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那个冬天,丁玉华离开县经委主任的位置,到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轮胎厂干厂长。那年,企业的利润急剧下滑了70%,只有316万元,经营陷入了困境。看着仓库里积压如山的黑色轮胎和统计报表上的一连串负数,丁玉华有了无望的感觉。
当时,中国轮胎行业有四大家族之说,即上海大中华、上海正泰、青岛黄海、黑龙江桦林。丁玉华所到的企业叫威海轮胎厂,一年多之后改名山东轮胎厂。当时已经注册使用十年的“三角”牌轮胎商标,在四大名牌光芒的遮隐下,显得那样暗淡。我们无法猜测,在那种无望感觉下的丁玉华,当时是否有过要“创造辉煌”的想法,是否想到了十几年后“三角”会成为国内销售额最大的轮胎,是否想到有一天他会与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轮胎霸主争夺市场。
13年后的2003年,“三角”的利润为2.16亿元。在美国权威行业期刊《橡塑新闻》周刊公布的全球轮胎75强中,三角集团从2002年起列第12位,它的前面已经不再有中国企业了。此时,国内轮胎市场已经历了几番洗牌,其中的高端市场部分,被法国米其林、日本普利斯通、美国固特异、印尼佳通、韩国锦湖等国际名牌占去近七成,一些当年的国内名牌企业正在为这些国际名牌充当制造商。
转折始于“冒”
在赴任威海轮胎厂之前,丁玉华对轮胎行业并不陌生,在进入政府工作之前,他就担任过山东荣成一家生产轮胎的小橡胶厂党委书记,这家企业后来易名为成山集团,在2004年度美国《橡塑新闻》全球轮胎75强中列第16位。
上任伊始的丁玉华提出上全钢子午胎项目。2003年以后,中国的全钢子午胎正在经历一轮跃进式的发展,而在当时,国内不用说全钢子午胎,就连半钢子午胎还不多见,各种各样的橡胶企业都在争先扩大斜交胎生产规模。轮胎产品中,斜交胎属于低技术含量的低端产品,子午胎则属于高技术产品,具有高速节油的优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轮胎子午化率在90%左右,我国轿车(半钢)子午化超过95%,但技术含量最高的载重汽车(全钢)子午化程度仅36%。
按照我国十五规划目标,2005年载重(全钢)轮胎子午化率应达到45%,2015年达到80%。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威海轮胎厂这样主要生产农用车辆轮胎的企业上全钢子午胎项目,丁玉华的想法一提出,就遇到了来自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国家主管部门的明确表态:不同意上。原因有三:该企业没有引进的技术;该企业附近的另一家企业已经获批上一条年产10万条的全钢子午胎项目;该企业没有足够资金。另一方面是企业领导班子内部的担心:哪里找技术?哪里找钱?哪里找人才?总之一个字:难。
据企业的一位管理人员回忆,厂领导班子形成一致意见实际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厂长的执著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丁玉华看来,当时上不上子午胎项目直接关系到企业“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决心下定后,一方面是开始了找技术找资金的艰难努力,而这与另一方面的审批相比,也许还要容易许多。那个年代的审批,要分几条线同时上报,通过省化工厅上报化工部,通过市经委上报省经委、国家经委,通过市计委上报省计委、国家计委,然后化工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再协调意见,最后由国家计委报请国务院再批复。
1992年12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了已更名为山东轮胎厂的50万套子午胎项目,其中38万套半钢,12万套全钢。
在采访三角集团前,为了了解轮胎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记者采访了轮胎行业的几位专家。橡胶行业协会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全钢子午胎由于技术要求高,要产生效益至少要达到年产50万条的生产规模。记者找到的资料却显示,当时国家批复的全钢项目都只有一二十万条。当记者就此问题向丁玉华请教时,他笑了笑,算是默认。看似轻松的一笑,背后是并不轻松的故事————作为国企,三角干了“严重违规”的事:把国家批复的38万条半钢轮胎指标大部分生产成了全钢轮胎。更让人担忧的是,当时国内全钢子午胎并没有什么市场,连国际知名公司在华合资生产的都是半钢产品。
五年之后,国内全钢子午胎消费增长了五倍。2000年以来,国内全钢市场容量每年平均增长60%。时至今天,人们再谈起这件事,甚至包括当年行政部门的审批者,都称赞三角有眼光有魄力,后来三角一度占据了全国全钢子午胎市场25%的份额,即使在中资、外资、合资纷纷上马全钢项目的今天,三角仍保持了近20%的份额。从默默无闻到今天的行业领头羊,当年的执著和“违规”奠定了决定性基础。而在当时,作为国企领导者的丁玉华和他的伙伴们所冒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老国企的管理者大都喜欢以国家的每个五年计划来算做一个时间段。采访丁玉华时,他很少用公元历法的年来表述事件发生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八五”中期、“八五”末、“九五”开始时这样的表述方法。“八五”成为三角大发展的阶段,产值和效益均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1995年的产值达到了14.5个亿。1995年度全球轮胎行业50强排名,山东轮胎厂排到了第35位,居国内第4。
“配钥匙”理论
上世纪90年代初,三角为上马子午胎项目,花了几千万元费尽周折从国外公司买到了一项全钢技术和一项半钢技术,此后十多年的三角,再也没有从国外买过新的技术。然而三角的技术却始终没有落后于跨国公司。丁玉华告诉记者,三角产品的某些指标甚至已高于国际知名公司。
三角走出了时下国内企业常常陷入的一个怪圈“引进—落后—再引进”。怪圈背后实际是一种我们不愿接受的分工规则“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劳力”,但跨国公司对技术的垄断又使我们不得不为之。当年三角引进技术时,专家来调试一台设备就收费几百万元,调试一种产品也要50万元,还不保证质量。轮胎技术跟着汽车跑,汽车技术开发日新月异,轮胎技术创新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快速的阶段。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只能受制于人。
