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制造·自主品牌 > 正文
 
颠覆者奇瑞(5)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4年11月25日 09:38
     10月18日晚20时55分,奇瑞汽车公司办公楼上的灯光在黑暗中格外清晰。公司的大门外,几个出租车司机在微寒的夜色中边抽烟聊天边向里面张望。

    这是奇瑞公司一个普通的夜晚。熟悉的出租车司机每天都会来这里等待因为加班而错过班车的人。

    这又是属于奇瑞的独特景象。在收入丰厚、私车比例很高的合资轿车公司中,这样的情形早就无缘一见了。作为中国轿车前八强中唯一没有对外合资的企业,奇瑞选择自主开发道路显得有些“另类”,在这里,“另类”的同义词就是艰辛而异彩纷呈。

    记者印象 “黑马”这样证明自己

    黑马起“风云”。“风云”是奇瑞的第一款轿车,它与桑塔纳、捷达、富康属于同一档次,价格却比它们低了三分之一————只有8.8万元。在车市价格坚挺的2001年,这样的价差已是明显的竞争优势。

    当年,奇瑞定下了2万辆的销售目标。一位奇瑞的员工曾不无担忧地告诉家人:“公司说今年要卖2万辆,这不是胡搞嘛!”结果,那一年奇瑞以2.8万辆的成绩收官,销售额达到29.3亿元。这家地处安徽芜湖的小汽车公司一跃成为当年最引人注目的轿车新星。

     2002年,奇瑞加速前行:销售量达到了5万多辆,销售额超过了52亿元。这一年,奇瑞开始书写新的质量记录:在天津国家汽车检测中心顺利通过“国内首次汽车侧面碰撞”试验,各项指标均优于欧洲标准,这是我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例“侧面碰撞”试验;2002年8月,德国莱茵公司宣布奇瑞公司为中国同行业首家顺利通过ISO/TS16949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3年的奇瑞让人眼花缭乱:QQ、东方之子和旗云三款新车在半年之内登台亮相,奇瑞迅速成长为一个多品牌、多系列的汽车制造商。是年,奇瑞轿车的销量达到了9万多辆,销售收入82亿元,进入国内轿车销售前八强。

     2004年4月,第20万辆轿车走下奇瑞公司的生产线。从零到20万辆,奇瑞仅用了3年时间。

    在合资企业垄断中国轿车市场大部分份额、引进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土生土长的奇瑞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上市第一年就实现了整车出口。2003年奇瑞轿车出口量达到了1200辆,占据了当年中国轿车出口量的85%。今年前10个月,奇瑞轿车的出口量已经超过了8000辆,这一数字几乎是去年全国轿车出口总额的6倍。虽然奇瑞的领导层不愿意说出具体的出口目标,但他们的表达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奇瑞的国际销售公司已经向国内销售公司提出了挑战。”

    国内轿车企业CKD组装愈演愈烈的时候,奇瑞率先将自己的CKD件出口到了国外。2003年,奇瑞与伊朗SKT公司签约,由奇瑞提供技术转让和工厂设计,在伊朗为SKT公司建立一个汽车整装厂,这是近20年来伊朗政府第一个批准建设的整车项目。此后,双方又签署了CKD件采购协议,由奇瑞向SKT出口CKD件组装。2004年11月,马来西亚ALADO公司又成了奇瑞的CKD件组装商。

    与老总对话 “奇瑞永远是个小学生”

    记(以下简称记):您是哪一年来奇瑞的?

    尹同耀(奇瑞汽车公司总经理,以下简称“尹”):1996年。

    记:当时这里是什么样子?

    尹:一片农村。

    记:您原来在一汽大众,刚来奇瑞的时候有落差吗?

    尹:当然有落差了。比如说办公室,那边条件已经很好了,这边还是草棚子,两边的条件没法比。

    记:当时设想过8年以后奇瑞的情形吗?

    尹:没有设想过。当时没有那么高瞻远瞩。

    记:奇瑞的发展符合您的想象吗?

    尹:已经超出了当时的想象。当然,随着奇瑞的发展,我们对奇瑞的期望值也提高了。

    记:奇瑞在国内汽车业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尹:小学生。奇瑞永远是个小学生,永远需要学习。

    记:奇瑞从零起步至今,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个成功的公司,您认为奇瑞成功了吗?

    尹:多半是成功的。

    记: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呢?

