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会
9月的湖北山城十堰,天朗气清,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市中心的青年广场上走过,整座城市宁静而安详。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38年前,这里曾孕育了新中国著名的卡车品牌东风。
38年弹指一挥间,经过几代东风人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努力,如今的东风卡车,已被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铸成国内汽车行业响当当的自主品牌,年产销量超过20万辆,连续几年位居行业前列,市场总保有量也超过300万辆。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选择与日产汽车的全方位合资合作,不仅使东风卡车品牌得以保留,也给其迈向国际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卡车开路、自主研发、对外合资合作、做强品牌,东风卡车的成长之路,既是中国汽车自主发展、融入国际市场的典范,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鲜明写照。
深山创业 打开市场
“每一个汽车品牌的背后,都是一个传奇性的发展史”,谈起东风卡车的过去,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童东城感慨万千。
“东风”品牌有其特殊的历史涵义。1969年9月30日,东风汽车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在鄂西北的十堰开工建设。三线地区的崇山峻岭、施工时无宿舍可住,工业基础和配套设施“一张白纸”,技术完全要靠自己另起炉灶……创业时的艰难,没有阻挡来自全国各地数万名建设者的热情。
1975年6月,东风建成了第一个基本车型———2吨半越野车年产2.5万辆能力。10年后,东风已经基本形成了10万辆卡车的生产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东风卡车的发展就一帆风顺。从1994年开始,作为东风品牌主打产品的卡车市场需求量逐渐萎缩,产品开发和网络建设也慢了下来,东风卡车再次踏上了艰难的历程。
东风卡车需要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这场革命在1999年数次大的动作后,终于显露出了清晰的面目。按照东风汽车公司在1999年逐渐完善的结构框架,东风三大基地中,厂址在武汉的生产富康轿车的神龙公司、在襄樊的以轻型车为主的股份公司各自独立运作后,原来在十堰的以生产中型、重型车为主体的东风公司大部分“家底”就由载重车公司继承下来。
1999年7月,东风载重车公司成立,正式担当起重振东风载重车的重任。“新品开发和销售服务是开拓市场的两个轮子,以新品开发占领市场制高点,以优质服务获得市场占有率,不信东风唤不回”,这是时任东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载重车公司总经理童东城的精彩表述,“东风卡车之所以有过10年辉煌,就得益于东风卡车有个好产品、有个好网络”。他深知,东风卡车要想重振雄风,也必须在这两个方面付出努力。
自1999年伊始,东风载重车公司就先后推出了25种适应性变型车和改装车、24种各类底盘车。这两批共49个新产品,一方面是针对重型车市场需求上升趋势,开发出动力更足的重型车;另一方面,在逐年萎缩的中型车市场,通过加长、加强和加大的措施,巩固东风卡车在中型车市场的传统优势。这两批产品一上市就赢得了用户的青睐。有了好产品,重要的是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1979年,东风即推出了全国第一家维修服务站,目前,东风服务站800多家经销商已遍布全国,服务点达1000多家,在全国形成省里有服务中心、地区有服务站、县里有分站、服务点的销售、服务网络。
近几年,中国商用车产销量连续几年超过100万辆,并呈持续增长态势。特别是东风卡车,在东风与日产全面合资合作之后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东风卡车年产销总量首次突破20万辆,重卡产销总量突破10万辆,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2004年9月,由OICA(世界汽车制造商协会)和VDA(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发布的权威报告指出,世界重(中)型汽车工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风因大幅提升的产销量而排名世界10个最大的重(中)型汽车制造厂家的第二名,仅次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这是中国商用车企业的产销量首次出现在世界汽车行业排行榜上。
一个从深山里崛起的国际化卡车品牌,终于得到世人认可。
对外合资 坚守品牌
起步创业时历尽艰辛,开疆拓土时饱受市场风雨洗礼,进入新世纪后,东风卡车又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对外合资。
随着中国入世,国内汽车厂家纷纷与跨国汽车巨头合资合作,加快了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而东风与日产的全面合资,对东风卡车的未来发展是决定性的。这不仅是双方联手打造一个产品涵盖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国内车业“巨无霸”,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中外合资模式中,东风卡车品牌得以保留。
