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说说成都小饭馆

2018年07月22日 09:2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民以食为天。

  要说哪个地方的饮食丰富、好吃、高性价比、良心厚道、让食客不多挑剔,恐怕四川说自己第二,全国没得哪个省敢说第一。

  古往今来,无论六大菜系还是八大菜系,川菜必占其一。成都是四川省会,自然是集川味美食之大全,川字第一号。

  那些个川菜名品佳肴,想必各位早就一饱口福,笔者也不敢妄加评论,今天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说成都街头巷尾的小饭馆、小食摊。

  笔者虽是川人后代,但真正在四川的时间也就是当兵前的十六年,加上后来的探亲访友旅游,在川时间最多不过十七、八年,印象中最好吃的川味不外乎是啥子:回锅肉、臊子面、鱼香肉丝、夫妻肺片、麻婆豆腐、肥肠粉、香肠腊肉豌豆尖……各位看官莫笑,有点老掉牙了。

  现如今,国家经济发达了,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好吃的川人,又花样翻新地把传统美食整到云里雾里,年年出新菜品,月月整新板眼(川话,新名堂),再嚣张的老饕,恐怕也不敢说吃遍了川菜系列。

  川人务实,再小的利润都不嫌少。于是乎,在大酒楼大菜馆林立的大成都,成千上万个小饭馆、小食摊,在街头巷尾应运而生,调剂着普通川人的生活,满足了好吃川人的肠胃。

  这些个小饭馆小食摊,铺面都不大,多在十几二十平米之间,夫妻或家族店居多,装潢简单清爽,餐桌餐椅结实耐用,餐具消毒卫生,客人多或天热的时候,店家就在门口摆上几张桌子或搭起一个简易棚,周全了食客还起到招徕生意的作用。

  不夸张地说,在成都,最无需担心的就是吃饭。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小饭馆小食摊都是灯光火通明,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想减肥都憋不住。

  只有你想不到,没得你吃不到:各种臊子的面和粉,各种菜肴的盖浇饭,各种蒸煮烹炒、各色冷拼卤盘,就连川人吃不够的抄手(北方称馄饨),居然也有十几种馅,还分清汤红汤、老麻微麻(放花椒多少)。

  笔者小住的小区四周底层店铺,最多的就是这些小饭馆小食摊,家家招牌醒目,家家味道诱人,家家门口的小妹或老太婆都是笑靥如花,又方便又可口又相因(便宜)服务又热情,何乐而不吃。来成都四天,吃了三家,家家都是“歪瑞古得”。

  说一碗鲜肉抄手,清汤打底,十二个肥肥的抄手满满一碗,汤面上飘浮着几滴红油,几片菜叶,几片紫菜豆腐皮,少许葱花和颜须(香菜),皮薄肉香,汤水顺嗓,只吃得笔者腹中温暖,口齿留香。微信一扫,10元而已。再看邻桌的小姑娘,红红的一碗,看起来都让人辣得冒汗,可人家吃得是细嚼慢咽,面不改色心不跳。

  再说双拼盖饭。这家招牌是:隆江猪脚饭,据我家晚辈介绍,在四川还有点小名气。一份猪脚饭或肥肠饭18元,双拼随意,再加4元。其实,猪脚饭是招牌菜,卤肉、香肠、猪肚、肥肠、排骨、牛肉、猪耳朵……啥肉都有。

  笔者要了一份猪肚拼肥肠,色香味上乘还不油腻,猪肚筋道,肥肠糯香,吃得是摇头晃脑、心满意足,最后还在今天不减肥的雄心壮志中加了一勺米饭。

  笔者老伴算是卤味高高手了,但笔者的味蕾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楼外有楼,山外有山!

  更显川人厚道的是,饭和肉份量足,搭配蔬菜多,除了荤菜,米饭、素菜、凉菜、泡菜、辣椒和清汤不限,不够随便添。

  其实这厚道里面,大有小本生意人的精明,你的饭菜份量足、味道香,又附加那么多的小恩惠,价格还公道,回头客能少了?薄利多销,多销才能让利润聚沙成塔。

  本篇文字结尾处,笔者要提醒外地游客,千万别听宣传忽悠,也别去什么锦里、宽窄巷乱花银子品尝徒有虚名、坚决不要回头客的所谓名小吃。你看人家地道成都人,有几个会去当“莽子”(笨蛋,冤大头)。

  其实,好吃不贵的川味美食,就在成都街头巷尾那成千上万个小饭馆和小食摊之中。

  不知赵雷的《成都》各位听过没有:“让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呜喔呜喔,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好听!

  

  成都街头巷尾的小饭馆小食摊随处可见

  

    22元一份猪肚肥肠双拼饭,外加素菜凉菜泡菜随便整,吃到扶墙而出都没得人管。

  

    成都小吃豌杂面

  

    28元的肉圆汤,量大得惊人。

  

    成都名小吃之一的小珺肝串串香

  

    鳝段粉丝

  

    肝腰合炒,辣死个人。

  

    清炒豌豆尖

  

    四川泡菜,甩韩国辣白菜十八条街。

  

    几乎所有的小饭馆都有许多免费“小恩惠”,川人厚道和精明,可见一斑。

  

    宵夜在成都很普遍。川人还有一个奇怪的嗜好,越热越要吃火锅喝啤酒。

  

  租用商品楼底层的小饭馆有一点不好,不通风,热得莫奈何。图中那么小个店铺,却装了三个大电扇。还是热。

    作者简介: 李国章(网名:巴厘海风、巴厘海风杂货铺),退休前任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在经济日报工作22年,曾先后3次共13年常驻印尼。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