻找其他的赚钱机会。”看来,对自己的未来有十足的把握,做“负翁”提前享受不愧是件美事。
在电视台工作的杜先生结婚时在石景山买了套房子,首付8万,月供两千五,按他们夫妻俩目前的收入,供房没有任何压力。他正准备按揭买一辆车,“北京太大了,有一辆车会方便许多,而且,要提高生活品质,车是少不了的,比如我想去趟香山看红叶,一想到要去倒公共汽车,还要和人去挤车,我就不想去了。有没有汽车是和生活档次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电视台为数不多的有编制的人员,工作稳定而优越,收入不菲,承担房贷和车贷不成问题。对于“负翁”现象,他觉得这是现在年轻人很自然的消费方式,敢花明天的钱就是对明天有信心。
悄悄地,“负翁”们成为这个社会潇潇洒洒生活方式的样本。贷款买房买车——“负翁”们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格局。
“‘负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认为,“负翁”在金钱方面是“负翁”,在社会责任方面则是一种负责任的“负翁”,他们能够看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对自己、对国家有信心,所以才会有这种举动。
大多数“负翁”
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在北京五年,搬过不下十次家,有一年竟搬了四次。”白小姐有些无奈。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去年他们夫妻俩在北京东边买了一套100平方米出头的房子,同时也欠下了银行40来万元房屋贷款。
像白小姐这样的“北漂”一族有很多,他们在北京白手起家,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北京拥有自己的住房。“从装修开始,钱就没有在口袋捂热过,一发工资,我们就去买之前就看好的家具,就像燕子衔泥。尽管这样,我们仍然非常快乐,因为在北京有了根的感觉,可以说我真正融入北京就是从有房子开始的。”
也是为了结束“漂”的日子,徐先生把所有的积蓄都贴在首付里,这还不算向银行贷的60万。收到入住通知单的时候,发觉还有一批躲不掉的费用:公共维修基金、物业管理费、有线电视初装费、水电气、取暖费,等等。他只好东拼西凑向朋友借了10万,交了这批费用,再做装修,钱已经所剩无几了。租房的钱省一点是一点,徐先生买回一个席梦思床垫,在卧室里打个地铺就凑合着住了。扣除了银行和朋友处的借贷,还有汽车的开销,徐先生每月的钱就只够填饱肚子了。从此,他告别了和朋友转战酒吧,吃生猛海鲜的惬意生活。
在“负翁”一族中,不乏无奈的按揭者。来自安徽的阿敏200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当公务员,一直住在单位的半地下宿舍。今年准备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结婚总要有个窝呀,我们就在通州买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唉,福利分房的年代结束了,又没有高收入,只好贷款啦。”
不少“负翁”都认为贷款之后生活方式改变了许多。“比如一些不是特别必要的支出,我会考虑是不是要做。毕竟,身上有债务,心态没有以前那样轻松。”一位月收入4000元的贷款者这样说。而收入较低者,这种压力就往往更大,他们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分花,衣服、鞋子非打折时不买,能挤公共汽车一定不打车,超市买一赠一的商品最吸引眼球……有人甚至觉得“似乎失去了自我”。
绝大多数的“负翁”都有较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刚刚成为“负翁”的头几年中。“有好多时候,我觉得心里堵得慌,老婆逼我上医院,医生说就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让我必须放松。可是,家里老人有病,孩子上学,挣钱养家,还得每月给银行还款,我怎么可能真正放松?”这是一位苦恼的“负翁”。
工作是“负翁”还债的依托,失业成为他们最大的恐惧。“IT泡沫的时候,公司倒闭了,我一度失业。”林先生说,“当时,我正好贷款买房,每月要还2000元左右的款。幸好我有点积蓄,支撑了几个月,好不容易找到下一份工作。虽然是有惊无险,但是那种坐吃山空的日子就像噩梦。现在,我处处小心,工作上不敢出一点错,生怕失去了工作。”因此,大部分“负翁”追求工作稳定,工作稍有不如意也不会考虑跳槽,对现有的工作会更尽心尽力。
“负翁”和城市贫民有时只是一步之遥
杨小姐买房时显露出了她买时装时的血拼作风,攥着8万元,签下了总价74万元的房子。她的两个重要标准是:上班半个小时以内的路程,精装修。最初几个月,杨小姐一直沉浸在坐拥豪宅的自豪当中,但到后来,每个月将近5000元的月供几乎让她喘不过气来:旅游计划取消了,泡吧时间缩短了,时装知名度也下降了,随之心情也越来越糟糕。每个月去银行付月供,杨小姐都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仿佛自己的花样年华都被这套房子压得没有了光彩。
杨小姐一再强调,买房买车一定要量力而行,资金方面应给自己留有更大的余地,千万不要做到刚刚够。贷款消费本来是为了提前享受物质生活,巨大的按揭压力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违背了按揭消费的初衷。
有一个比较吃亏的例子:一个业主已供楼10年了,100万元的按揭还了80多万元,差不多可以供完了,但恰巧此时业主的经济出现问题还不起欠款,最后不得不被银行收回房子。
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普遍,就是市场的不可抗因素。一个做电脑耗材生意的,公司规模不大,但长期以来业绩都不错,就在银行贷款买了一辆高档轿车。非典期间,受疫情影响,他的公司就有一批货没有发出去,非典过后,这批存货就大幅贬值了,损失很大,影响了他的还贷能力。
理财专家建议,在贷款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收入预期有着清醒的认识,比如说月收入5000元,需要拿出4000元来供房子,经济上肯定受不了;如果月供2000元,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空间,但还要注意的是自己应该有一定数额的积蓄以防不测。一般说来,月供款一般不要超过月收入的50%,这样比较稳妥,如果达到60%-70%,就比较吃力了。再说买车,一般家庭10万元的车就已经可以满足正常的需要,可是有个别人却会因为个人兴趣或其他需要等原因选择购买价格在25万以上或更高档次的家用轿车,这样还款的压力就翻倍了。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购买适当的保险,也是家庭航船平稳航行的重要保证。
看来,做个“负翁”,理性而不盲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负翁”和城市贫民有时就是一步之遥。
(来源:中国社会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