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制造·自主品牌 > 正文
 
挺起中国铜工业的脊梁(33)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03月23日 08:56
    每天早上七点,何昌明总要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查阅来自路透社的国际最新铜价以及相关财经资讯。这位在铜制造行业工作了39年、堪称中国铜制造技术领域惟一的元老,目前正领导着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铜企————江西铜业集团。

    刚刚过去的2004年,颇让何昌明感到欣慰。这一年,江西铜业集团销售收入历史性地突破了150亿元,比2003年净增50亿元,其中阴极铜产量达到42万吨,黄金12吨,白银300吨。现在,江西铜业集团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商,同时也是中国上市公司中黄金与白银的最大生产商之一。

    来自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消息显示,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成立25年来,在累计已为国家贡献141亿元的同时,企业总资产已达157亿元,净资产66.5亿元,下属全资和控股子公司56家,其中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伦敦和上海三地上市,真正实现了“建设一个江铜、上缴一个江铜、再造一个江铜"的骄人业绩。

    对于一个拥有3.4万人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江铜的成功决非偶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昌明总经理不无感叹:“成绩来之不易,靠的是全体江铜人超前的战略决策、严格的制度管理和永不言弃的信念。"

    一次艰难的跨越

    从江西东北部的小城到全球最大有色金属交易地英国伦敦,江铜人用世界一流的产品质量,征服了来自古老欧洲的挑剔眼光。

     LME是伦敦金属交易所的英文缩写,这个已有100多年历史的交易所,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有色金属期货和现货交易市场。自1888年8月1日伦敦金属交易所使用“可交易牌号"(GMB)合同来代替原料的铜合同以来,获得来自LME的认证与注册,一直都是铜生产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

    “当时国内没有获得LEM注册的商品铜,在日本通常是被当作废铜处理的。"江铜集团党委书记戚怀英清晰地记得,当时江铜产品所遭遇到的尴尬。事实上,在同等品质下,没有取得LME注册的江铜产品每出口一批,除了要提交手续繁琐、程序复杂的品质检验报告外,还要比国际铜价每吨低50美元的价格出售。

    让戚怀英感触更深的却是两件发生在国内的事。一次,时任江铜集团副总经理的戚怀英到无锡一家铜加工厂考察,调研江铜的产品是否可以替代国外进口产品。当时并不知戚怀英身份的厂家,指着库房里的江铜产品直言不讳地告诉她:“这个呀已经放了5年了,就是没法掺到进口料里面去,质量不行!"另一次是在上海金属交易所成立后不久,戚怀英带着江铜的产品进行注册检验,检验的结果是质量只能达到二级铜标准。这意味着要想在上海金属交易所卖出江铜产品,必须要每吨贴水100元。

    回到厂里,戚怀英立即与刚到任的总经理何昌明进行了交谈。身为技术专家的何昌明在这点上与戚怀英不谋而合,随即又与公司的全体决策层进行了深入沟通,决定从触动江铜人神经的产品质量入手,全面向商品铜的最高标准LME进军。

    按照LME注册检验的要求,申请单位需要连续三批、每批600吨提供铜样到其指定国家的指定检测机构检验,其中如有任何一个检验点存在不合格,注册就将宣告失败,而且该产品将在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即便是注册通过后,注册牌号也不是终生的,LME将继续关注注册后的铜品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查与回访,一旦出现与注册不符的投诉,LME可随时吊销注册牌号。1996年4月,德国KER牌号的铜品就曾被吊销。

    戚怀英告诉记者,在申请初期,LME的总裁曾不止一次地问她:“你们申请注册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原来,在江铜之前,国内也有两家铜企业前来咨询,但在问完后的两三年里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番话却让从不言输的戚怀英更坚定了挑战的信心。1995年3月18日,第一批样品铜从上海港发往试验厂;同年4月12日,LME指定的格里菲斯检验行化验师来江铜现场取样……1996年元月18日,最后一批铜样发往安特卫普港。

    同年2月29日,从比利时OLEN工厂传来消息,最后这批铜样的所有数据全部符合LME“A"级铜注册标准。两个月后的4月10日,LME传来了江铜“贵冶"牌阴极铜注册“A"级铜牌号的通知。

    至此,从第一次提出“进军伦敦",到注册成功,这场历时三年的考验,江铜以全面成功告终。这是中国第一家、亚洲第四家在LME成功注册的铜生产企业。

    虚实结合下的逆势而上

    在很多人看来,将一个资源型原材料企业与“虚拟"、“新经济"这样的时髦词语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江铜不仅做到了,而且还交了份令人满意的答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江铜生产的商品铜全部实行国家定价,最厉害的时候,国家定价要比市场价低了一半左右,因此江铜的产品根本不愁出路。是安于现状还是自加压力,能否在15年内顺利实现国家下达的目标,成为摆在江铜人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1993年5月,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何昌明上任江铜总经理。这位对国内外铜业发展了如指掌的教授级高工清楚地知道,在类似江铜这样的企业,如果不走一条以质取胜的创新道路,就算目前有吃有穿、销路不错,但在全球背景下,它的核心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弱,甚至被国际市场所抛弃。

    “要想在上世纪末达到年产20万吨铜的产能,我们粗略估算了一下,约需要几十亿的资金。继续向国家伸手,这么大的资金难度很大;而向银行贷款,高昂的利息会令企业压力太大,增加了企业风险。无奈之下,我们想到了资本市场。"令何昌明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公司决策层当初力排众议的坚持,让江铜在后来的日子里既融得了宝贵的建设资金,同时又有效地规避了国际金融市场与铜业市场暗藏的巨大风险。