三角有一个“配钥匙”理论,当年引进的两项技术被视为打开技术大门的“老钥匙”,通过对世界最新技术理论的吸收研究,用理论对技术进行破译,并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数学模型,开发“软件的软件”,从而配制出“新钥匙”。
为了配好“钥匙”,三角建立四个层次上的技术力量:最基层的是负责现场技术应用的技术员;高一层的是技术开发人员;再高一层的是负责理论与技术结合的高级研究人员;最上层是与大学、研究所合作建立的“纯理论”研究专家队伍。近年来,三角先后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建立起合作关系,组建了国家级的技术开发中心,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
近年来,三角用于科研开发的费用每年都占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完成了轿车、轻卡、载重三大系列56种规格100余个品种子午胎的研制开发。目前研发能力达到平均每10天就推出一个新产品的水平。如无内胎工程系列轮胎、子午工种胎等起到了填补国内空白的作用。
为了给新产品开发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撑,三角集团从世界各国购置了200多台套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如企业拥有的四鼓成型机,目前全世界也仅有6台在使用。丁玉华对检测设备尤其重视,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经验让他明白,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使用同样的技术,为何有时质量就不如人家呢?问题就出在稳定性上,人家是用机器测,永远是一个标准,而中国企业用人眼测,自然不稳定。为此,三角不惜多花钱,进口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耐久性测试仪、同心度测试仪等。
当子午胎技术渐趋成熟时,三角又把目光盯住了更先进的智能轮胎、环保轮胎、保气轮胎等。如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开发的智能轮胎项目,被认为是未来方向,轮胎的状态可以通过车内的仪表盘显示,不会发生因车轮飞落而造成的翻车事故。保气轮胎则是在轮胎发生破漏时,能够自动修补,确保汽车继续行驶150—200公里以上。
不买技术买脑袋,是丁玉华的一个理念。他为从国外引进的一名技术专家开出了税后100万元的年薪。与此同时,国内的竞争对手也盯上了三角的人才。猎头甚至在三角厂区对面的宾馆里包下了房间,对高层技术人才开出了150平方米住房、私车和30万元年薪的条件。
几年下来,依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轮胎核心技术理论,三角已有了32项自己的专利技术。
是否合资的选择
中国汽车配件大市场吸引着世界上著名的轮胎公司,但由于长期的较高关税,轮胎巨头纷纷到中国来独资或合资生产。世界十强除了德国大陆公司外,全部在中国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中国的轮胎企业在一轮又一轮的招商引资中纷纷参与了合资。
三角也动过合资的心眼。在中国内地扩张速度最快的印尼佳通公司与三角曾进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接触。佳通目前在中国内地已有5家企业,合起来排名2004年度全球轮胎企业第14位,在中国内地仅排在三角之后。当时谈合资时,三角当然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
最终两个原因导致合资没有谈成。
一是在控股问题上,双方坚持都要51%控股;二是在产品发展方向上,三角瞄准未来市场要上全钢项目,而佳通则要上当时市场需求旺盛的半钢项目。
丁玉华从没有拒绝过外来资金,即使在今天,仍旧欢迎国外的战略伙伴,但主导权必须在我的想法一直伴随着他。一直在关注行业动向的丁玉华近来突然有了一个疑问:原先的某些业界同仁和竞争对手,合资以后有了资金有了技术,怎么反而每况愈下呢?其实这是今天在研究企业合资战略时,不少专家和官员在反思的一个问题。
在对外合作方面,三角也有教训。
三角曾与一家国外公司合作,由该公司在国外某地销售三角产品,没想到这家公司却把三角产品低价倾销,结果一下子砸了三角的品牌,至今三角还无法重归这一市场。
1∶1的市场理想
正当国外知名品牌纷纷进入中国的时候,三角也把目标瞄准了国门以外。目前,三角的替换胎市场已经做到了世界上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今年预计出口额为1.8亿美元,约占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在丁玉华的计划里,6年之后,也就是2010年,产品规模要做到150个亿,而市场分布则是国内国外1∶1。丁玉华对记者说:市场是没有国界的,只有币种的不同和地域营销策略的不同,未来哪里有市场,哪里就会有三角。
出口已成为我国轮胎工业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轮胎出口超过3500万条,同比增长13.64%,占总产量的34.8%。其中子午胎出口1507万条,占出口总量42%,同比增长42.78%。今年上半年轮胎出口交货值达69.67亿元,同比又增长42.14%,而子午轮胎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继续提高,达55.43%,特别是全钢胎出口量翻了近一番。
三角已在166个国家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78个国家获准注册。在美国申请英文商标注册时,还遇到了一点不大不小的麻烦。1999年7月,三角的注册申请被美方驳回,原因是该商标已经注册。申请经过调查发现,抢注者是三角原来在美国一家经销商的子公司。这家经销商为抢注三角商标,同时规避商标国际法规,而让其子公司进行注册。后来该商标又被转让到另一家叫做CMA的公司,该公司是上海轮胎的一家控股公司。后与上海轮胎反复协商,在2002年6月终于将商标转回了三角公司。无独有偶,三角1999年在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南非注册商标时也遇到了差不多的麻烦,最终通过协商获得解决。
走出国门后的一次次冲突历练了企业:2002年应诉秘鲁“反倾销”成功、2004年在巴基斯坦打假……
三角的新老员工都知道,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始终是他们的董事长丁玉华“心向往之”的情结。丁玉华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组织人员研究的一个课题是,在国外如何做好售后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