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制造·自主品牌 > 正文
 
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12)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4年12月15日 09:57
     12月15日也就是今天,联想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一个6000人的大会,主题为“纪念与思考”,庆祝联想成立20周年。

    而就在1周前的12月8日,联想宣布收购了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年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

    从20年前的20万元、11人,到20年后的120亿美元年收入、上万名员工,联想的发展充满了传奇和故事。其掌门人柳传志、杨元庆,也成为国内企业家的杰出代表。

    但这一切只是开始。在国内市场称雄多年后,联想登上了国际舞台,一个相当陌生且充满荆棘的舞台。《从优秀到卓越》是杨元庆很推崇的一本书,但联想目前只称得上“优秀”,要想实现“卓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化,将是联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心所在。   

    在国内市场,已蝉联多年冠军的联想大体已达到了“巅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虽非不可能,但很明显的,可能需要耗费两倍或更多的资源。于是,主动出击国际市场,便成为了联想的选择

    在柳传志看来,国内的信息产业,尤其在PC这个领域,在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和国际接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1992年以前,我国对国外进口的微机整机采取了高关税的方式,大概关税高到200%多,同时还要有进口批文。这样一来,国外的PC就很难进来,于是国内PC厂家在市场占有率排名上全在最前边。但在1990年、1991年时,这些厂家的全年销量总和也就是10万台,而且质量不好,严重影响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

     1992年时,我国将批文去掉,整机关税降至20%多,零部件在9%左右。这样一来,国外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像IBM、康柏和AST等,对国内PC厂家冲击非常巨大,很多厂家被打得晕头转向、溃不成军。联想在1993年时,首次没完成任务。

     1994年初,联想开了3个月的会,认真讨论到底未来怎么做。中心议题是在国内计算机产业还能不能做,跟国际厂商比有没有优势,在资金、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这个仗打不打得。实在不行,干脆做代理算了。研究的结果,是坚决要打这个仗,联想认为有优势,这个优势主要就在本土优势上。

    就在1994年,联想做了大的调整,把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模式等彻底调整。然后又换了一个当时29岁的年轻人杨元庆来担任PC部门的负责人。从1994年起,联想电脑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长,一直持续到2001年左右。

     1996年,已初具规模的联想,发动了价格战,率先将电脑的价格拉至万元以下。这一年,联想首次成为国内市场的龙头老大,而且再也没有丢掉过。目前联想在全球PC市场位列第8位,约占2%的份额。

    但是,在柳传志和杨元庆看来,联想要做一个百年企业,要继续做大做强,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是不行的。这两年,联想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瓶颈开始显现。随着市场日趋饱和、竞争日益激烈、国外巨头逐渐了解国内市场、新的技术趋势出现和产业升级,联想开始困惑。走国际化道路,把PC卖到海外市场去,这种想法在柳传志和杨元庆的脑海中越来越强烈。

    于是,联想在2003年更换了新的英文标识,并在今年3月和国际奥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了2006年都灵冬奥会、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TOP合作伙伴。

    “想在几年以内走完跨国企业几十年才走完的国际化之路,对联想来说,这是个难题”,杨元庆说,“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国际化的‘加速器’。与IBM的合作,至少让联想节省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这段时间恰恰是有利于发挥联想既有优势的‘PC产品壮年期’”。   

    在联想看来,此次收购的对象是一个相当好的公司、一块相当好的业务。IBM电脑业务的毛利率比联想还高,为什么联想PC能赚钱而IBM却亏损呢?杨元庆表示,联想有信心也有能力让IBM电脑业务实现盈利

    此次收购IBM全球电脑业务,外界质疑最多的,一个是PC业没有发展前景,IBM在甩包袱而联想却接了,另一个是IBM电脑业务每年亏损数亿美元,联想有没有能力承担。

    对此,杨元庆认为,此次联想并购的,是相当好的一个公司、相当好的一个业务。“尽管总体亏损,但是我们认真分析了它亏损的原因”,杨元庆说,“由联想来做,我可以告诉你,肯定可以赚钱”。

    在杨元庆看来,IBM电脑目前不赚钱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IBM整个公司是一个服务导向的公司,历来都是高投入、高回报;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今天的PC产业已经是一个效率制胜的产业,如果没有效率,肯定是赚不到钱的。

