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们在影院中被《人骨拼图》中的恐怖场景吓得哇哇大哭,当父母看到《周渔的火车》中不期而至的性爱场面惊慌地让孩子闭上眼睛,当电影的影院消费空间甚至比开路播放的电视表现空间还狭隘,当电影审查在市场压力和舆论压力下左右摇摆,当电影投资者、制片人、创作者在来回动摇的审查标准下无所适从的时候,电影分级或者说在中国实行电影分级的呼吁通过电影界政协委员们、通过各位处在第一线的电影导演、通过电影学者,再一次被提出来,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话题。 电影分级是伴随电影作为文化产业、一种娱乐消费形式的发展而出现的。1966年,美国电影协会就开始提议分级制度并获通过。目前,世界上各主要电影生产和发行的国家/地区都陆续实行了分级制。好莱坞电影有五个级别:G级(General Audiences/普通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PG级(Parental Guidance /家长辅导级:许可所有年龄人士观看,但主题及内容不一定适合所有儿童,宜在家长指导下观看)、PG-13(13岁以下特别辅导级:强烈建议13岁以下儿童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等)、R级:(Restricted/ 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NC-17级:(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17岁或者以下观众禁止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爱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近几年国内影院上映的一些美国片,如《真实的谎言》、《拯救大兵瑞恩》等因为其中的暴力和血腥场面被定为R(限制)级。加拿大的电影分级制度与美国大致相似,也从普通级到成人级分为五级。香港电影的分级也从普通到成人分为Ⅰ级、ⅡA级、 ⅡB级、Ⅲ级。这些分级基本上都是以观众年龄来划分的。 实际上,在中国,电影分级的呼吁也早在15年以前就出现过。1989年3月,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甚至还发布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其中规定:对部分影片实行分级。通知明确划定几种“少年儿童不宜观看”(简称“少儿不宜”)的内容:1、凡有强奸、盗窃、吸毒、贩毒、卖淫等情节的影片。2、凡有容易引起少年儿童恐怖感的暴力、凶杀、打斗情节的影片。3、凡表现性爱及性行为情节的影片。4、凡表现社会畸形现象的影片。当时规定,凡经审定为“少儿不宜”的进口及国产影片,均应在片头加印“少儿不宜”字样,以示区别。对此类电影,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一切放映单位,均不许组织少儿专场放映,不许租供中小学校少儿观看。对少儿一律不售门票,不许少儿入场(售票、入场时需检验学生证或户口本等有关证件),并不得提供电视台播放。但是,这一电影的分级措施却生不逢时,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的变化,很快便夭折了。从此就搁置了10多年,直到现在,电影分级在中国仍然还是一个悬念,更准确地说甚至像是潘多拉的魔鬼盒子,有人害怕这个盒子一旦打开,中国电影将成为一个恶臭的文化垃圾场。 其实,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电影分级,当然是因为人们认为分级对于社会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分级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保护未成年电影消费者的利益,让他们尽可能不接触、少接触或者至少不在无意中被迫接触不适宜他们身心健康的视听信息。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状况不同,对信息的感受和判断也不同。例如,影片中一些反社会行为、语言和行为暴力即便是作为反面因素出现在影片中,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而恐怖、血腥、性爱场面对于生理心理成长没有完成的青少年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分级可以提示家长、老师以及其他成年人乃至社会引导、限制,避免让青少年观看不适合他们的内容。至少,我们成年人可以避免在无意中让孩子们接触到他们不应该、甚至也是他们不愿意接触到的内容。目前,中国放映的许多进口片和国产片实际上如果按照美国的分级体系的话,都已经属于PG-13甚至R级的影片,但是我们在放映时却没有任何提示和限制,以至于许多家长在毫无知晓的情况下将孩子带入了影院,对孩子身心健康带来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所以,分级的重要目之一就是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同时,分级也是保护成年电影消费者的利益。成年人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水平不一样,因此,对电影内容的需要和对娱乐强度的需要也肯定不同。如果电影不分级,按照照顾下限的原则,电影内容就必须符合青少年甚至4-5岁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在这样的限制中,电影表现生活的深度、丰富性以及娱乐元素的使用都必须降低到孩子的接受水平。于是,成年人的电影消费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正如电影导演张元所感叹:我们不可想象一个已经成熟的人和根本没有长成人的人,他们对于电影的欣赏会处于同一水准。一个成熟的人欣赏电影以及对于世界的看法、观念和道德水准与那些未成年人是不一样的。电影分级,就意味着拉开了成年和未成年的观众界限,在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同时也保护成年人利益。 