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秦陵文物 > 正文
 
秦始皇陵出土一号二号铜车马(图)

2004年01月12日 08:19

    19786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约20米的地方钻探时,在地下7米多深的土层中探出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金质马饰,根据其形状和花纹,专家认定该马饰为马络头上的一个金泡。就是这一金泡的发现,揭开了发现秦陵铜车马陪葬坑的序幕。考古工作者在发现金泡的区域重点钻探,终于探明了这里是一个平面呈“巾”字形、长、宽各55米的大型陪葬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车马房,铜车马就出土于其中。根据发现的有关木迹,这一组铜车马原来是被安放在一个长6.8、宽2.1、高2米的木椁内,出土时两乘铜车马作面西一前一后纵向排列。考古工作者把前面的一乘车编为一号车,把其后的另一乘车编为二号车。为了保证秦陵铜车马的安全和发掘清理工作的科学性,1980年12月底,秦俑考古队将发掘出土的这一组两乘铜车马整体装箱运入室内,经过近三年的清理、修复和保护,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首先对外展出。1988年5月1日,一号铜车马与二号铜车马一起正式展出。秦陵铜车马的出土,解决了古代车制研究方面长期争论的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车舆、马饰各部件的名称,车马的系驾关系通过秦陵铜车马都一一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另外,秦陵铜车马制作工艺复杂,结构合理,比例准确,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等工艺技术,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将占有重要的一页。秦陵铜车马是继秦兵马俑发现之后的又一秦代考古重大发现,被誉为世界“青铜之冠”。

1tchm3.JPG (40483 字节)

一号铜车马

  一号车为安车,舆为横长方形,进深48.5,舆广74厘米,舆中部竖一独杆圆形伞盖,盖径1.22米,御官俑立于伞下偏右处,手执六辔,身佩长剑。在车舆左前阑板上有承放弓弩的承弓器一付,同时在舆内前阑板内侧还置有一个彩绘铜质箭箙,箙内尚存50支三棱带羽铜镞和4支平头带羽铜镞。此外,车舆内还发现一件制作精美,形状完整的铜盾牌,盾牌为“出”字形,四周彩绘几何纹,中间绘变形龙纹。这种铜盾从形制上,应是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对称双弧形盾,把它配备在战车上,可能就是战国、秦时专用于战车的防护装具“孑盾”。一号铜车马重1061公斤,每件马个体重230公斤,配件3064个。尺寸大小是按真车马的二分之一按比例而缩小 的。根据《后汉书-舆服志》注引蔡邕曰:“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晋书-舆服志》又载:“坐乘者谓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亦谓之高车。”《释姓-释车》曰:“高车,其盖高,立乘载之车。”一号车属于立乘,其名称应为立车或曰高车;

二号铜车马

  二号车名为“安车”,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广35,进深36.2厘米,仅供御手一人乘坐,后室舆广78,进安全深88厘米,上罩一个穹窿式的篷盖,盖长178,宽129.5厘米,状如龟甲,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御官俑身佩长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车室内没有发现兵器,舆内仅置有铜方壶和铜折页各一件,舆底为类似于古车软垫的“文茵”方形大铜扳。铜方壶古时称为“鸱夷”,汉代学者杨雄名赋《酒箴》里有一段描写鸱夷的记载,其文曰:“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託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从中可以明了鸱夷的形状、大小、作用、使用方式等等问题。车舆后室的正前和左右两侧各有一窗户,前窗为刻有菱形花纹的镂空固定窗,左右两边的车窗互相对称,窗子可以开合,既利于通风采光,又利于密护,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可调节室内温度。“开之则凉,闭之则温。”当时把这种车叫做辒辌车,体现了豪华、舒适的特点,据说秦始皇出巡天下时乘坐的就是这种车。二号铜车马总重量为1241公斤,其中马个体重约230公斤,御官俑重51.95公斤。车总共由3462个零部件组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金质制件737个,银质制件983个。这辆坐乘安车,虽然不一定就是秦始皇本人所乘之车,但从那穹窿式的锈有花纹的篷盖,以及后室内所铺的“文茵”,外加可以启闭的窗户等等来推测,它也是具有很高规格的皇宫府僚所乘之车。古代等级森严的乘舆制度,到秦始皇时已成定制,其中每乘车构件的质地、车饰、驾车马的数量、颜色等等都有明确规定。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