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采访,正是隆冬季节。
这是周六,小雪飘飘洒洒,气温零下19度。
三精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雅英周五晚上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周六一早又赶到办公室。记者采访到中午11:50,秦雅英的手机响了,是哈药集团总经理兼三精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林奎。他们商定下午要开车奔大庆,去考察一个项目。
“昨晚刚回来,今天又走?”天寒地冻,三精人居然这么忙碌。
“是啊,我们都这样,晚上十点下班都正常。姜总也一样,有时比我们还要晚。”秦雅英快人快语。
三精的品牌,就是这么干出来的。
一个故事
“那一年,我和一位副总去韩国考察项目。当时没有直飞航班,只能去天津转机。等飞机时,我在机场看西装,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柜台有两个格子,这个格子里有品牌的西装卖2660元,另一个格子里的西服卖2000元,大家还就喜欢买贵的。我仔细看,两件西装质量一样,区别就在于袖口上有个小商标。这是怎么回事?一问才知,两件衣服都是天津生产,贴牌生产的西装,每件要交660元品牌使用费。人家告诉我,只要贴这个牌,就能卖得高,卖得快,卖得多!品牌就这么厉害!”
三精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林奎第一次对品牌印象深刻是在1992年。
经过这次冲击,姜林奎在心里有了品牌的分量。
三精制药原名哈尔滨制药三厂,这是个国有大型综合性制药企业,创建于1950年。2001年1月20日,正式改制为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记者发现,三精的领导班子里,没有“空降兵”,都是在企业里成长起来的“子弟兵”,大部分都在三精工作了15年以上。
“不知你看过电影《南征北战》没有?
我的感觉是研发药品就像抢占摩天岭,谁先冲上去,谁就能取得市场。在这个战场上,守的代价太大了,必须以攻为守,从研发到生产的速度必须特别快,压力特别特别大。”抢占摩天岭?这就是姜林奎对药品自主研发的生动表述。
“这几年我们在品种研发方面下了不少力气。我们提倡‘研发一代,储备一代,销售一代’,其实新品种研发并不像种庄稼,可以今年不吃、明年吃,尤其是在入世的大背景下,医药市场竞争特别激烈,我们就是从激烈的竞争中拼杀过来的。药品的开发有其特点,有时你想储备,会发现其实是存不住的。这个行业民企、外企、国企都有,各方实力都不弱,大家研发一个新品种的产品都是背对背的,研发的产品可能是一样的。一旦批复下来,就得赶紧生产,抓紧投入市场,谁慢了就意味着失败。”
1994年姜林奎走马上任,担任厂长。
从那时开始,三精力推品牌的战略步伐开始推进。当时,药品保健品竞争趋于白热化,领导班子决定筛选品种,选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打市场。
什么叫好品种?就是自主研发的品种。制药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拼的就是研发。世界上著名医药企业之所以具有竞争力,最大的秘密武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姜林奎对此认识得很清楚,“以前,我国的医药企业以仿制药打天下,现在,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做药是‘谁发明谁赚钱,谁跟进谁赚不到大钱’,在医药界,仿制药的价格是自主药的1/2。”
要说自主研发,先从三精的主打产品————三精牌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的诞生说起。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孩子补钙还要靠输液,可给孩子输液,却是件难事。三精人想到研制一种安全有效的补钙口服制剂。但当时,医药产品开发基于仿制,从没有自行研制的项目,黑龙江省内也没有报批新药的概念。但三精人说:“没人干过,我们干!”从1990年5月开始,三精人经过整整10个月的苦战,无数次的实验,终于攻克了产品过饱和溶液的析出问题,三精牌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诞生了,口服液从此取代了注射液!1991年,这一产品荣获第三届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金奖。三精人又开发出葡萄糖酸钙的姊妹产品————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这两个产品成为三精决胜市场的独门秘器,助三精一路突进。
1995年5月,开发国家二类新药司乐平的战斗,至今让科研人员记忆犹新。司乐平是国际新型降压药,国外的制药公司生产的此药品价格昂贵,并准备在中国市场大做文章。为了与洋药抢时间,三精的科研人员在临床药品基地搞最后的实验,白天黑夜连轴转了一个星期。备齐各种资料的当天夜里,姜林奎与科研所所长秦雅英赴京报批,整整开了一宿的车,终于抢先从卫生部拿到了国家二类新药证书。拿到证书,他们百感交集,热泪难禁。