    “拿到IBM电脑业务的财务报表后,吓了我们一跳。相比较联想,我们今天的毛利率是15%左右,而IBM的毛利率却高达24%。它为什么不赚钱呢?就是因为费用高,总部摊销大”。

    其次,要效率高,得有一个基础,即要有规模才行。IBM集团大的战略是关注企业客户,尤其是大型的企业客户。所以IBM电脑的客户,很少能够覆盖中小型的企业、个人消费用户等。而不做这块业务,PC就不可能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办法和戴尔、惠普竞争。

    “在联想收购IBM以后,这两个问题我有信心彻底解决”,杨元庆说,“联想和IBM合并之后,在地域、产品、客户覆盖等方面,是非常互补的,几乎没有重叠,所以我们一定可以获得更大的规模,一个世界级的规模”。

    此次收购后,新联想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达到8%,升至全球第三大PC厂商。在杨元庆看来,联想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新联想的产品和业务扩展至全球,在全球范围内与戴尔、惠普等主要对手展开竞争。

    杨元庆认为新联想一定要利用好IBM的品牌,在全球牢牢树立起高价值的品牌形象。因为有了更大的规模,杨元庆认为,新联想的采购会有更低的成本,生产制造以及整个的供应链会有更高的效率。“这将是新联想的竞争力”。   

    公众耳熟能详的“斯巴达克方阵”、“管理三要素”、“三心论”等等,这些柳传志用近乎通俗的话语归纳的联想管理精髓,尽管没有MBA学院派艰涩的理论根基,却蕴含着最实用的管理逻辑。这也正是联想国际化的基础

    在柳传志看来,办好企业有点像爬珠穆朗玛峰,目标是爬到山顶。不管是北坡上,还是南坡上,只要能爬到山顶就是好方法。联想的员工上下都知道“管理三要素”。

    三要素的第一点是建班子。核心的一点,就是第一把手本人,是不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把手如果能够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话能放在桌面上说,这个问题就好解决,就能制定出一系列的做法,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采访中,记者发现联想有些笨办法和土办法,但是执行非常严格,让员工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联想有规定,不许子女进公司。

    三要素的第二点是定战略。联想对定战略极其重视,而且柳传志认为这是联想做得比较好的一部分。一般联想采取五步法来定战略。第一、要有一个愿景;第二、要有一个战略路线;第三、要有一个中远期的目标;第四是近期的目标;第五是分步实施,进行调整。

    战略路线是五步法里最重要的一步。联想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总的指导思想是4条。第一、循序渐进,联想“贸工技”的道路也好,产品技术往核心技术转化也好,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做法,不仅仅要看准河对岸的目标,而且要想渡河的方法,一步一步来做。第二、外延式发展,联想很少用点式的方式开展新的业务,都是做了这个业务以后,在相近的业务领域慢伸一腿,一步一步的往前做。第三、说到做到,定战略的时候目标要留有余地。第四、制定路线以前,要反复分析和小范围试验,制定以后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做的要坚决。用柳传志的话说,“在不明确路况的情况下,看不清楚前面是草地、泥潭还是坚实的黄土路的时候,要小心踩上十步二十步,分析路况,看准了以后,撒腿就跑,跑的时候不要犹豫”。

    三要素的第三点是带队伍。带队伍实质上有这么几件事,第一、如何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激励措施是什么;第二、光调动是不够的,员工没本事也不行,怎么去培养他,发现新人,培训新人;第三、怎么能够有序工作,也就是说,怎么使机器有序协调,效率高,这是企业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方面的问题。

    拿规章制度来说,像开会不许迟到,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但是在联想要求的特别认真。只要你不请假,不管多重要的事情,那都不能迟到,迟到就要罚站,罚站就一定要站一分钟。罚站的方式,是把会停下来,大家看着你站一分钟,像默哀似的很难受。第一次被罚的是柳传志的一个老领导,原来计算所科技处的处长,很好的一个同事,他第一次开会被罚了。罚的时候柳传志跟他说,“老吴你今天赶上了,就非站不可,很对不起。今天你在会上站一分钟,晚上我到你们家给你站一分钟”。他站了一身汗,柳传志也出了一身汗。但这个事情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同时,在柳传志看来,讲求信用的企业,等于获得了参与市场经济的通行证。1984年联想刚刚创办的时候,还很少有人谈及诚信理论,但是那时联想奉行的就是“说到做到”的原则。1996年,讲求诚信曾救过联想一命。当时香港联想因为库存积压传出巨额亏损,合作人亏了1.9亿港元,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数字。在这种危急关头,联想的领导层竟然选择了首先告知银行亏损的消息,然后再申请贷款。此举取得了银行的信任,再次贷到了款。大局稳住之后,联想用整合的办法,把北京联想的资产注入香港联想,使北京联想成为香港联想的大股东,这对日后联想的发展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联想不是长期守信用,这件事根本就做不成”,柳传志如是说。   

