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旅游 > 齐鲁文化 > 正文
 
皮影:一口叙说千古事

2005年04月13日 15:15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人们对皮影艺术的赞誉。皮影戏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艺术形式,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在20多年前的鲁南乡间,没有皮影戏就意味着那里的人们没有娱乐。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有一支1933年成立的皮影戏班,先后演出皮影戏6000多场(次),观众近10万人,足迹踏遍近20个省(市),目前仍活跃在鲁南山村间。早时的班主叫陈德义,他从小就迷上了皮影戏,15岁时学成,带领皮影班先后走过十几个省市,每年都演出100场以上,深受群众喜爱。其子陈守科和父亲一样,自小酷爱皮影艺术,曾在黑龙江省耍皮影多年,演唱的是当地二人转调子。1987年,73岁的皮影艺人陈德义去世,陈守科就成了皮影班的班主,目前该班共6人。

    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对指法、唱腔要求很高,学习皮影须从小学起,才能做到指法的灵活和唱腔的一致。鲁南皮影戏的唱腔分为男腔、女腔、文腔、武腔等。据皮影戏专家介绍:鲁南皮影戏的唱调是由一道长在寺院里创造的,所以皮影班仍保留着原始的经腔,加之鲁南地区的梆子戏调、大鼓调等,形成了鲁南地区特有的皮影戏唱腔。

    在陈守科家里,仍保存着一摞摞解放前制作的皮影,是“文革”时期陈家藏在鞋垫底里保存下来的。解放前皮影大都是用蓝印花布板刻成,巧妙地利用布板的花纹做皮影人物的衣饰,后改用驴皮,经过泡皮、整平、脱干、雕镂等工序做成皮影,再后来用彩色塑胶版刻成皮影。该皮影戏班现有《东游记》、《西游记》等四套完整的皮影。

    皮影戏现在一年演出多达60多场,主要在当地乡村演出,也是一些庙会、农村婚丧嫁娶的抢手戏。

    目前,皮影戏作为民间艺术虽然受到各种艺术形式的挑战,但国家对这项艺术也逐渐重视起来,并积极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随着皮影班老艺人的消失,年轻人的外走,再加上演出市场不景气,皮影班一度陷入困境。陈守科说:“皮影戏作为一门民间艺术,需长年累月熏陶才能掌握,现在皮影戏市场比较萧条,与其学艺难、演艺难有直接关系,我先后收过不少徒弟,但多数已经改行,现在戏班里的演员最年轻的也在50岁以上,能找到合适的传人是我最大的心愿,否则这支队伍就要在民间消失了。”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