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几乎与深圳特区同龄的企业集团。自1996年以来,中集一直是全球最强最大的集装箱制造集团,也是全球惟一能够提供全系列集装箱品种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供应商。2002年,中集专用车产业正式启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集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专用车制造集团。
是什么促成了中集今天的辉煌?中集还能辉煌多久?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位于深圳蛇口工业区的中集集团。
十年磨一剑
中集集团的前身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月,由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合资设立,是中国最早的四家集装箱专业生产厂之一和深圳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公司最早由丹麦宝隆洋行经营管理,由于国际航运也不景气以及中外文化的冲突,1982年投产后即连年亏损,至1986年已经陷入濒临倒闭的困境,中集面临着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董事会决定内部清算,停产转业,丹麦宝隆洋行完全退出管理,中集转由招商局进行管理。公司的330多人仅保留了59人,业务暂时转向钢结构加工,四处揽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1987年,国家集装箱行业复苏,公司恢复集装箱生产,同时邀请中远加盟,对公司进行重组,由此迎来了公司的重大转机。公司开始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大大加快了发展速度,到1991年,公司销售总额已经超过2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达到4345万元,在华南地区已经具有一席之地,并开始策划沿海布局和兼并战略。
企业曾经的濒临倒闭和“找米下锅”,使中集对市场经济有了深刻认识,由此奠定了中集人内心深处永远的忧患意识,也培育了中集人坚定不移的市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经济法则管理企业。
中远的加盟为中集找到了市场出路,使中集得以摆脱前几年亏损的状况,逐渐恢复了元气,锻炼队伍,提升技术,熟悉行业,并奠定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初步基础。
1991年,经历了风雨的中集开始“初沐阳光”,在行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公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先进的制造技术,雄厚的资本投入,使得集装箱行业在中国和东南亚进入投资高峰,产能迅速增加,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在挑战面前,中集人预见了历史性机会————集装箱制造中心在经历了从日本到韩国的转移后,将逐步向中国转移。为此,主持中集工作的麦伯良开始制定实施在中国沿海跨区域经营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充分把握行业转移的节拍,全方位布局生产基地,迅速扩张企业规模,使中集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战略的明晰为中集把握历史机遇提供了行动纲领。1991年3月8日,新建的生产线正式投产;1992年1月22日,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开顶箱,2月26日投入批量生产;3月28日,超高箱通过试验,并进行批量生产;当年8月11日,机场登机桥(6台)中标香港启德机场,标志着中国大型机场地面设备首次进入国际市场……诸如此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不断涌现。
据深圳市评价协会评价中心发布的资料显示,中集在1991年全市1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名列第15位,在全国规模最大的300家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中名列第54位。
长成常青树
200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中集集团总资产达到167.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度期末增加68.27%;主营业务收入185.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85.09%;实现净利润17.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12.23%。
让我们再来看看产量数字:1989年9月1日,中集庆祝复产以来生产第10000个标准箱;1994年4月,中集举行投产以来累计生产10万标准箱的庆典,同年12月23日,集装箱年产量突破4万标准箱;1995年10月15日,集装箱年产量突破10万标准箱————一年的产量比前十二年的总和还要多!1996年,集团集装箱产销量达到19.9万标准箱,首次超过韩国企业上升至世界第一位。从那时起,中集就守着这个“世界第一”的位子一直到今天,且已经超越产销量第一的含义,成为“全面的世界第一”。2002年8月5日,中集集团第300万个集装箱下线。同年4月16日,“中集集团的半挂车、厢式半挂车产品发布会”顺利举行。此举标志着中集的又一新的重点业务————半挂车业务正式启动。到今天,中集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专用车制造公司。这些都意味着中集集团为中国引进世界先进运输理念、推动国内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施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数字显示中集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这种持续增长,与其兼并收购的扩张性战略息息相关。从1993年到2002年,中集先后收购了北起大连、南到广东新会的近十家集装箱企业,在国内初步形成了华北、华东、华南三大区域的战略布局。
新崛起的车辆方面,中集也先后完成了美国MONON工厂、扬州通华、济南考格尔、驻马店华骏等行业内知名企业的战略性收购,及深圳专用车基地的一期建设任务,初步形成了中美互动、分布合理、互为支持的战略态势。中集的快速布点和集团化经营使得自身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争取了主动,核心能力也在收购过程中不断得到延伸和放大。新会中集原本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8年来它已累计生产超过60万标准箱,出口创汇超过10亿美元,做到了世界第二的规模。
经过第二个十年的刻苦经营和稳定、迅速的发展、壮大,中集集团已经成长为国际集装箱市场具有绝对领导地位的知名企业,中集品牌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知名品牌。
技术提升生命力
五年前外界分析师评价中集时,已有如此结论:“增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这个判断直到现在依然盛行。面对这些判断,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笑答:“年年说有限,年年高增长!”中集到底是靠什么保持这许多年的“长盛不衰”?
