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制造·自主品牌 > 正文
 
只想,给我一片天地(11)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4年12月14日 09:54
     2004年11月23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来了一批神秘的客人。欧洲一家世界知名卡车公司的12名副总裁千里迢迢跑到遥远的东方,专程拜访中国重汽集团公司董事长马纯济。事前,客人通知重汽时一再强调,不通知新闻界,不惊动政府官员:“我们是专程来重汽学习的。”

    中国重汽有什么东西能使高傲的欧洲人前来取经呢?吸引他们的是中国重汽3年年平均增长65%的发展速度。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探究中国重汽快速发展的原因,然后使他们的企业,尤其是他们在国内的合资企业赶上重汽的发展速度。

    听过马纯济的情况介绍,客人们还嫌不够,又跑到了生产车间。当看到中国重汽新开发的HOWO重型汽车时,客人们惊呆了:“马先生,我们没想到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造出如此高水平的重型汽车!”或许客人们似乎感到了中国重汽即将带来的“威胁”。

    参观结束,客人竟然打破了外交礼仪,硬要和马纯济挤进一辆轿车,一再追问:“马先生,您的秘诀是什么?”马纯济略作沉思后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做法是科学决策,真抓实干。”   

    长安街上“等”车人

    时间倒推到1959年,北京长安街上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人,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不时地东张西望寻找着什么。每当有一辆重型汽车驶过,书生模样的中年人,都会两眼放光,紧盯不放。

    他就是当时济南汽车制造厂(中国重汽的前身)厂长王子开。那个年代,只有在繁华的长安街上能够“经常”看到重型汽车。为了生产新中国的第一辆重型汽车,他连续十几天蹲在街边上耐心等待、观察。遇到感兴趣的汽车他就设法拦住司机上车观察,等车到了目的地再下来仔细琢磨。

    就是靠着这股不懈的执著,济南汽车汽配厂于1960年利用外援生产“斯柯达”汽车底盘零部件的条件,测绘试制出了我国第一辆重型汽车。一代伟人毛泽东亲自参观了样车,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了中华母亲河的名字————“黄河”。就这样,“黄河”牌JN150型8吨载重汽车辉煌地载入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史册。

    可以说,我国的重型汽车工业诞生之初,便打上了深深的“借鉴”痕迹。我国许多工业,比如轿车、比如家电,都或深或浅地有着与重汽工业相同的经历。时间迈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重型汽车工业的基本状况仍是水平低、基础差、品种单一、不成系列,产品品种质量和数量均难以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缺重”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决定组建第三汽车厂,按照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方针,组建一支中国重型汽车生产的“联合舰队”。

    于是,原重汽集团应运而生,集中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重型汽车整车生产厂和重型汽车零部件厂之精华。经过几年的发展,原重汽发展成为一个横跨全国14个省市、各类大大小小的公司百余家、职工10万多人的特大型企业,整车市场占有率高达90%,成为我国重型汽车工业当之无愧的龙头。

     1989年,原重汽整套引进了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奥地利斯太尔91系列整车生产技术。这一技术系列集中了世界名牌总成,它的引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重型汽车的落后局面,使国产重型汽车迅速拉近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引发了我国重型汽车生产质的飞跃。

    在市场中重生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原重汽也开始了磨难的岁月。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重型汽车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原以生产中低吨位汽车的东风集团和一汽集团先后介入重型汽车的生产,北方奔驰的成立及其他一些企业的介入,使我国重型汽车生产能力急骤提高,在彻底改变我国“缺重”局面的同时,竞争也加剧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开始了第一轮“洗牌”。重汽集团————这个重型汽车工业的巨人在无法适应中一步步滑入困境:至1999年已濒临破产边缘:资产负债率达138.49%,累计亏损83亿元,拖欠各种费用近10亿元。

    然而,重汽仍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因此,为挽救重汽,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重汽实施改革重组,下放地方管理。于是,2001年1月18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一片废墟之上诞生。

    也正因此,重获新生的中国重汽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以强烈的紧迫感追赶逝去的岁月,用连续的翻番增长迅速打造出一个新的强者形象。重组当年即实现扭亏持平。销售收入由成立当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04年前10个月的190亿元。整车产销量由成立第一年7000多辆,迅速提高到45000辆,2004年重型汽车月产销量已超过重组前的年产销量,市场占有率更是不顾宏观市场的起伏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提升,三年劲升了三倍。2005年,中国重汽计划产销重型汽车6万辆,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25亿元。   

    以核心技术促发展

    面对国内市场不断的融合和统一,新生的中国重汽面临着内忧外困。激烈的竞争,使中国重汽决策层意识到,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成为当务之急。而随着原重汽的没落及缺乏保护,斯太尔技术也由一家独享迅速向社会扩散,重汽的技术优势瞬间失去依托。面对严酷的形势,中国重汽决定内抓提升,外抓引进。第一步,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开发力量,通过斯太尔技术的提升,再次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第二步,借鉴吸收国际当代重型汽车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采购,推出我国最高水平的重型汽车,逐步缩小与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第三步,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趋热不断加强的优势,加大与国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步伐,通过对外合资合作,生产世界一流的重型汽车。

    据介绍,中国重汽当年引进斯太尔整车生产技术时,仅各种图纸、技术资料就拉了五卡车,翻译工作进行了近三年时间。而这一切,都是由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完成的。