姜林奎一说起这个就兴奋:“我们的双黄连滴注液的问世,是我国传统中药制剂的重大突破,为我国中药制剂走出国门开辟了一条新路。最近我们在搞一个替代产品————柴连,这个品种是独家的,我相信这个品种将来的销售一定会超过双黄连。我们研制的穿琥宁,就是单体盐制剂,销量特别大。还有我们研发的红花黄素,用它静脉注射,已申报国家二类药,一二期临床效果不错。”就这样,短短几年间,三精双黄连口服液、立复丁、穿琥宁冻干剂、蜂王浆冻干含片、塞金、柴连、利之舒等一大批产品相继推出,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产品销售遍及全国并打开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一个梦想
“我们做药,尤其需谨慎,如果产品跟不上,广告上去了,砸的是自己的牌子。做药就讲究真材实料,我国药品管理法颁布很早,我们做药的总感觉脖子上一直悬着一把剑。因为做好药能帮人治病,做劣药就是谋财害命。”
这,就是三精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林奎对药品质量最深刻的感受。
“精益求精制好药”,这是三精人的基本理念。他们一直把产品质量放在管理的首位,这是三精品牌能够在市场上一直保持其生命力和鲜活性的原因。为了创品牌,三精人给自己制定了苛刻的质量标准和高度,抬高着自己产品质量的门槛。以三精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锌为例,主要成分钙、锌标示量均为95%,高出国家标准5个百分点。国家制定的口服液含菌标准本已十分严格,而三精人为自己制定的含菌量标准仅为国家标准的1/10———每瓶口服液用水都是经过27层过滤的纯净水。
为了增强品牌的生命力,从1996年开始,三精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他们与全国各地医药院校、顶尖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与佳木斯大学成立了“三精药学院”,聘请科研顾问和新药信息顾问,实现实力互补,让科研界的科技优势、创新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本优势、市场分析优势、资产运作优势结合起来,自行开发与合作开发并行。三精制药真正做到了新药开发上的“研制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形成金字塔形产品架构。
有时不能不佩服三精的远见。他们超前开始实施并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系统工程,始终走在国内制药行业的前面。还在2000年,在收购哈尔滨中药一厂后,他们斥资数亿元在原厂址的基础上兴建了15.4万平方米的新厂区,并以国际上通行的GMP认证标准修建了口服液车间、注射剂车间、粉针车间、科研中心等绝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生产设施。该厂区一次性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中心的现场认证。而4年后的7月1日,在国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最后期限门槛面前,我国共有近1000家制药企业跌倒在地,未能通过,就此退出制药舞台。
与姜林奎对话,你能感觉他对品牌的挚爱和认识的超前。对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成长,甚至它们的广告设计,他都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品牌就是产品的灵魂!如今,市场细分化越来越明显,我看到一份调查,说中国有1.6亿人进入中产阶层,他们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买东西,都是谁便宜就买谁,现在不一样了,要认品牌。就我个人来说,既然自己喜欢品牌,为什么不创造出品牌?品牌是最核心的东西,如果让我给企业贡献,我认为对企业最大的贡献不是车间、不是工厂,是品牌。在中国医药市场,我们能做出人们都喜欢的品牌,我觉得是个挺得意的事,能给企业留下品牌是最有价值的事。因为品牌是多年的积淀。”
记者查阅了姜林奎1998年以来在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稿,“品牌”是一个出现频次最高的主题词。如今,时间匆匆流逝,梳理三精这个企业快速成长的线索,记者感到,品牌建设让这个企业独具魅力。打造品牌需要时间,需要韧劲,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力。三精人就是这样磨练着自己。
一种力量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很多人照相不喊‘茄子’了,改喊‘田七’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消费者看广告,认识了这个品牌。在他购买牙膏的时候,就可能去寻找这个品牌。产品有品牌,居然能改造百姓生活的习惯,这影响太大了。”
姜林奎喜欢研究别的品牌的市场战略,他有一个梦想,用品牌改变百姓的生活。
依托产品经营做强,依托资本经营做大,双轮驱动,三精制药快速成长。2003年12月,经北京权威评估机构认定,三精品牌价值为33.3亿元人民币,并在全国32个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中排名第21位,引人注目的是,在这32个品牌中药品行业只占三个。2004年,三精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东北三省医药行业“零的突破”。