    联想2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各种挫折和失败,曾经被骗、业务曾严重下滑、投资新业务曾无功而返。但这次国际化的征程,联想没有退路。在砍掉了不赚钱的互联网、IT服务等业务后,PC已成为联想最后的生存底线。PC产品国际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联想的未来

    在问及“办企业办到今天,酸甜苦辣,什么印象最深”时,柳传志表示“被骗的时候印象最深”。1987年4月20日(柳传志记得很清楚),联想在香港的一个合作伙伴在IBM拿到一个单,如果联想能够打100万美元到对方那里的话,就可以拿到40%的折扣。于是,柳传志到深圳找进出口公司,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广东先生,他声称自己很有把握来替联想做进出口。于是柳传志把300万元人民币给了他。结果一等再等,香港方面根本没有收到钱,而那个广东人也没影了。后来几经周折,把钱追回来了,但那段时间柳传志一到夜里两点就被吓醒,然后心就狂跳不止,接着后半夜就不能再睡。

    被骗只是小挫折,联想1992年在香港有一次严重亏损,3个月亏损了1700万,当时非常紧张,因为联想全年的利润才有五六百万。1993年的时候,联想PC在和国外品牌的较量中又打了败仗。1995年的时候,香港联想又大亏损。

    从1996年以后,联想的发展几乎一帆风顺,每年保持高速增长,一直持续至2001年。但是,由于互联网泡沫的影响,2001年联想制定了一个高目标的3年规划,声称3年后年收入要达到600亿元。但紧接着互联网泡沫破灭,整个IT行业陷入了低谷,联想未能如期完成目标。而且在互联网、IT服务等新业务领域的投资,也没有很好的回报。今年初,柳传志和杨元庆坦陈,联想多元化战略有失误,并陆续砍掉了互联网、IT服务等业务,收缩战线集中精力在PC及相关产品领域。

    收缩回PC主业的联想,将面对甲骨文CEO拉里·艾利森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也想卖PC机,那就必须跟戴尔竞争,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目前消费类电子、家电和PC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厂商之间必须比拼技术实力。惠普在消费类电子和PC的融合上大做文章,戴尔的打印机、服务器越做越大,东芝、索尼、三星占据了笔记本电脑的高端市场。联想环顾四周,对手都很强大。

    不过联想这一次选择了主动出击。收购IBM电脑业务后,联想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没有了本土化这一最大优势,联想面对的竞争将更富挑战。很多人认为联想此次收购带有“豪赌”的成分,对此杨元庆表示:“没有什么事是在做之前就有100%把握的,联想从来都是走自己的路,只要确信自己是想清楚的”。

     20年前,柳传志和计算所的同事们,在传达室里面开始了创业历程。卖过电子表、旱冰鞋,靠给别人做技术、服务、代理积累资金。其中经历无数沟沟坎坎,但是支撑联想一起走过来的,是要做一个长久的、有国际规模企业的信念。

     10年前,杨元庆受命重组联想的PC业务。那是联想PC正处于自己品牌创建最困难的时刻,联想不得不面对“联想PC的大旗还能扛多久”的质疑。杨元庆率领着重组后的100多人,在中关村的一栋小楼里打拼。靠着那种拼劲,联想登上了中国市场第一,并进而获得亚太市场第一的地位。

     3年前,联想制定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和国际化的联想”这一愿景,并于今年明确了专注于PC等信息产品业务的新战略,确定了国际化优先于多元化考虑的原则。在经过和IBM公司长达13个月的谈判后,国际化的联想终于起航。尽管前路坎坷,尽管充满了难测的风险,尽管要经历复杂的整合过程,但希望新联想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迈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