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04年,方正集团获得了很多荣誉:名列“2004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第八、“北京企业百强”第九、“2004年度中国电子政务IT100强”第二、方正电子荣获中国软件明星企业奖、方正集团的PC业务保持行业第二、方正微型计算机和方正服务器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等等。
不过,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看重的,并不是这些已有的成绩,而是方正集团2004年的一次会议:200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方正集团产业发展研讨会上,魏新和他的团队为方正确定了两大产业方向———IT和医疗医药。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04年,魏新的回答是“整合”。在他看来,方正集团2004年不仅夯实了主要产业,而且对新购并企业的整合也进展明显。
要什么样的多元化
方正最核心的技术是激光照排技术,那么它是否符合做成大而强的专业公司的条件呢?魏新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照排领域整个市场规模较小,而且方正已经占领了国内80%以上、海外华文90%以上的报业市场,进一步增长几乎没有空间。
对于多元化,魏新思考了很多,迈开多元化这一步,也很艰难。毕竟国内有很多企业都陷入了多元化的泥潭,毕竟方正在激光照排领域拥有绝对领先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专业化和多元化,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而已,各自有其优势和劣势”,魏新说,“方正慎重考虑后,觉得要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道路”。
为什么呢?魏新首先分析了成功的专业化公司,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小规模,比如在丰田、本田汽车公司周围就有一大批这样的小型专业化公司,几十人的规模,不求扩张,但求盈利,一招鲜,吃遍天,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大规模的像微软、英特尔,不但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所涉领域产品规模也非常之大。
在魏新看来,扩张性的大型专业化公司要具备3个必要条件:一是公司进入的领域行业规模要大;二是自己要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三是要具有能够国际化的优势。
那么方正呢?在出版领域,方正已经占领了国内80%以上、海外华文90%以上的报业市场,市场已经饱和了。PC的规模似乎可以做大,但是方正没有核心技术,只掌握工业设计和周边技术,核心竞争力在渠道和制造,而PC领域竞争非常激烈。这样的公司规模虽然相对比较大,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并不可能去垄断市场,做得最好也不会超过30%的市场份额。假设现在一台电脑平均卖价能够达到4000元钱,全国每年1500万台的销量,整个市场也就是600亿元,做到30%也就是180亿元,但利润会非常低。
同时,IT行业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魏新认为方正应适当进入一些风险小的传统行业,为自身开辟新的利润空间,有效降低市场风险。这样不仅财务基础会很好,而且以高科技品牌为依托,去创造更大的市场。
“方正的规模扩张是肯定要做的,而且必须选择多元化道路,但不是盲目的做,要有清醒的头脑,逐步实现目标”,魏新如是说。
多元化道路咋走好
方正集团的发展战略是: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即坚持发展以IT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的同时,结合金融资本,有选择地进入某些传统行业,主动寻求跨越式发展,将方正做实、做强、做大,使方正集团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集团。
两年前,方正集团正式明确了“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但方正的多元化是有选择的多元化,是主业清晰鲜明的多元化”,魏新说。
历经十几年的市场搏杀,方正在IT领域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奠定了行业领先地位,IT是方正集团的第一主业。2004年,方正明确了第二主业为医疗医药,这两大主业构成了方正集团“主业鲜明的产业多元化”。也就是说,方正原来是以IT为主的专业化的高科技企业,现在决定以医疗医药为第二主业,两个产业支柱客观上形成产业多元化。
魏新表示,方正多元化的原则,是一定要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方向是各个子公司专业化、集团多元化。比如说方正电子就做媒体行业,方正科技就做以PC为主的IT设备,和自己相关的可以做,其它的不要去做,这叫专业化基础。
魏新认为,方正已具备进入多元化领域的3个基本条件:一是市场领域相对较宽,并处于上升期的行业;二是具有专业的经营管理或技术优势,不受制于人;三是有该领域的专业化人才,用专业人才做专业领域的事。
前两年,外界看到方正进行了一连串的购并行为,有很多人认为方正是盲目多元化。对此,魏新表示,这种投资的多元化主要是为了调整方正集团的资产结构及提高财务的抗风险能力,并非产业多元化的行为。比如,方正收购苏钢,不是为了将钢铁行业发展为主业,而是因为其资产质量好和利润回报高,而且没有付出太大代价就完成收购,并实现当年收回全部投资。苏钢稳定的利润回报大大降低了集团高科技产业的财务高风险性。
再比如,方正集团进入金融领域,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把金融发展为第三或第四主业,而是在于追求投资回报率。2003年和2004年,方正集团已择机退出所有参股的商业银行,这些项目都获得了良好的回报。
“方正有限度的投资多元化,并不代表产业的多元化,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支持这两大主业的顺利发展。方正的产业多元化专注于IT、医疗医药这两个主要产业方向”,魏新说。
IT行业软硬兼施
IT产业是方正集团传统的第一主营业务,方正将依托原有的软件与硬件的行业领先地位和产业基础,快速扩大规模。软件领域凭借国内最强的开发实力,快速横向走向国际市场。硬件领域在扩大PC制造规模的同时,快速纵向延伸到产业链高端环节。
方正集团是一家真正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其赖以起家的激光照排技术,至今拥有海内外中文印刷市场80%至90%的市场。近几年,其软件开发上连连有重大技术突破。
2004年8月23日,方正集团在北京召开第二届方正国际合作伙伴会议,来自五大洲的包括美、英、德、日等10余个国家的近百家方正软件全球代理商参加了此次会议,方正软件产品大规模走向海外市场。日本方正研发的日文激光照排系统,已应用于1/3的日本报刊媒体。
