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要闻 > 正文

e学习|决战决胜之时,习近平三地考察强调了几件大事

2020年05月14日 18:3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实地考察调研。从阳春三月到初夏时节,从浙江到陕西再到山西,45天之内三次出京考察,总书记踏出“非常时期”的“非常节奏”。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大疫之下,如何完成这些既定目标、交出高水平答卷?总书记观大势、督大战、应大考,三地考察强调五件大事,既立足当前,更放眼长远,鼓舞信心,凝聚力量。

  疫情防控 慎终如始

  4月初,在浙江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分析判断疫情形势:境内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但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我国面临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大幅增加。

  5月11日至12日,在山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疫情反弹的风险始终存在。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必须牢牢坚持的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

  为此,在浙江召开会议时要求,“尤其要加大对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工作力度”“要把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作为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间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在陕西调研“复学复课”“复商复市”情况时叮嘱,“加强学校重点场所消毒,为复学复课提供安全的环境”“要在科学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商复市”;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坚决防止疫情新燃点,决不能前功尽弃”。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考察时,向游客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指出的: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

  创新引领 化危为机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化危为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如何做到化危为机?创新理念,一以贯之。

  在浙江,他提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3月29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这是3月31日,习近平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调研,了解杭州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陕西,他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在山西,他强调,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的挑战,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统筹实现双胜利、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难以做到的。

  绿色发展 千秋大计

  三地考察过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着重看变化。在浙江,余村村关闭矿区这一“摇钱树”后并没有返贫,反而路子越走越宽,实现了腰包和生态的双赢;西溪湿地因为生态改善,成为杭州旅游的一张金色名片、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在陕西,秦岭的好山好水曾因违建别墅受严重破坏,如今已通过专项整治,面貌焕然一新。在山西,汾河在太原市区有9条主要支流,“九河”一度几乎全是黑臭水体,汾河受到严重污染,经过综合治理,“九河”重现碧波荡漾。

  3月29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这是3月30日,习近平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同老村支书和返乡创业村民代表拉家常。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总书记一再叮嘱,要坚持绿色发展——在浙江,总书记希望大家“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陕西,他告诫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在山西,他强调“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谷,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决战决胜之年的再次到访,说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脱贫摘帽 注重长效

  在3月6日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他赴陕西、山西调研之时,陕西全部56个贫困县(区)、山西全省58个贫困县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总书记的调研重点也转为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

  在陕西,总书记带头到老县镇“解剖麻雀”,考察社区、卫生院、小学、茶园,直指当下脱贫攻坚和复工复产复学的重点工作。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他指出,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在山西,总书记最先调研的是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他说,“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随后在搬迁户白高山家里,他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这是5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收官之后怎么办?总书记指明了方向,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

  精神支撑 复兴之力

  人总要有那么一股子精神,一股子劲,才能战胜困难与挑战。所以,赴浙江、陕西、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提到“精神”。

  在浙江,他号召,“广大中小企业要发扬企业家精神,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努力战胜疫情挑战”。在迎战疫情的背景之下,更需要发扬敢为人先、爱拼才会赢的企业家精神,积极捕捉企业发展新增长点,努力挖掘培育新业态、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前、行稳致远。

  在陕西,他勉励西安交通大学广大师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山西,他号召,要发扬“右玉精神”。“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此时再提,意在“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也旨在要求必须自始至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提出,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党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都要完成,“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这五件事,同样等不得、缓不得。

  (经济日报记者 牛瑾)

(责任编辑:符仲明)

e学习|决战决胜之时,习近平三地考察强调了几件大事

2020-05-14 18:3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