在近年来的资本运营中,三精人开始尝到了品牌带来的甜头,他们对记者说,“软资本”开始“硬化”,品牌的力量逐步显现。近年来,品牌的资本化程度越来越高,三精开始在资本舞台上有越来越精彩的表现。
“我们的品牌打响后,各种企业都来找我们。”三精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雅英感触挺深。
她一连给记者讲了几件事:
“2000年,我们收购黑龙江省明水县的一个药厂,三精实现了‘零价位收购’,收购后三精又投资1个亿兴建厂房,进行改造。如今,这个公司是最早收购、最早赢利的子公司。2002年,就实现产值8000万元,利润2071万元,成了当地的支柱企业。如今,这里已成为三精的普药生产基地。就社会效益而言,明水是个贫困县,自从三精在此投资后,当地的招商引资步伐大大加快,三精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2002年,我们收购了黑河药业,该企业评估价值是3000多万元的资产,这次也是漂亮的‘零价位收购’,我们兼并后,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GMP改造,现已正常经营,公司的资本链延伸到边境口岸。
“在绥化,三精诺捷药业有限公司就是三精以品牌投资参股的第一个企业,厂里没有投一分钱,对方投入了5000万建新厂,我们的品牌投资参股25%。”
三精轻易不输出品牌,除了自己可掌控的企业,谁也不许使用三精的品牌。怎么做到“可掌控”?就是要自己控股的企业,有自己的管理人才,一把手和技术人员都要来自三精。现在,三精有10个这样直接控制的企业,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控制了质量,才能有品牌输出。
一种追求
“我特别爱开车,还喜欢开大排量的车。每次开车,看到前面有个好车,就想超过去看看是什么型号、什么牌子,在超车的一瞬间,我都觉得特别快乐,接下来就是再追前面的下一个黑点。做企业也是这样,如果只是保守、维持,企业就不会有发展,我想到的始终是进取,总有更高的标准和追求。我们每3—5年就会制定新的企业发展目标,在调整中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2004年,哈药集团的产品销售收入是71亿元,今年我们希望能干到100亿元。”
姜林奎是个汽车迷。他觉得,办企业和开车有相通之处。
2003年,已渐入佳境的三精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三精制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培养一个品牌比培养一个人还难,需要精心培育。
2004年2月,注册成立了三精医药商贸公司,并于当年6月一次通过GSP认证,被认证专家评定为最规范、最合格的商贸公司。商贸公司的成立,进一步形成了三精终端完善的销售渠道网络建设。
经过精心运作,三精完成了与天鹅股份的资产重组,2004年9月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0月12日正式更名为三精制药。在资本市场,三精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大家可能注意到,在三精制药向消费者拜年的广告中,一个蓝色的三精全新CI设计颇有冲击力。这次导入CI设计,三精的品牌内涵扩展为“三精制药,健康中国”。广告中推广的“蓝瓶”包装,就是CI设计的一部分。三精人的气魄和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蓝瓶包装是我们的专利,三精已为玻璃炉、玻璃管、玻璃瓶都申报了专利,为什么这么干?为的就是防止假冒产品,保护品牌。蓝色是我们品牌的基色,我们最新的CI设计包括我们的产品包装、楼层、胸牌等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通过这种统一,强化三精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记者能感觉到姜林奎这位“药界少帅”的压力。他说,入世后,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生存问题。中国制药企业的一个“软肋”是科研开发,另一个“软肋”是企业组织结构的“低、小、散、乱”,小企业多,低水平重复多。他说:“摆在面前的事实是,世界25强跨国制药巨头企业已有20家踏入中国门槛,我们面临着‘快艇对航母’的窘迫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确立新的生存方式。而实施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控制力为目的的结构重组,是中国药企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
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需要品牌精神的支持,需要领袖级企业。姜林奎放言,“三精永远不放弃这种追求,我们将向世界级品牌迈进。”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到中国驰名商标,再到世界级品牌,姜林奎就像个“赛车手”,目标,永远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