    自1997年12月“江西铜业"股票在香港和伦敦上市,以及2002年在上海挂牌上市以来,江铜共从资本市场融资27亿元,加上优惠政策共获资金41亿元。正是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江铜集团积极跟踪世界炼铜最新技术,在原闪烁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了江铜独创的“四高”(高投料量、高富氧浓度、高热强度、高品位)炼铜技术特点,不仅如期实现了年产20万吨铜的二期目标,而且节约国家资金5亿多元。

     2000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到江铜视察,对江铜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江铜贵冶三期工程在历经两年的建设,于2003年9月全面建成投产,这使得江铜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40万吨,跻身世界铜业前十强。

    在江铜整洁美丽的厂区车间,记者见到了众多被世界铜行业公认的“第一":拥有国际最先进闪速熔炼技术的设备、全球最好的“ISA法"(艾萨法)电解铜工艺车间、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铜冶炼闪速炉、矿山自产铜精矿最低的现金成本等等。让记者吃惊的是,这些众多“第一”大多是江铜人通过自挖潜力、自主创新而获得的。

    “如果新建一个年产20万吨的冶炼厂最少也得要30亿的投资,但我们通过挖潜改造,前后只花了12个亿。"对于这本账,何昌明和他的同事们显得十分满意。

    在江铜的战略规划上,有这样一段话颇为引人注意:“坚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结合、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并重……"在很多人看来,将一个资源型原材料制造企业与“虚拟"、“新经济"这样的时髦词语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难以理解,那么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又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

    最早带领江铜涉入期货市场的戚怀英告诉记者:江铜的主要产品铜、金、银都是国际期货产品,灵活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同时实现自产原料和进口原料的套期保值。

    从1992年以来,江铜通过期货市场盈利2亿多元,被中国证监会誉为“国有企业套期保值的旗帜和典范"。

    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的利用,让江西铜业积聚了强大的后发优势。目前,江铜已拥有了包括具有优先收购权在内的可控铜资源储量1100万吨,有开采权限的铜资源储量850万吨,并与美国嘉能可、马克瑞士等国际著名铜精矿供应商以及智利、巴西等地矿山保持了友好合作关系。近两年,江铜还成功收购了江西富家坞铜矿、四川康西、山西刁泉等国内铜厂矿山,为江铜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名牌产品到品牌企业

    区区0.31克黄金缺失的故事,却彰显出江铜人的诚信。江铜的目标是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一个在国际铜业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品牌企业。

    在江铜集团,记者听到了这样一则故事———

    作为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之一,在2003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不久,江铜的黄金产品就进入了该交易市场。一次,建设银行的一个交易员反映,他在复检已交割黄金重量时发现,江铜提交到库中的黄金重量比交易时少了0.31克。

    消息传到江铜后,集团公司的领导非常重视,一方面派人立即赶到上海黄金交易所了解情况,一方面专门成立了由4个部门领导组成的专门小组处理此事。按照程序,江铜在提交这批黄金时,已由交易所进行了严格验收,并加盖了公章,按理说这缺失的0.31克黄金不应该由江铜负责,江铜也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且就市场价而言,这区区0.31克黄金也不过几十元,甚至还不如一个同志为此往返上海的差旅费多,但专门小组还是多次就此事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并提交了相关报告。

    “在江铜,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管发生什么纠纷,江铜自己首先要承担责任。”何昌明总经理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江铜没有因质量与客户发生过一起纠纷,而在越来越多客户涌来时,江铜甚至不得不采用限额招标的方式进行销售。

    在历经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阶段后,江铜人步入了文化创新的新阶段。来自江铜集团内部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江铜现有各类商标共有21个。

    目前,江铜集团正在实施江铜品牌整合战略,依托诚信经营铸就实力,将逐步统一使用“JCC”(江铜牌)标识,向国际知名品牌迈进。2004年5月,江铜集团生产的“JCC”牌电银在伦敦金银协会(LBMA)的注册成功,黄金注册工作也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届时,江铜的三个主产品将全部拥有国际注册品牌。

    企业的高速发展,并不能代表企业能够健康而持续地发展。现在,何昌明和他的同事们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从一个名牌产品的制造商,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如何从一个中国铜业的知名品牌,成长为在国际铜业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国际品牌。江铜集团旗下的德兴铜矿,是国内最大的露天铜矿。在矿区,有一条流贯全区的“大坞河”。过去这条汇集了采选矿作业的酸性水、碱性水及生活污水的河流,对周围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企业每年仅对周边地区的环境赔付就达300万元。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江铜先后投入5000万元用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成功破解了同类矿山治理酸性废水的世界难题。

    并不是所有的环境治理项目都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在江铜下属有一个用于处理砷污染的砒霜厂,每年产品的销售收入不过1000万元,但光设备的运行成本每年就要支付5000多万元。有人建议,不如把这个“吞”钱的项目停掉,但何昌明的回答不容置辩:“再亏,也要坚决做下去!”

    正是在这种执著的坚持下,江铜每年用于环保的运行费用竟高达2.2亿元。然而,聪明的江铜人不断探索,将那些废气、废渣、废水转化成了新财富,由此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4.5亿元,江铜也荣获了“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十佳单位”。

    在离江铜集团办公楼不远的地方,有一条繁忙的铁路线,每天都有很多趟火车经过。随行的同志说,江铜的许多产品就是从这里走向了世界各地。呼啸而过的火车让人不禁想到:江铜不正是中国民族铜工业的“火车头”吗?现在,年轻的江铜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跻身世界铜行业前三强。

    “我们还要再提速,要与时间来一次赛跑!”不善言辞的何昌明显得信心十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