在软件领域不断技术突破并快速走向国际市场的同时,方正集团旗下方正科技公司在硬件方面连续5年保持国内PC制造领域第二名的位置。方正科技净资产从3年前的5个亿增长到目前的16个亿;销售收入从3年前的25个亿,增长到目前的60个亿左右,每年平均以30%的速度递增。
方正集团执行总裁李友表示,方正在IT硬件领域的发展策略,绝不仅是扩大PC制造规模,而是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移动。2003年收购的珠海多层线路板公司,在2004年已大大扩大生产规模。计划中的芯片工程也已破土动工。目前方正的IT硬件已基本形成了PC、多层线路板、芯片的产业架构。“未来3到5年,我们的产品要形成三个台阶:以PC为主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继续增长;以多层线路板为主并在业界取得一定地位;以芯片为主形成规模,增加利润”,李友说。
在IT产业硬件领域,从2005年起,未来3年内,其PC外设预计将达到年销售150亿元,净利润年均2%;预计第三年线路板销售额达40亿元,净利润4.5亿元。随着2005年6亿元投入资金到位,芯片的销售额在2006年可达8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
李友表示,如果这一设想能够顺利完成,未来3年,方正科技净资产最少要增长1.5倍,达到40亿至50亿元的净资产规模。到那时,方正科技将不再仅是一家以PC及外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而是兼有电路板、集成电路等产品,且新产品利润占其总利润1/2以上。
掘金医药借船出海
方正集团认为,数年之内,医药以及相关产业将迎来一个“黄金时代”,而2003年收购的西南合成制药公司则成为了方正掘金医药行业的一个最佳平台。同时,即将兴建的亚洲最大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已获立项批准,届时方正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医院集团公司。
2003年7月,方正集团正式托管重庆西南合成制药有限公司。当时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方正接手西南合成只是玩资本运作。
李友说:“实际上,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枚关键棋子。”方正集团认为,数年之内,医药以及相关产业将迎来一个“黄金时代”,而西南合成则成为了方正集团掘金医药行业的一个最佳平台。作为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出口创汇企业,西南合成拥有4个获美国FDA批准的产品,每年有近2000万美元的出口,这均是难得的资源。在2003年购并重组西南合成制药后,方正于2004年又购并了大新药业,加快了进军医药行业的步伐。
2004年西南合成所取得的业绩,坚定了方正进军第二主业的信心。这一年,西南合成在国内原材料大幅上涨、国内医药行业整体滑坡的大背景下,坚持走外向型发展道路,直接出口数量占合成股份原料药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作为方正集团医药产业的主力,西南合成2004年的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
与此同时,方正的战略意图进一步明朗,方正集团正式确立将医疗医药作为第二主业。如果说方正集团入主西南合成还让人对其意图感到疑惑的话,那么方正集团于2004年决定投资兴建北大国际医院,则让人看到了其在医疗医药产业领域的抱负。
2004年6月,方正集团正式控股北大国际医院管理公司。目前方正集团及北大所派管理及专业人员已经到位,管理公司已经正常运转。即将兴建的亚洲最大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已获政府有关部门立项批准。李友说:“如果我们将北大国际医院办成功,再与北大医学部进行合作,牢牢依托北大雄厚的医学资源整合6家三甲级大型综合医院,那么方正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医院集团公司。”
除了6家三甲级大型综合医院外,在北大国际医院管理公司旗下,还将与外国医疗设备巨头共同组建医疗设备租赁公司,目前谈判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同时,组建一家大型的医疗物流公司。
李友表示,作为第二主业的医疗医药领域,方正集团已经确定了“依托北大、借船出海、成就基业”的发展方针。在未来三五年内,西南合成、大新药业及医院的整合将是重头戏。
“副产品”择机退出
在方正集团的战略中,钢铁和金融都是方正的“副产品”,并非作为主业发展,而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投资价值。方正对这些副产品确定的方针是“精挑细选、精耕细作、择机退出”。
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旗帜之一,方正集团进军钢铁和金融业曾经让人大呼看不懂。实际上,在魏新的战略中,钢铁和金融都是方正的“副产品”,并非作为主业发展,而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投资价值:钢铁企业的优质资产提升了方正集团的资产质量,其稳定的现金流改善了方正集团的财务结构及抗风险能力,而金融产业则为方正提供了资本与产业的互动平台。
方正对这些副产品确定的方针是“精挑细选、精耕细作、择机退出”。2004年,方正对这些副产品的整合达到了预期目标。
2004年,方正旗下苏钢集团克服了原材料和燃料价格大幅上涨及电力供应紧张等不利因素,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责任分厂化,分厂责任个人化”,调动了全厂员工的积极性,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全年完成销售收入36.5亿元,利润7000万元。
方正证券业务2004年也得到大幅提升。经过两年的整合,虽然方正证券在全国券商资本金排名中仅为第60位,但其营业部部均股票基金交易量在全国位居前15位,2004年主承销项目总融资金额位居全国第9位。
李友表示,方正决定只在证券领域做强做精,并非做大规模。其他金融资产都将择机退出,已经退出几家参股的商业银行,投资回报率均比较高。方正取舍的目的,在于专注于IT与医疗医药两大主业。
近几年来,魏新导演了一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圈地运动”。魏新认为,眼下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整合多元化策略积累起来的产业资源。一个优秀的中国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机会和资源,形成自主品牌,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方正是以技术起家的企业,一直以来崇尚自有技术,走的是一条‘技、工、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方正的发展历程,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好处”,魏新说,“为此,自主的核心技术,永远都将是方正的立身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