    技术的沉淀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而技术的瓦解同样如此。虽然此后企业起起伏伏,但中国重型汽车的先进技术,尤其是斯太尔核心技术,仍掌握在重汽手里。如何使这一宝贵的财富在市场上体现出来,并不断培育、孵化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重汽制订了“技术领先、产品领先、经营模式领先”三原则,将核心技术的提升及新产品开发放到了战略高度。

    成立的第一年,中国重汽就开发了新产品60多种,此后每年都有超过100种新产品推向市场,逐渐培育了飞龙、黄河王子、斯太尔王、HOWO四大系列产品,上国家汽车目录公告的产品已达760多种。此外,黄河8×8、10×10、12×12、14×14全驱动等特种汽车产品已达世界当代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重型汽车发展的神来之笔,在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担负起了重要的使命。   

    用创新保优势

    谈起专利,马纯济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2001年冬,他带领重汽代表团赴瑞典和沃尔沃就合资事宜进行重组后的第一次谈判。当时沃方拿出了一张产权清单,密密麻麻的清单足足有一米多长!这让马纯济十分震惊。重汽自1958年建厂,一直到2000年,40多年的时间竟然没有一项自己的专利。

    “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几乎都是这个状态,不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保护”,马纯济说,“我们的国民经济要发展,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个大问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谈判中就要吃亏。中国人不是没有技术,而是不重视产权权属。

    权属不清必然会造成比如分配不公和技术开发机制失灵等一系列问题。”“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创新提出的客观要求。”

    通过专利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搏击更广阔的市场便成了中国重汽的一项重要战略手段。

     2002年,中国重汽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得专利126项,实现了“三天一个专利”。2003年,完成专利申报190项,实现了“两天一项专利”的速度。同年,中国重汽在中国国际专利和名牌博览会上荣获两项专利金奖和一项银奖。

    专利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为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003年全国知识产权发展战国论坛会议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当年全国专利申请量百强企业排名,中国重汽集团在百强企业排名中位居第20名。这一排名不仅在全国大型汽车企业中遥遥领先,而且在全国机械制造企业也居领先地位。   

    要追上世界步伐

     2003年6月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重汽与世界第二大重卡制造商瑞典沃尔沃卡车公司签署合资协议。这是我国正式批准的第一份重型汽车中外合资协议。

    根据合同约定,双方合资期为30年,总投资额16亿元人民币,共同组建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首期产品中,沃尔沃FM系列车是沃尔沃卡车公司历时5年,于2002年推出的最新一代产品。合资企业生产的是世界当代顶级重型卡车,产品纳入沃尔沃全球销售网络。

    “我们引进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请了一个世界级的老师,”谈起合资的目的,马纯济如是说。合资企业成立后,双方交往更加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缺少开发能力,缺少核心技术,缺少自己的品牌,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致命伤。产品开发能力薄弱,产品更新速度缓慢,受制于国外汽车厂商,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通病。为改变这种现状,马纯济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思想。即在加紧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的同时,广泛吸纳世界重卡先进技术,坚持自主设计、自主开发,不断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为企业更长远的发展凝聚动力。

    中国重汽有多年的重型汽车生产经验,中国重型汽车技术发展中心是我国汽车行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心具有先进的计算机设计手段,拥有国内领先的发动机试验室,具备整车检测,部件试验、发动机试验、材料分析功能。并集中了整车、车身、底盘、发动机、电器、标准、应用工程等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8月发布的国家认定企业中心2003年评价结果中,重汽技术中心由上年度的第175名跃居第33位,超过一汽、东风集团,名列汽车行业前茅。

    与沃尔沃合资协议签订一年后,中国重汽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系列重型卡车。该车博采世界重卡之长,大量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仅企业自己的专利技术就运用了一百多项,多项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公司总经理蔡东满脸喜气地亲自驾驶着用了近一年时间精心打造的HOWO重型汽车下了生产线。HOWO系列重型卡车,是中国重汽面向国内市场开发的“国际化产品”,被业界誉为“重卡领袖”。它在完善了中国重汽产品结构的同时,也使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向世界水平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总经理蔡东这样解释“国际化产品”,就是吸收、借鉴国际先进开发理念,大量利用世界顶尖技术,让国内用户用上最先进的重型汽车。

    目标:推进1000里

     2004年9月,汉诺威国际商用汽车展览会上,马纯济遇到几个不一般的外国朋友,其中包括重卡领域的风云人物————沃尔沃、奔驰等公司的老总们,会后大家相约一起喝咖啡。席间,一位老总半开玩笑地对马纯济说:“马先生这次参会我们还能相聚,不知道下次我们哪位被你挤出去啊。”

    马纯济笑着应道:“我们不想挤出在座的任何一位,我们只想大家都让出点地方,给我一片天地。”

    在快速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中国重汽的老总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马纯济并不掩饰他的用意:“赶超世界水平,拓展国际市场。”

    在新重汽成立的第四个年头,他们制定了可谓“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2005年将中国重汽的产品国界向外推进500公里,整车出口在今年的基数上,每年增长10倍。

    目标令人吃惊,也让人振奋。然而这话却出自一向稳扎稳打的马纯济之口,使人无法不相信。目前,中国重汽也正按这一思路构筑战略布局,一些成熟地区已经建立起了重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今年,中国重汽出口创汇有望突破5000万美元,明年计划创汇1.5亿美元。

     2005年中国重汽的目标是产销重型汽车6万台。中国重汽满怀信心地等待明年HOWO重卡7系列的市场检验。不仅在国内,还在国外。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