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陕北行(6·结束篇):雨岔峡谷(地缝)并不大

2019年05月20日 10:4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李国章

  2019年5月10日,晴,陕西延安市——陕西甘泉雨岔大峡谷,90公里。

  在咱大中华旅游就是舒坦,国土辽阔,风景如画,奇山异水,目不暇接。

  不断壮大的中国游客大军还有两个优点,敢为人先,信息共享。

  据传,几年前,一位摄影爱好者,无意发现陕西延安市甘泉县雨岔村的山峁沟壑中,有很多隐秘的红砂岩地貌小沟小谷,里面隐藏着亿万年来自然形成的奇美山谷地貌。

  很快,这个消息传遍旅游爱好者大军,人们好奇心陡起,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以致昔日毫不起眼的陕北小山村声名鹊起,甘泉雨岔大峡谷一举成为国内旅游爱好者的新宠。

  我们就是慕名而来。

  据景区人员介绍,雨岔大峡谷是天然景区中的后起之秀,以前处于“无组织状态”,当地政府介入后,建设速度加快,2017年8月对游客开放,2018年游客量达到20万人次。雨岔大峡谷景区沟壑性景点很多,目前开放的有两条线路4个景点:线路一,龙巴沟、桦树沟。线路二,牡丹沟、一线天、桦树沟。其中,景致最好的是桦树沟。

  因其他景点施工,我们仅参观游览了龙巴沟和桦树沟。

  虽谷底观光小路狭窄、泥泞难行,但经实地观察、亲身体会,笔者还是认为雨岔地貌很有特点,大自然鬼斧神工作品神奇,砂石冲刷地缝景色奇骏。

  雨岔地缝景致独特,有的地方看起来像少女嫩柔的肌肤,有的地方像小伙结实的肌肉,有的岩壁刀劈斧砍般齐整,有的岩壁凹凸不平却非常圆润......

  坚硬与柔软并存、线条与凹凸齐美,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下,地缝下的砂岩岩壁,展示出线条夸张、刚柔交织、变幻莫测的天然立体之美。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雨岔地缝起码可以满足他们两大嗜好:线条和光线。

  欣赏之余,笔者还在想另外两个问题:雨岔的名称和形成原因,值得商榷:

  一是名称,大峡谷之称名不符实。分布在雨岔山谷中的景点,多是低于地面或小山谷中的地缝,高度约在几米到二十米之间,最窄处成人可轻松跃过。“峡谷”称谓都过了,“大”更是夸张。其实,称其为“地缝”更贴切,景色和名称真实客观,还可免哗众取宠之嫌。

  二是形成原因。现在流传最多的看法是,峡谷的最初形成,是来自亿万年前的一次大地震,然后才是风蚀雨刷。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理由是:既然是大地震,为何只在地表形成若干个长度仅为几百米、深度几米到二十米不等的地缝?如果地震造成山谷或地面开裂,那么地缝上部岩壁的波浪状痕迹作何解释?冲刷十多二十米高的砂岩,那得多大规模的洪水冲刷千百万年才能成型。真有那么大的洪水,恐怕雨岔地区早就成为宽阔的河谷或巨大的湖泊了,这些小地缝及两旁的山峁沟壑何以存在至今。

  笔者斗胆,窃以为雨岔地缝的形成,是该地区结构疏密不同的红砂岩地表,在亿万年来地壳运动的缓慢上升过程中,经无数次洪水的冲刷和风蚀,最终形成了自上而下、或像雨刷扫擦、或似篦子划过的流线型岁月刻痕。

  另外,有的人喜欢哗众取宠,总拿陕西甘泉的雨岔地缝,与陕西靖边的波浪谷和美国的羚羊谷比较。虽笔者没有去过波浪谷和羚羊谷,但从各种图文资料看,雨岔地缝不宜非要与波浪谷相比,因为二者各有特色。与美国羚羊谷更是没有可比性,因为羚羊谷比雨岔地缝壮观太多。

  旅游提示:该景区规划2019年10月创3A景区,但目前仍处于大规模建设之中,各种设施尚不健全,尤其是多个景点的道路、安全、厕所等设施,正在建设完善中。游客动身之前一定要关注天气预报,雨天游览十分不便,稍微有点水即成小溪,有些地段锥尖般的谷底难以立足,上了岁数的游客尤须小心。

    作者简介:

  李国章(网名:巴厘海风、巴厘海风杂货铺),退休前任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在经济日报工作22年,曾先后3次共13年常驻印尼。

(责任编辑:牛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