对于当时外界普遍存在的“东风品牌被日产兼并”的质疑,东风商用车以“只干不说”回应。两年之后,童东城终于打破沉默,“当初,东风在合资公司的名称问题上坚持保留了自己的商标,在商用车业务上坚持保留了自己的品牌,这种做法今天看来是十分有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意义远不止于商标和品牌。因为它不仅仅反映了东风的优势,东风的商用车自主品牌,更重要的是,它为今后的新东风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童东城深知,所谓合资,就是双方企业资本、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诸多要素的重组与融合,是双方企业资源的重新取舍、优化和创新。对于东风商用车公司这样一个老国有企业来说,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做大做强东风卡车品牌,需要做出的改进是全方位的。
东风与日产合资两年来,东风商用车公司通过导入日产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学习、融合、调整、发展,陆续实施和推进了体制与机制的再造,面貌焕然一新:建立了新的组织体系、营销体系、采购体系、财务分析方法、价值观念和新的评价标准,引入了大量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还进行了客车、专用车和物流管理整合。特别是大力开展的QCD改善活动,取得明显的改善效果和经济效益。
在品牌整合上,从创立时起,东风商用车公司就把专用车的发展纳入到商用车的中期事业计划,着手开展东风内部改装车企业的业务整合。同时,根据战略需要,也开始考虑对外部的东风车改装企业进行规划和调整,重新布局,从企业外围拓展和加固东风商用车阵地,使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坚强而有力。从2004年3月开始,通过专用车内部整合与外部扩张并举战略,基本结束了东风内部改装车企业的散、乱、差的局面。2004年,公司的专用车销量同比增长74%。
东风不仅有卡车,还有客车。与日产合资后,东风商用车一改过去单一依靠子公司发展客车的老路子,充分利用“东风有限”的研发和销售资源,做强做大客车事业。2004年起,公司成立了客车销售部,以销售为突破口,通过销售的逐步统一带动客车规划、研发、制造、质量管理业务的整合,公司还对客车子品牌进行了统一规划,确定中小型客车统一采用“东风*风尚”副品牌,大型客车统一采用“东风*风圣”副品牌。整合后的客车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04年,东风客车底盘公司的客车销售量同比增幅超过100%;2005年1—9月,商用车公司的客车销量同比增长25.62%。
研发为本 产品立业
中国汽车工业最缺的是什么?不是资金,不是市场,而是技术和品牌。没有技术和品牌,中国只能是汽车工业的大国而绝非强国;没有技术和品牌,正如有关人士所言,“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
作为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优秀汽车品牌,“东风”卡车是经过几代东风人的顽强打拼,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所创造的宝贵财富。童东城也深知,塑造百年品牌,建设百年老店,让东风品牌持续发展,是东风商用车公司的职责和使命。
产品是企业生存的立身之本,研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这是“东风”多年来一直称雄国内卡车市场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在合资前的载重车公司时期,还是在合资后的商用车公司时期,产品研发工作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企业经营工作的‘龙头’”,童东城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东风卡车在开发体制上设立了二级产品开发体系,实行战略开发和适应性开发相结合,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实施快速应变开发机制,以最快速度推出市场急需的新产品。如今,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公司已经形成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以东风“开路先锋”、“东风大力神”、“东风运煤王”、“东风康霸”、“东风天度”为代表的新车型,其动力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赞誉。2001年的“10·18”活动展示了以“东风天龙”为代表的重型车和全新概念的“e—车”,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2002年,以“大换脸、新配置、高科技、满足国家新法规”为特征的第三代新品重型车隆重推出,为商用车公司重返中重型载货车行业第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户是检验产品的最终裁判,市场是研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东风”成功的另一大法宝。
