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东升,1957年出生,现任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并取得博士学位,曾长期在对外经贸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部门工作,1993年创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1996年组建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应邀出席美国华盛顿《财富》全球论坛。
2003年8月1日,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正式开业,“泰康”的创办人陈东升也亲临现场。本报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保险业的传奇人物。初次见面,陈东升董事长就以其儒雅的外表、轻松的谈吐、机智的语言、坦诚的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产生浓厚兴趣。
最好的创新是率先模仿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企业家,陈东升善于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企业界广为流传着他的一句经典名言:“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对此,他解释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率先模仿”就是“后发理论”的核心。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尤其应该充分学习并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大胆的快速的模仿走捷径,达到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全面提升本国经济水平的目的。同样的,企业最好的发展也是在模仿中逐步提高。泰康人寿作为业内一家新兴的保险公司,要充分借鉴其他发展历史长久的保险公司的经验,寻找一条捷径,把国外保险巨头数百年积累的先进做法搬过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与理念。
这种理论使得泰康能在很多做法和理念上不断创新。比如“一张保单保全家”就是泰康根据客户、市场的需求,在保险界独家推出的保险新模式。用陈董的话说就是好比吃饭,以前大家喜欢一桌吃,后来为了节省时间,商家推出了套餐,但人们又发现品种不够,于是就有了自助餐,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面对国外保险公司的虎视眈眈和国内保险业的激烈竞争,陈东升却显得镇定自若,他总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针对消费者可能更为信赖国外品牌的保险这一问题,陈东升说:“顾客当初购买彩电时,也都更认同国外的品牌,但经过十几年发展,并引进了先进的彩电生产线之后,国产彩电的各项指标已不亚于进口彩电,现在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保险业的发展也将如此。”他说,人寿保险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美国现有1600多家保险公司,而中国只有十几家;美国家庭收入的百分之十以上用于购买保险,而中国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问题不在于企业的生存,关键应该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保险。
对于什么是保险,陈董提出了新的理论:保险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保险不仅成为理财的一种手段,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保险的作用也就达到了。人们在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后,如何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在退休后,如何保持退休前的尊严和生活品质,便是购买保险的意义所在。
企业文化不可模仿
经营一家大型企业,除了要有必备的经营才能,更要有坚强的意志。陈东升在1996年创办“泰康”时,其掌管的嘉德拍卖公司正如日中天,但他毅然选择了保险,一切从零开始。经过7年的拼搏,泰康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如今的陈东升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仍是每天忙忙碌碌,奔走于全国各大城市之间。他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有这种旺盛的斗志和活力?
陈东升介绍,他年轻时梦想做一名大学教授,根本不曾想过会成为一名企业家。尽管如今没有按照年轻时候的理想去走,但依旧坚持着当初的信念: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甚至在陷入困难时,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许多人都知道,创办企业最难的是头三年,很多人就是在这时打退堂鼓的。其实只要再咬牙挺一挺,就可能实现成功。
如今的“泰康”已是保费突破50亿元的中国第五大保险公司,保险净资产达2.5亿美元,更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AAAˉ级信用等级的寿险公司。然而,陈东升并不满足,他依然强调企业独特的品质。他说:“企业很多东西都可以模仿,但惟一不能模仿的是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定位。”对于“泰康”的定位,陈东升自信地表示,“泰康”照目前的发展肯定要进世界500强,“它不一定能成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但要做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中服务最好的公司”。
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叫“机会成本”,陈董对此也深有感触,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只是选择不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既然自己选择了企业经营这条路,就必须坚持,或许失去了悠闲的生活,但却拥有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丰实。他说:“这就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