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品牌建设 > 正文
 
中国稀土:走出困境要靠自主知识产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07月06日 09:04
纪哲
    包头,不仅是“草原钢城”,还是名副其实的“稀土之城”。如今,包头正在倾力打造“中国稀土谷”,但至少要面临以下几道“关口”。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稀土不是“土”,它是由17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矿物质,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在国防装备、信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

    包头稀土研究院是全国最大的稀土科研开发机构,目前有许多新项目正在这里紧张研发。其中,磁制冷材料项目是无污染的制冷工质材料,用磁制冷材料取代目前使用氟利昂制冷剂的冷冻机、电冰箱、冰柜及空调器,可以消除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我国稀土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适应我国稀土资源特点、独具特色的选冶技术工艺体系,在稀土萃取分离技术方面已具世界一流水平,稀土冶炼产品与国际同行业相比具有资源、价格、市场、产量等优势。在产品的规模、能力、产量上达到了世界第一,但在稀土延伸产品,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稀土功能材料的生产技术、品种质量和市场价格上尚未占据优势。例如,我国已成为钕铁硼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但在高性能、高稳定性上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用于计算机硬盘驱动器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等产品方面差距就更大,有些甚至还需要进口。

    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从事稀土研究的资深老专家熊家琦在谈到中国稀土现状时痛心地说,我国稀土产业目前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去年一个外商到包头来采购稀土氧化物,在了解了包头市场稀土的行情后,他回到北京,一家家召见卖主,把稀土性能和质量要求提高,价格压低,企业为了各自利益,上演了价格厮杀战,外商自然笑到最后。

    据悉,目前仅包头市就有120多家稀土企业,多为民营小企业,产业层次低。这些企业大多为原料粗加工,为了出口,相互压价,使稀土价格一路下跌,不少企业只能保本经营。

    近几年来,我国绝大多数稀土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经济效益下滑,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据资料显示,由于多年来超需求的大量盲目开采,造成稀土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个体矿点乱采滥挖屡禁不止,弃贫采富、用土压矿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资源开采的回收率低,国有矿山一般在60%,个体矿山仅达到40%。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稀土市场每年需求折合成100%稀土氧化物约8万吨,而目前我国稀土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8万吨,实际生产量超过10万吨。

    挣脱国外专利束缚

    专利不仅仅代表着技术,还意味着市场。稀土专家李茂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市场90%在国外,主要外销市场恰恰在人家的专利覆盖区,我们只能采取变通办法出口国外或挤在非专利区狭窄市场空间里自我竞争。尽管如此,我国钕铁硼生产企业多次受到专利侵权的指控。1999年,我国钕铁硼产量与日本产量接近,但因缺乏专利保护,产值不足日本的1/3。我们要想出口,要向人家交300多万美元许可费。我国先后斥巨资购买了日本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和销售许可证,购买钕铁硼专利估计花费1400万—1600万美元,而在出口产品价值上的损失上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和日本的钕铁硼永磁材料早期专利基本已经失效,但稀土永磁材料仍是各国申请专利的重点。2000年—2002年,国外在华申请的稀土永磁材料基础专利共计109件,我国自报26件,占不足30%,日本有60件,超过55%,其中住友特殊金属公司一家就有41件。

    不仅如此,国外企业为了阻止中国稀土产品升级换代占领国际市场,在众多稀土功能材料领域,如稀土荧光发光等方面仍在采用类似战略。搞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部署,已成为影响我国稀土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突破在于知识产权

    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许可、转让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拥有专利少,特别是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中原创性专利少。

    “专利之痛”的深刻教训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包头稀土开发区的不少企业已经既注重专利数量和质量,又注重研究国外专利战略,自身也在学习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稀土产业链也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产品。发达国家实际上是靠卖技术和高端产品赚钱,他们在人力资源的投入、原材料的消耗上投入很少,获取的却是整个产业一半以上的利润。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高新领域中包揽了中间制造中的大部分环节,获得的利润也为20%左右。因此,我们必须要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技术,不能只生产中端和低端产品,要靠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层次。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