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换得“咖啡”时间
多年以后,终于可以和几家跨国巨头们坐在一起“喝喝咖啡”了,但烟台万华董事长丁建生,仍经常回忆起坐上咖啡桌之前、通过那条漫长的技术隧道时所经历的黑暗和泥泞。
相对于咖啡桌前笑点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及其同系物)市场的轻松和荣耀,万华能够坐到咖啡桌前,用了近20年的时间。
20年,不仅“黑发人变成白发人”,万华的员工和领导也换了好几茬。但万华最后还是挺了下来,并登堂入室,堂堂正正地坐到了只有几家巨头们才能落座的咖啡桌前。
这个咖啡喝得香,又有些苦。之所以称为“喝咖啡”,在万华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郭兴田看来,全球掌握MDI技术的也就那么几家,没有任何一家是会向他人转让技术的。你有本事,就自己杀进来。好似有个“协议”,却又找不到白纸黑字,也许是几家巨头们在喝咖啡时达成的默契,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咖啡协议”。
现在,万华并不责怪这些跨国巨头们对自己关上技术大门。实际上,任何高精尖技术,都不会轻而易举送人。在很多领域都有着类似的现象。
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己搞出来。
这正好成就了万华。
“漏网之鱼”歪打正着
多年以前,在引进MDI生产设备之初,决策者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在20年后,甚至仅仅10年以后,MDI的应用领域会有如此突飞猛进的拓展:从航空到铁路,从军事到家用,甚至衣食住行,穿衣戴帽……
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这个牵动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引进项目,还只是出于一个最简单朴素的理念:“让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双皮鞋穿。”而MDI,正是为给生产皮革作配套而引进来的。
历史总有些阴差阳错,有些歪打正着,也有些因缘际会。
之所以这样说,从万华后来的经历看,如果这些化工巨头们也意料到了MDI的应用会如此之大,以及他们将会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他们是绝对不会转让这个装置的。
————后来,在MDI缺口日渐增大的情况下,当时的国家计委曾四次立项,其中有的项目甚至已经争取到了世界银行的贷款,但都因买不到技术而作罢。
所以,万华自己也感到庆幸的是:1978年2月到7月,与日本公司签订引进MDI(异氰酸酯)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合同。这套60年代末期技术的装置,犹如一粒不经意间遗漏的种子,最后长大。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万华也算是个“漏网之鱼”。
这是一个开始,有些巧合。
此后三年,7000人的会战大军、500部汽车、200余辆马车和几千辆手推车以一个民兵师的军事建制开赴施工现场。当时的建设场面挥汗如雨、奉袂成风。到1983年8月1日,作为国家“六五”七十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的、我国第一个聚氨酯工业基地———烟台合成革厂全面建成。
这仅仅是个开始,考验还在后面。
现代化工的“下马威”
生产一开始,就给尚沉浸在建成后的喜悦之中、并弥漫着改革开放之初乐观情绪的国人,当头一瓢凉水。
建成试车后,工厂仅经过简单培训,就懵懵懂懂地踏上了生产之路。
1983年的冬天让很多员工感到格外“寒冷”:设备的情况很不如人意,在80%负荷下工作尚属正常,但接近90%负荷后,许多关键装置就开始“打摆子”。到了第二年,随着气温的升高,装置的运行质量日渐下降。1984年的夏天在他们的记忆里很难抹去:如果说借助寒冷的天气他们还能勉强操作,而气温上升后,他们实在无法驾驭这套东西。在1985年,这套装置不但产量不能达到设计,而且生产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对于还没有掌握要领的技术人员来说,全是一道道难关。
客观地说,在这套装置“桀骜不逊”的表现背后,一方面有MDI制造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光管线就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也包含日方设计上的固有缺陷,以及我们在管理和技术上对现代化工也实在生疏。
这样的开局,其实难以用好或坏来形容。与此可以作为类比的是,在其后几年,我国几个地方分别引进了三套TDI装置,TDI技术难度与MDI相比要简单一些,但他们也都遭遇了更大的劫难。
问题也许不在于起步之难。让万华人郁闷的是:他们在这个低水平平台期,徘徊了太久。
艰难历程“徘徊复徘徊”
他们在低水平上徘徊着:技术过不了关,产量自然上不去。