当然,电影分级也会为电影生产和创作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促进中国电影走出限制过严、产品同质化严重、娱乐消费能力不足的困境。电影不分级,电影审查就必然遵循宁可更严不可更松的以孩子接受水平为参照的基准原则,因而所有的电影都必须“老少咸宜”。于是,电影中的台词、场面等等都要适应孩子接受,甚至电影中的抽烟镜头、反面人物说粗话、乃至造型等等都可能在审查中受到非议。“一刀切”的审查制度使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艺术自由难以保证。如今中国电影的投资人、创作者往往不仅考虑观众看什么,而且要考虑审查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政府在电影市场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电影审查尺度相对就宽松,而政治压力大的时候,审查就更加严格,标准缺乏统一性,创作者和投资人对电影创作缺乏信心。甚至有时候往往还要准备两个版本以备审查。而实行电影分级以后,就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审查电影,就像婴儿商品和成年人商品的标准不同一样,适合孩子看的电影和适合成年人看的电影标准也是不同的。 许多人都因为知道香港有“三级片”,所以误以为实行电影分级,就是为所谓的“黄色”电影提供合理性。香港电影的分级制度始于1988年。香港上映的电影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老少咸宜的影片;第二级为限制级影片,又分为A、B两级,12岁以上、18岁以下少年需有家长陪同方可观看;第三级则只允许18岁以上的成人观看。三级片既有色情片,也有暴力片,色情三级片的比例占多数,因而一般人在提到三级片时常常专指色情片。正因为如此,一些人就谈分级“色变”。 其实,电影分级,并不仅仅是针对“色情”内容,还包括暴力场面、血腥场面、社会的边缘状态、反社会常规行为、另类事件,甚至包括脏言秽语、抽烟酗酒等等,都是分级需要考虑的。而最重要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国情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电影市场的规范不同,分级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中国,由于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大、市场规范不完善,目前肯定不能像美国电影那样允许所谓的NC-17级别的电影或者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所谓“成人电影”合法化。所以,中国电影的定级底线目前肯定要比西方国家高,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分级。实际上,现在我们影院中的电影中,已经有许多电影是必须分级的,否则就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有时候可以说是极端不负责。例如,在进口电影中,中国观众熟悉的《拯救大兵瑞恩》在美国的电影分级中属于R级,即限制级,该级别的电影13岁以下孩子不宜观看,17岁的以下的青少年必须在成年人同意、监护或者引导下才能观看。但是在中国公开放映时,由于没有分级制度,所有的孩子都可能在没有接受任何警示的情况下接触到这部电影中大量的血腥和暴力场景。在中国影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们带着孩子去观看那些本来应该定为不宜孩子观看的电影。不仅大量的进口电影,属于辅导级或者限制级的影片,即便是某些国产影片,像《菊豆》、《有话好好说》、《周渔的火车》、《英雄》以及许多动作片按照美国电影分级标准来看至少都属于PG-13辅导级(13岁以上由父母陪同,13岁以下不宜观看),甚至属于R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家长或监护人陪同)。所以,关键问题不是我们的电影产品有问题,而是我们的电影服务有问题,而服务问题则来自于审查管理。我们不对产品分类、我们不提示消费者如何正确地消费产品,然后反过来限制我们的电影产品,结果必然导致当市场压力大的时候,我们按照成年人标准审查电影,当社会舆论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就按照孩子们的标准审查电影,这种朝三暮四的结果,既损害电影消费者的利益,也伤害电影创作人、制作人和投资者的利益。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为什么还要继续呢? 当然,中国的电影分级不能也不会照搬美国、甚至香港,必须适合中国国情。而且,中国实行电影分级也必然会让一部分急功近利的人利用分级来恶意炒作,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中国电影分级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要法制化、规范化,肯定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没有开始就没有最后的完成。正如有人所言,任何一项新事物的诞生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负面效应,生个孩子都要流些脏血,但也不能因此就把孩子大人都憋死!电影发展到了21世纪,中国也加入了WTO,外国电影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留给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空间也会越来越紧,如果我们不改革,中国电影就会失去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品的文化竞争力,也无法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改革就是对发展的驱动,电影分级不过是这种改革的一个小环节而已,何以会被看作潘多拉的魔鬼盒子一样竟然如此难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