    尹: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国际化开拓这些方面比较成功。

    记:早期奇瑞的口碑并不好,原因是什么?

    尹: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把配套体系建立起来。

    记:现在的质量状况如何?

    尹:目前奇瑞轿车的首次故障里程和间隔故障里程均已达到了1.2万公里,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指标已经与合资企业持平,有些指标已经超过了合资企业水平。

    记:如果奇瑞从今天起步,会不会成功?

    尹:任何时候都有可能。

    记:如果有一家新进入汽车行业的公司,您会给它怎样的忠告?

    尹:有许多民营企业来挖我的人,我托人告诉他们,你到我这里来,我告诉你怎么起步,怎么避免弯路,他们挣钱也不容易。

    记:如何评价奇瑞所走过的道路呢?

    尹:奇瑞走了以前家电企业过去走的路。以前我们中国出口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像纺织品,在现在这个时刻,我们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自己品牌的、中国人做老板的产品。我们希望改变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低档的形象,希望有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记:如果用一句话描述奇瑞,您希望是哪一句?

    尹:新兴的国家需要有新兴的企业做支撑。当年日本曾有句“Japan am-bitious(日本,有志气的)”的口号,我希望是“China,ambitious”(中国,有志气的)。

    记:如果有一件事让您睡不好觉,那会是什么?

    尹:改变奇瑞公司的口碑。

    记: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尹:当年的“Made in Japan”和现在的“Made in China”是一样的,在很短时间之前韩国制造也是西方人瞧不起的东西,但现在就不同了。

    记:奇瑞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尹:让人尊重的企业。

    记者印象 超乎想象的艰辛

    奇瑞项目缘自芜湖市政府对汽车项目带来的产值和利润的向往。但与某大集团原本板上钉钉的合作突然发生变故,使奇瑞的汽车梦突然搁浅。也正是这个意外打击,把奇瑞逼上了自主开发的道路。

    开始只有一片荒芜的农田。尽管创业者知道“选择了汽车就是选择了苦难与艰辛”,但现实的艰难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首先需要寻找能将梦想付诸实施的人。奇瑞项目的领头人四处求索,动用了老乡关系、同学关系的感情牌,再打出热情与执著的感动牌,创业之初的“八大金刚”于是从全国汇聚内陆小城芜湖。

    创业初期最艰难的莫过于“户口”问题。1997年3月公司成立的时候,名称是“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公司由安徽省政府和芜湖市政府下属的5家公司共同投资,注册资本为17.52亿元,公司的主要设备是以2500万美元买来的英国福特的一条生产线。“零部件公司”的出身,意味着奇瑞不能合法地生产和销售轿车,只有获准进入生产目录,奇瑞才有生存的可能。

    “安徽零部件工业公司”的第一款轿车在1999年12月下线了。2000年,这个没有“户口”的企业共生产了2000辆轿车。在安徽省和芜湖市两级政府的帮助下,奇瑞汽车被指定为芜湖市出租车用车,“奇瑞”得以暂时生存下来。

    寻找户口的艰辛已经无法复制了,即使是当事人也不愿渲染那段历史。结果是,2001年1月,“安徽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股权转让的形式正式加入上汽集团,公司更名为“上汽奇瑞”,终于登上了国家机械局撤消前最后一次公布的车辆生产管理目录。

    奇瑞是个“多快好省”的项目。由发动机破土动工,到第一台奇瑞轿车下线,再到形成6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奇瑞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而奇瑞的单车投资,仅相当于国内同类车型的五分之一。

    与老总对话“提供性价比高的汽车”

    记:奇瑞为什么选择自主开发道路?

    在奇瑞起步的时候,合资已经成为轿车行业的主流了。

    尹:客观上讲,我们没有条件合资。

    从我们内部讲,我们也不愿意选择合资。

    因为在合资企业中在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都无法自己把握。

    记:奇瑞当时就确定走自主开发做自主品牌的道路了吗?

    尹:大的思路有,但不是很清晰。

    自主开发是完全被逼出来的。

    记:您的信心从哪里来的呢?