自1983年投产后的10多年里,只有1988年万华MDI达到过8000吨的年产量,也就是80%的达产率。即使如此,也已让他们欣喜。因为此前,8000吨已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栏杆。
8000吨的意义是让万华人在长时间的徘徊中终于看到了希望,虽然万华还没有找到通往MDI制造技术自由王国的大门。直到1995年,万华产量跃上10000吨后,万华才听到这道技术大门开启的声响,看到从门里面透出的丝丝亮光。
此前的10多年,万华人自己都说自己是在“泡蘑菇”。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努力,不辛苦,而是找不到开门的钥匙。岁月的长风让人疲惫,甚至幻灭。万华如果不是后来的成功,这段漫长岁月也可能会寂然沉埋于历史的流沙中,风雨之后,了无印迹。
到现在,一些技术人员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的“历险”。比如,一次光气中毒,就让副总经理廖增太从此再也不能吃海鲜了。
但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万华人也没有放弃,咬紧牙关反复实验,发誓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
因为,他们没有其他路可走。
继续引进“此路不通”
开始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只能靠自己来干。最初的想法仍是引进。
首选目标当然还是日本NPU公司,曾经的老伙计。
但反馈回来的结果很吓人:不转让新技术,只能转让旧技术;技术软件费17亿元;而且,最多只能扩产到12000吨。万华只好打道回府。
改同另外几家掌握MDI技术的外国公司谈: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几个回合下来,没有任何进展。
若干年后,某跨国公司的一位高级经理在与丁总的一次谈话中一语道破天机:如果他们到了转让技术的地步,也就不是化工巨头了。
谈了一圈回到原地之后,丁建生才意识到:这道门其实是堵死的。这些巨头们一开始也愿意谈,无非是对中国市场心有旁骛而已。
我国另外几家想引进MDI技术的企业也遭遇了同样情形。
丁建生后来回忆说:即使在和他们谈得火热的时候,去参观巨头们的工厂,也只让站到百米以外。
当然,这些挫折也许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使万华真正认识到:除了自主开发,别无选择。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所有的企业,都能在这样的挫折下激发起更大的力量。在挫折面前,有的沉沦,有的崛起。
而万华显然属于后者。
人才战略酝酿“蝶变”
真正认识到技术买不来,时间已经过去了10年。
1993年,烟台万华真正开始自主创业之路。虽然那时他们的眼前仍是一抹黑。
绝地求生之路开始于与高等院校的合作:
1995年,万华的产量终于达到了10000吨。虽然十几年后万华才达到了设计产量,但已经让万华人欣喜若狂。
1996年,虽然前进之路依然云遮雾锁,但万华已信心大增,开始瞄准开发10万吨/年MDI制造技术,几年后,公司年产20000吨MDI生产技术开发成功,成为烟台万华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不能不提的是人才在攻克MDI技术过程中的作用。对此,丁建生的感触十分深刻。所以后来丁建生亲赴各地,延揽专业人才。在丁建生作为公司总经理、自己还拿着1.5万元年薪的时候,公司延聘的专业技术人才,有的年薪已高达8万元。
正是事业,延揽并留住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也正是人才,使万华走出了MDI技术的迷宫:
1999年1月,公司的连续蒸馏装置一次性试车成功,实现了MDI精馏工艺的更新换代,使MDI的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1999年2月,成功开发低效液化MDI制造技术;
1999年7月,成功开发二胺产品;
1999年11月,从年产1.5万吨至年产2万吨MDI的二期技改项目通过验收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公司被国家科委和中科院命名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承担的被列入“九五”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开发项目的“年产4万吨MDI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于2000年3月通过国家计委委托山东省计委组织的验收,项目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到了这个时候,万华确实已经“登堂入室”。
这实在是长国人志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说:长了烟台万华的志气,也长了我们民族工业的志气。
实际上,我国化工行业中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不多,直到现在,在炼油、乙烯等大化工装置领域仍然沿用的是国外技术。
