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华工商时报:大限将至 房地产开发商忙寻钱找地

2004年07月30日 12:41
    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为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规定了最后期限——2004年8月31日。通知明确,8月31日后,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协议出让的要从严查处。

    政府:历史遗留问题有了界定

    对所谓“历史遗留问题”,通知也给出了明确的界定,“2002年7月1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实施后,除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人不改变原土地用途申请补办出让手续和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之外,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其他土地的供地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应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通知明令:“各地要严格按国家政策规定界定《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实施前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得擅自扩大范围,不得弄虚作假、变相搭车,并要加快工作进度”。

    开发商:寻钱、找地忙不停

    随着金融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国土资源部对土地资源的严格监控以及8月31日划拨用地停办“大限”的日趋临近,房地产开发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考验,房地产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从产品销售市场转向企业的战略竞争。据了解,中央政府在土地、金融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紧缩政策,使长期以来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划拨形式获得土地的房地产企业感受到了“釜底抽薪”式的双重压力。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目前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根据新的土地、金融政策在调整开发“步伐”,大多数企业不是在寻钱,就是在找地。房地产企业在以“粮票”(土地)换“鸡蛋”(资金),或以“鸡蛋”换“粮票”的过程中诞生了一批股权合作的新企业,因为,股权转让可以合理规避土地买卖所规定的4%的交易税和将近5%的营业税等费用,股权收购成为房地产企业在新形势下壮大、发展的一个有效战略途径。与此同时,“家底”殷实的企业均在不失时机地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很多企业利用“打包销售”的市场战略彰显企业实力,以扩大市场影响力。

    土地市场:变相搭车不再容易

    分析人士认为,根据官方的数字显示,北京在今年8月31日“土地大限”之前,有条件办理划拨用地手续的土地有1个多亿建筑平方米。这些土地由于受最长两年储备期的政策限制,最近一两年将被集中开发,对于土地储备量较大的房地产企业,选择集中销售的市场战略,不但可以壮大企业声威,而且集中对项目进行推广可以大为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拥有较多土地储备的大型国企将会更多地借助这种战略方式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相关链接:

    文件摘要 

    各地要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2002年7月1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实施后,除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人不改变原土地用途申请补办出让手续和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之外,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供应必须严格按规定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其他土地的供地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也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

    各地要严格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界定《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实施前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得擅自扩大范围,也不得弄虚作假,变相搭车。要加快工作进度,在2004年8月31日前将历史遗留问题界定并处理完毕。8月31日后,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