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新对话·中国经济特刊”】中国铁建人在俄罗斯

2019年06月05日 19:5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3年以来,中俄两国政府高层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中国工作者来到了俄罗斯的土地。他们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在异国他乡创造着“中国奇迹”,书写着中俄人民交往的新篇章。近日,中国铁建俄罗斯有限公司的部分员工与本报记者分享了在俄罗斯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获得的成长与感动。

  水土不服,努力克服

  公司在本国外经营,一开始水土不服是常态。中国铁建俄罗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海建表示,解决员工语言交流障碍是公司最先面临的难题。“比如我本人,从部队转业进入中国铁建,没有俄语语言基础,英语也难以达到与俄罗斯人准确交流技术问题的水平。有三分之一的中国员工面临着这类困难。”

  为解决交流问题,公司开设了教授中国员工俄语、教授俄籍员工中文的语言班,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中俄籍员工踊跃报名。语言班从基本用语、汉俄语书写入手,逐步扩展到风俗习惯、中俄文化差异。俄籍员工多乐担任中文班老师,她笑着表示,俄籍员工对中国员工为什么要睡午觉、为什么热衷于加班等文化差异最感兴趣。公司还在中国各大节日期间邀请俄籍员工一起包饺子、写春联、吃火锅,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减少中俄员工间的距离感,增加国际化队伍的凝聚力。到莫斯科工作半年的章海建现在喜欢前往俄罗斯画廊、新圣女公墓感受俄罗斯文化。观看了5月9日举行的胜利日阅兵,章海建对“战斗民族”重视国防、牢记先烈的传统深表认同。

  迎难而上,百炼成钢

  研究生毕业不足2年的王妍是一个健谈开朗的女孩,从外表上很难看出她已经是全公司可以信赖的财务骨干。作为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毕业并在莫斯科大学经济系获得硕士学位的俄语人,王妍能够如鱼得水地在俄罗斯生活,但在工作方面却遇到了不少挑战。“首先,‘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经验需要时间。其次,俄罗斯财务体系和中国财务体系差距颇大,需要仔细研究差异,寻找切实解决方案。”王妍是公司财务部门唯一的中国籍员工,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第一年的工作是最辛苦的,我不得不大量研究俄罗斯税务方面相关法律文件、诉讼案件,为公司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制作应对预案”,王妍如是说。天道酬勤,公司新旧总会计师交接期间,王妍暂时代理总会计师工作,无纰漏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公司高层的肯定。

  为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中国铁建俄罗斯公司实行“导师带徒”制度,王妍有幸成为了新到任的主会计师马琳娜的徒弟。认真负责、业务突出的马琳娜为王妍制定了完善的培训计划,手把手指导王妍处理当地账目、系统学习法律法规,使其业务能力得到快速增长。章海建副总经理表示,王妍在财务工作方面已经能够独当一面,负责向中国业务员讲解俄罗斯法规,是中国员工最信赖的会计师。

  渐赢信任,终成功绩

  回忆起刚到莫斯科工作的情况,中国铁建俄罗斯有限公司设计部部长周济民感慨万千:“当时公司5-60人挤在不到200平米的办公室工作,没有食堂,一连吃了半个月的盒饭。”但最令周济民感到苦恼的,是俄罗斯各方面的不信任。中国铁建于2017年1月24日中标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承建包括米丘林地铁站在内的三个地铁站以及九条隧道。但项目开始之初,俄罗斯方面拒绝提供现有地铁线路图、地质图,对项目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打消俄方疑虑,中国铁建俄罗斯公司大量聘请了俄罗斯设计师,使中俄设计师比例接近1:1,在工作交流中详细向俄罗斯设计师介绍中国方法、中国标准,再由俄罗斯设计师与俄罗斯有关部门交涉,最终获得了设计亟需的文件。

  在国内,地铁、住宅、商业综合体建设已成气候,如何将这一模式应有到现有的项目中,提高俄罗斯地铁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开拓公司在俄罗斯地产开发方面的业务,是周济民及其设计团队的目标。周济民领着俄罗斯国家鉴定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设计师多次前往中国,观看中国先进地铁建设模式。在得到俄方设计师初步认可后,中国铁建设计团队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中国元素加入到地铁站的设计之中。为此,中国铁建多次举办座谈会,向俄设计师阐述中国设计理念、中俄传统友谊、当下中俄关系良好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中国铁建在隧道施工中创造了单日推进25环的施工记录。耐心的解释、积极的宣传、突出的业绩使中国铁建与俄方业主、相关部门的关系由不信任转变为信任,再进化至友好和欢迎。最终,中国红、梅花、云纹、团寿、八仙纹、汉字等中国元素进入米丘林地铁站最终设计方案,米丘林地铁站综合体建设合同也预计于今年6月份签署。中国铁建将在俄罗斯新环线上修建的中国风地铁站,正是当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的完美体现。

  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中国铁建俄罗斯公司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坚实的根基,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必将取得更突出的成就。章海建、王妍、周济民,以及其他在俄罗斯工作、生活的中国人,不仅是踏踏实实的奋斗者,更是中俄友谊的见证者与继承者。(经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 赖毅)

(责任编辑:符仲明)