攻克技术振翅起飞
技术攻克后,万华也就有了生花妙手:2001年初,上交所敲响了新世纪的第一锣:万华公司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对于万华来说,挂牌上市,不仅仅意味着公司体制和机制的改变,还意味着,公司在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方面有了充足的动力。万华终于可以在万里长空展翅翱翔。
丁建生曾经对记者算过万华MDI的一笔帐:
1983年—1994年,万华原地踏步,不能达产;
1994年—1998年改制前,公司自己开发技术,将生产能力从1万吨/年扩至1.5万吨/年,每年平均增加生产能力1000吨,且工艺、质量、成本尚未有大的突破;
1999年,公司自主开发技术,将产能从1.5万吨/年扩至2万吨/年,一年等于过去5年提高的生产能力;
2000年,利用大修将能力从2万吨/年扩至4万吨/年,一年等于过去20年;
2001年,利用大修将能力从4万吨/年扩至8万吨/年,又翻了一番;
2002年,公司产量从8万吨提至10万吨,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万华MDI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下达到30%,万华从跟在跨国巨头后面的小伙计,成为引领市场的举足轻重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5月,万华16万吨MDI项目在国务院总理办公会上通过,目前正在宁波兴建,2005年底将试车生产,万华的发展有了新的着力点。
————谁都没想到,一套带有先天设计缺陷、仅相当于国际60年代水平的装置,如今竟“生出花来”。
与跨国同行竞争合作
作为中国唯一的MDI制造者,烟台万华商战的战场在国内,也在国外,因为它一开始遭遇的对手就是跨国巨头,而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也是其全球棋盘上的棋子。
在中国市场,万华曾目睹了20年来MDI下游产业的爆炸式增长:
服装鞋类生产,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箱包生产和出口,中国第一;冰箱生产,中国仍为第一;而目前中国汽车工业一朝梦醒,正全速上路……
这一切,让全球所有的MDI生产商惊喜不已。而未来的潜力更不可限量。据有关数据,中国人均MDI消费量只有0.2公斤,而美国则达到了3公斤。
海量市场不仅为万华提供了生长发育的空间,也使海外生产商发现了新大陆。一时间,BAYER来了,亨氏曼(HUNTSMAN)来了,BASF来了,NPU和三井也来了。
万华和他们的关系很微妙,通常是既竞争,又合作。
有幸的是,万华在市场的不断洗礼中,已经磨砺得越来越成熟。
2002年,日韩MDI企业由于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为抢占中国市场更多份额,加大了在中国的销售力度。日韩企业价格最低时每吨MDI比其国内售价低700美元左右,倾销幅度超过50%。万华遂向当时的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并最终获得批准。
2001年9月20日,原国家外经贸部发布公告,决定正式对日、韩进口的MDI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外经贸部的公告发出后,低迷已久的MDI市场价格应声而起。考虑到下游产业利益,随后,万华又主动提出撤销反倾销调查。
万华公司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郭兴田说:反倾销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见针见血。
万华应对市场变局,已然驾轻就熟。
未来格局谁执“牛耳”
当然,对于万华来说,这一切都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2001年元月6日,就在烟台万华在上证所挂牌上市的第二天,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亨茨曼与上海石化等几家公司在上海合资建设的16万吨MDI项目,宣布正式开工。而BAYER也没有闲着。2001年,BAYER的23万吨项目立项成功。
这些项目,初步预计在2006年投产,国内MDI市场势必形成多组合的三足鼎立之势。
再看周边市场,亚洲地区其他几个生产厂也不会按兵不动,大家纷纷做出了扩产计划:NPU扩产至27万吨;锦湖三井扩产至10万吨;韩国BASF扩产至16万吨。达产后,亚洲地区MDI供需格局将彻底逆转。
在这种格局里,万华何去何从?
万华在2000年就开始摆放国际化战略棋子,看似一步闲棋,此时才显示出了其重要意义。因为一开始就遭遇的是跨国对手,万华只能走国际化战略之路:在全球化战略指导下考虑建立起国际化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考虑竞争和市场建设。万华有着更多的光荣与梦想。
这一切,都值得期待。因为,经历过风霜雪雨后的万华,已不是一个亦步亦趋的“小弟弟”。他站在巨头身边,已经长大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