对于外行人而言,集装箱行业不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但中集集团技术管理部总经理刘春峰告诉记者:“不要小看集装箱行业,其技术关卡也不少。迄今为止,中集集团专利申请总数达到了660多项,去年专利申请数量达200多项,同比增长100%。”
据了解,中集集团技术开发总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为4.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30%,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利润总额的40%。2004年,中集开发出的新产品技术更达到400多项。
刘春峰说,对已有技术进行不断升级似乎是中集的一贯作风。在发展初期,中集的发展是靠买技术,但是他们买技术的目的是消化吸收、开发出更新的技术。例如在冷藏箱技术上,中集曾经引进德国Graaff的技术,当时他们拥有的核心技术包括12个专利,但在1996—2000年间,通过消化吸收,中集在德国人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换代自主研发申请了11个专利,现在中集已替代了Graaff。
烘焙新鲜技术
为了保持生产技术上的先进性,中集集团于1997年成立技术开发中心,并于2001年进行了组织调整,更名为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成立后,配合集团的发展战略,在横向上修订了三个层面的“持续增长发展规划”:第一层面为现有核心业务———集装箱业务;第二层面为近期需要扩展的新业务,初步选定厢式半挂车领域为目标业务;第三层面为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及服务行业中有生命力的、符合公司战略定位而且适合5年以后进入并有能力整合全行业的业务。在纵向上,研发中心又有三个分类:第一类属于针对订单作设计和开发的;第二类属于研究目前产品性能,以期不断得到改善、实现完美的;而第三类则进行基础性研发工作,研究产品的发展趋势,为未来技术做储备的,如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智能集装箱。据了解,中集集团目前各类技术人才800多人中,有10%进行第三类研发,每年投入300万美元,而且今年投入费用和人员方面都将有更大的突破。
为了激励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中集先是成立了以集团技术管理部为综合管理部门,下设以产品分工的9个分中心、1个制造技术中心和1个CAE计算中心的组织架构,建立了“材料试验室、罐箱实验室、中管理、分步研发、分步制造”的研发体系,再实行“多通道,双轨制”的分配制度,即把技术职位和行政职位分开,不同级别的技术工程师采用不同的分配体系,如首席工程师和副总裁的待遇差不多。同时,中集集团每年还推出“技术创新大会”,对技术人员进行奖励。
刘春峰告诉记者:“技术竞争力的最高水平是标准,一项标准会包含数百项专利。在制定集装箱国际标准的TC104委员会中,中集有发言权。”
要有国际化的胸怀
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为中国成为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和中国公路运输装备现代化孕育了历史性的机遇。基于对世界范围内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基于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充分整合,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集集团就积极参与并主导了行业的整合,加速了这一产业由日本、韩国向中国转移的进程。
本世纪初,针对中国落后的道路运输装备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不协调性,中集又提出了“在巩固集装箱行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用车”的发展战略,将中国的制造优势和中集的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和国际化经营优势紧密结合,全力推动中国道路运输装备的现代化进程。
中集的目标是学做行业领导者。近几年,世界集装箱行业需求萎缩与需求爆发不断交替,且波动周期会越来越短。这时,中集惟一能做的就是储备好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起强大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在市场萧条时抵御风浪,在市场机会出现时迅速抢占先机。2002年,世界集装箱市场萎缩,中集反向操作,大胆地进行生产线的改造和扩充,优化生产基地布局,使他们有足够的产能去把握近两年的集装箱行业的高峰期。
负责任成了习惯
“尽心尽力,尽善尽美”,是中集一贯的行事风格与追求,也是中集员工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动力源泉。作为一个迈向世界的企业,中集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对客户负责、对股东负责。
集装箱里所用的木地板,原来一直用的是热带雨林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天然树木,来自东南亚地区。但随着全球对集装箱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些树种因为砍伐过度已经受到环保专家的高度重视。为了对人类的未来负责,中集不惜巨资,成功开发了以一种可再生的人工树种替代热带雨林天然树种的集装箱木地板项目,并实现了大规模商业生产。
刘春峰介绍说:“我们的目标是把整个行业引领到‘智能、安全、节能、环保、高效’的轨道上来。”今年开始,在研发中,中集专门拿出100万美元的环保技术研发基金,用以在技术方面攻克集装箱制造过程中的污染、劳动保护、职业卫生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难关。据了解,不仅全球第一个环保型集装箱生产基地、环保型木地板项目出生在中集,全球第一台环保型冷藏集装箱也是在中集诞生。
诚信来自自我约束
在证券市场上,刚满10岁的中集集团也同样履行着“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的承诺。麦伯良说,中集在证券市场的负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为“投资者提供回报”。10年的实践证明,中集以优良的经营业绩为股东创造了巨大价值,A股股价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60%,累计以现金分红方式回报投资者78220万元,现金回报率达31.11%,若不计最近一次筹资,现金回报率高达102.36%。在股票市价回报上,中集给投资者带来超过12倍的回报。
第二是“要用好股东的钱”。10年来,中集集团以“真诚做人,用心做事”为准则,用好股东投入的每一分钱,不断把主业做强做大,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持续高速增长:营业收入从1994年的13.4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03年的138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到29.56%;净利润从1994年的0.93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6.8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24.72%;公司的10年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9.5%。2004年上半年,中集集团实现净利润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63%。
中集相信,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是一个拥有健康价值导向的企业,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