中国区域市场千差万别,个性化需求十分明显,单个品种包打天下的现象早已成为历史。仅仅追求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并不一定得到用户的认可,满足用户需要、符合市场特征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市场是最好的裁判,用户是至高的上帝”,东风卡车所有的研发工作都能够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起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开发计划,量身定做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EQ3208系列和EQ1290、EQ1230系列以及EQ4163、EQ4175、EQ4243等都是东风商用车研发工作的成功典范。
以人为本,完善机制,关爱人才,是稳定研发队伍的基本保障,而注重“人”的因素,这是“东风”成功的关键所在。
童东城深知,技术创新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充分利用这些战略资源,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东风公司在过去出现不少人才外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他同时坦陈,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是机制不到位,存在着“大锅饭”和“论资排辈”的现象,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机制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但是,随着东风与日产的合资重组,这一状况得到根本改观。据了解,合资以后的东风有限汽车公司专门成立了商用车研发中心,并且引入了新的研发机制和组织体系,分工更加明确、责权利更加均衡,研发人员的待遇明显提高。据记者了解,2004年在这种新体制、新机制的感召下,有60多名大学毕业生加盟商用车研发中心,为商用车公司的研发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而今年,又有600多名大学毕业生、硕士研究生自愿到东风有限公司工作,其中大部分被分配到急需人才的东风商用车公司。
谋划未来 力求飞跃
目前,东风的商用车发展目光已经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据东风有限汽车公司中期事业计划,商用车到2007年要达到“中国第一、世界前三”,产销量达到32万辆。而作为东风有限汽车公司中期(2004~2007年)事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7年,商用车公司将实现年生产商用车21万辆,销售收入338亿元,营业利润率超过8%,重中型商用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7.7%。
如果说,四年前东风提出“打造中国商用车第一品牌”的目标,是从巩固东风商用车的国内强势品牌角度出发确立的战略目标,那么合资后,“东风有限”提出商用车“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新目标,则是基于东风商用车的实际能力和发展的需要。
童东城认为,以单一的产品与国际卡车巨头相抗衡,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竞争形势的需要。东风卡车“联合舰队”已初见雏形。据童东城介绍,东风商用车公司是在原东风载重车业务基础上,整合了东风从事载货车、客车、专用车业务的主要厂家而组建起来的,涵盖了湖北、新疆、广西、浙江、广东等地,管理着10多家子公司,整车业务范围从卡车拓展到了客车和专用车,管理范围由山内拓展到了全国。
整合后的东风商用车公司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使命、统一的部署、统一的责任。在具体分工上,公司本部主要负责中、重型商用车业务,子公司的重点是发展客车和专用车,实施差异化战略。据童东城介绍,在今后三年中,公司将通过合资合作,借助国际先进技术,结合自主研发,逐步实现由中低端车型向中高端车型的转变。并通过关键投资项目的陆续实施,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质的飞跃。
在产品发展上,东风商用车研发中心将以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将其打造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研发能力;在关键总成方面,除了正在实施的D310驾驶室和雷诺dCi11发动机项目外,还有变速箱、车桥等其他多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总成零部件项目正在加紧推进。这些项目有的已进入关键实施阶段,进展较为顺利,预计2005年底或2006年初将陆续投产。届时,东风商用车在高端产品方面将实现新的突破,产品技术质量水平与竞争实力也将有本质的提升,从而和世界最先进的商用车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近年来,东风商用车的发展态势看好。从产品结构来说,已由过去单一的中型车和轻型车向上不断扩展,重型车的比例不断提高。就生产线来说,过去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到两个品种,而现在三条生产线可生产全系列的产品。最传统的一线,过去只能定产两个车型,节拍是40分钟一辆;技术改造后,它可以6分钟生产一辆重型车,2分钟生产一辆轻型车。产品结构的调整,给东风商用车公司带来直接效益:重型卡车生产能力由过去的2万辆提升到现在的11万辆,生产节拍由40分钟一辆,提高到现在6分钟一辆,生产线由过去只能生产两个品种到现在可以装全系列的160多个品种,单车销售收入从六七万元提升到现在的2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