    尹:从经验和教训中来。世界市场分三六九等,车厂也分三六九等。发达国家有富人也有穷人,也需要一些便宜的汽车,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如中欧地区出现了一些经济危机,以前需要些豪华型的汽车现在转而需要一些实用的汽车,而过去经济水平比较差的地区如前苏联地区,经济在恢复收入在增加也需要汽车产品,世界市场对高性价比的、实用型的产品的需求量正在增加,能提供这些产品的车商却在减少或消失。我们就是要抓住这种市场机遇。

    记:跨国公司的产品系列都很丰富,它们也完全有实力进军这些市场。

    尹:它们的性价比不行。它们基本上没有低端车。

    记:可它们完全有实力制造这样的产品。

    尹:我们能提供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汽车。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外国人无法比拟的。

    记:奇瑞挖了相当多的人才,有国内汽车公司挖来的,还有海归和跨国公司的高级职员。

    尹:有些人在国外车子、洋房都有了,但发展的空间也很小了,他们心有不甘。

    记:如何评价奇瑞引进人才的质量?

    尹:有些领域里已经有世界级的人才进入奇瑞。不能说百分之百的成功,但大部分是成功的。奇瑞是在拼命干,最起码我这个老板是在拼命。

    记:对本土人才有信心吗?

    尹:当然有。有个外国教授面试了12个EMBA,说这12个人每个都比他强,并且他们还在学习,还渴望知识,还有潜力,如果这些人在发达国家,早就从南跳到北从东跳到西了。但我们的经验还比较少。

    记者印象 自主开发的路径

    奇瑞与合资企业的最大不同,是他选择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道路。

    自主开发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它要求资金、技术、人才一个也不能少。从零起步的企业在后续产品开发方面的压力,远远地超过奉行“拿来主义”的合资企业。

    “风云”成功了,但奇瑞却不可能只靠“风云”吃饭。于是,两年之后,奇瑞在半年之内推出了三款新车。

    秘密武器就在一街之隔的“佳景科技有限公司”。这家设计公司的技术中坚,是奇瑞从其他国有大型汽车企业里“发现”的。这些曾经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技术人员,终于在奇瑞找到了施展才能的平台,而求贤若渴的奇瑞也给予了他们最充分的信任。他们能量积蓄释放的结果,就是QQ、东方之子和旗云的面世。

    自主研发,始终是奇瑞的立厂之本。成立之初,奇瑞就确定每年的研发投入不少于销售额的百分之八。2003年,奇瑞更是投资2.5亿元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近1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技术人员在这里为奇瑞酝酿未来的新产品,而这个研究院的目标就是“在未来数年内将其打造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研究院。”

    在奇瑞的战略构想中,目前的国际合作是其自主开发的第二阶段,已有的4个车型的开发是第一阶段,第三阶段是自己设计较小、较低档的产品,并向设计高端产品爬升;第四阶段,则是达到完全自主开发水平。

    与老总对话 “要以市场换技术”

    记:为什么奇瑞的产品在外观上会引起那么多的“官司“呢?

    尹:没有任何人和我打官司。

    记:有的公司在指责奇瑞。

    尹:任何一个新的企业可能会对别人造成威胁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记:这个问题奇瑞一直很低调,您能证明奇瑞没有问题吗?

    尹:事实已经证明了。

    记:奇瑞就不想说什么吗?

    尹:我们没有侵犯任何人的知识产权,也不希望任何人侵犯我们的权利。

    记:据我所知,奇瑞为此也付出了代价,比如QQ就因此多进行了几次碰撞试验,QQ本来不需要这样的。

    尹:是我们自己需要,我们需要不断检验自己的产品。

    记:如何评价奇瑞在第一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呢?

    尹: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经验、能力不高,参考的东西有太多的痕迹,容易引起别人的非议。当然,参考天下的车也是一种本事,所以我们现在博采众长的本事已经有了。

    记:现在奇瑞也在进行委托开发,在委托开发中怎么坚持自主呢?

    尹: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比如发动机很关键,我们就自己开发,工程设计也是我们自己做的。但在审美观念、造型趋势以及对美学的把握上,我们还有很多欠缺,委托开发的也主要是这些部分,这些部分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所占比例很小。

    记:产品的概念和要求是由奇瑞提出来的吗?

    尹:对的。

    记:奇瑞在委托开发中参与了多少呢?

    尹:我们是全过程参与。

    记:对方愿意吗?这毕竟是学习人家的核心技术。

    尹:谁都不愿意教太多给徒弟。

    但是我们有大市场,他们就得听我们的,这就是以市场换技术。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